系列专题:出口转内销
这几天在广交会时,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一个词“出口转内销”。
在计划经济年代,能够出口的产品,肯定是最好的,要是能够买到专供出口的商品,那简直就是一个“荣幸”。 可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仍然向往“出口转内销”。因为在广交会上展示的许多展品,国内老百姓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及。 但许多外贸企业都对内销避之不及。内销市场水深 在琶洲展馆德富行贸易有限公司的摊位前看到,有不少灯具既新颖美观又实用便宜,国内市场上根本见不到类似的产品,该公司的董事长陈新介绍,坚决不做内销,因为他们的产品用料非常普通,但是外型设计非常独特,“一旦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不用一个星期,相似的产品就会铺天盖地。” 他表示,很多企业不仅不愿做内贸,甚至连展位都不让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商)进入参观,因为国内市场由于具有同样生产能力的厂家很多,一发现某类产品有市场,马上跟风,很快就生产出更多新花样,导致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成本加大。 外贸人士纷纷用“水深”来形容内销市场,稍有不甚,就容易呛水。 “企业间、地区间的非良性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目前存在着诸多不规范操作。”这是盼盼安居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刘恩远给出的理由。 辽宁盼盼是国内生产安全门的最大企业,但近年来内、外销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内销占70%转变为出口占70%。 刘恩远告诉记者,国内基本上都是采用代销的方式,这样就使得厂家销售的成本增大,一批货的钱往往不可能当场兑现,要拖欠很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资金有限,哪经得起一拖再拖。虽然商品出口的利润比内销少一些,但是国外都是现款现货,企业不用承担债务风险,资金周转也快,反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外销往往客户很稳定,利润也比较稳定,属于订单型生产,一般接到了订单只要能保证质量和交货日期就没什么风险了,企业的利润一般每年很容易计算出来。而且,外销几乎不用投入什么广告来运作品牌,只要能保证生产质量,仅仅依靠业界的口碑传播都能吸引到不少客户。 对此,中山市鸿利灯饰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举利也有同感,企业想做内销不大容易,国内付款体制不健全,又缺少良好的信用保证,这样做生意的风险太大了。诉诸法律过程很长,企业等不起,没准等官司打完了,企业也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了。 上海白象天鹅电池有限公司的穆如瑛介绍,国内流通渠道对生产企业“盘剥”太重。国内超市要向企业收取“上架费”、“推销费”、“节假费”、“促销费”,名目繁多,动辄数万元,利润都被拿走了,造成企业“害怕”内销,更愿搞“外销”。 加大支持力度 面对广阔的内需市场,一些勇敢的外贸企业开始“试水”。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原来一直做外销,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大规模启动内销计划。该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吕拥辰介绍,鲁泰做内销已几年了。由于有近4年代理国外品牌ARROM的经验,培养了内销人才,构建了销售通路。这给鲁泰在国内市场运作自己的品牌奠定了基础。 双鹿电池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也加大了内销的力度。该公司总经理武军杰给出的理由是,“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销的效益直线下降。5号电池内销的价格为1.2元人民币,而出口价格仅为9美分,折合人民币只有0.8元。” 但他道出内销也有内销的难处,必须要有大量的广告、促销、人员的投入,还要有足够的产品库存。 广交会一些出口企业反映,“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应更加注重开拓内需,加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但具体执行起来很多配套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在银行信贷、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对企业扩大内需市场缺乏有力支持。 企业举例说,现在企业如果做外贸,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就比较主动;如果要自己开专卖店、铺设内销网络,贷款难度就要大很多。 很多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在内、外贸工作中都进行“中国品牌”的推广,加大品牌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从“贴牌”中走出来,推销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