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混在一起,人我界限不清,也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制度管理约束力弱的原因所在。
■ 文/冯 仑
作者简介:冯仑,北京万通董事局主席
管理者容易犯错误的一个地方,在于弄不清楚管理是管自己还是管别人。一个人名片上印上总经理的头衔之后,你会发现他开始喜欢抱怨别人,似乎管理公司就是管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只要管理出了状况,那就是别人的错,于是开始炒人、骂娘、与同伴勾心斗角,反正自己就是没错。实际上,一个人群行为的发动者是它的组织者,也就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公司的目标是他们定的,组织架构也是他们定的,他们牢牢把握着主动权,所以所有的责任都应该归在他们身上,管理者的行为是第一重要的。就像发牌者和接牌者的关系,发牌者对整个牌局负有责任,发牌者出3,接牌者出k,这就不能怪后者打得大。
管理行为矫正的关键
步步高老板段永平和我经常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讲了两个故事,都是关于管理自己的问题,很有意思。一个例子是他说经常听到一些领导抱怨公司没人,但查看这些人的日程表,却几乎没有和猎头公司、可以挖来的潜在人才见面的时间。一边把自己忙得够呛,一边又抱怨没有得力的人,问题究竟在哪?起初我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而近几年我经常和猎头公司保持联系,没事就找人,就当作是广交朋友。企业家、高级管理人与猎头的交流时间必须在日程表中安排出来,想要得到优秀的人,就需要自己去找。实际上,如果不把精力放在找人上面,管理好自己也会有人主动找到公司来。
还有一个例子,讲的是要分清什么是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举个例子,对于一家公司来讲,客户投诉是紧急的事,员工没有权力解决,老板可以做主。老板出马,一下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虽然老板有成就感,但他却做了别人应该去做的事。实际上,对于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来讲,只是做紧急的事,那都是管理别人或代替别人管理事。实际上,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重要的事是建立公司的各项制度,设定公司的服务章程。管理者要学会管理自己,凡是做重要的事,都是管理自己的事。在学会了管理自己之后,管理者会变得很从容,因为他把重要的事(公司战略、员工培训、制度建设)都做好了,剩下的事员工自己就能处理好。6年前万通公司客户投诉比较多,局面很乱,决策层下决心建立了三层次的客户系统,开始顺利分流客户反馈意见。现在,80%的客户投诉问题在部门以下的机构里就得到了解决,需要进入到经理层面进行解决的问题也就占20%左右,而需要万通董事长直接处理的奇怪客户、紧急事,每年也就一两个、一两件。
公司领导者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重要,公司行为管理、行为矫正的关键是校正自己的行为。我曾经和王石一起学滑雪,前些日子去北海道滑雪,我说要滑单板。他说不行,你得摔300次跤才能滑成我现在的样子。滑雪过程里必摔的这300次跤就是“管理自己”,不必强调自己身体素质有多棒,不用抱怨自己时间有多紧张,也不必埋怨教练教得不好,教练肯定不可能代替你摔跤。
中国特色制约制度管理的效果
“中国特色”、“地方习惯”也是组织里比较难管理的事情,这是我们剪裁西方理论时最难的环节,也是管理好了自己的企业家在实际运作企业的过程中却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学说到了中国就要改?实际上是在国际通行的行为习惯上作了中国式的妥协。以前我讲过生人原则和熟人原则,中国是“熟人文化”,在酒楼解决的事情比在律师楼解决的事情要多很多。之所以在酒楼或洗澡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超越规则,目的是变通。在中国,做房地产、出租铺面,大部分都出租给餐饮业和娱乐业,中国人在这些地方个人享受的成分绝对是一小部分,通常在这里把公事当私事办、把私事当家事办,充分软化对方的心灵,目的还是变通。在中国,做事情的惯例是把人我之间的中间地带消灭掉,互相侵占,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私人化程度非常低。
这一点,中外区别相当大。我的朋友王功权遇到过一件有意思的事。万通美国公司的秘书是个美国人,功权初去美国,让她接机。在中国,秘书接老板很正常,下面的人还巴不得去接呢,但人家不接。功权只好叫朋友接了,而且非常生气,要把秘书炒掉。结果美国人不干了,她说她没有错,与公司签订的雇佣合同里没有说明有接老板的事情,这不是她的职责。如果要接也可以,但必须谈清楚接机的次数,每次的油费和轮胎磨损谁来支付都要规定清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事与事的界定在美国都非常清楚。
中国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混在一起,人我界限不清,也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制度管理约束力弱的原因所在,感情因素的制衡在企业的管理机制中还是发挥着很大作用。除非是制造业,流程规定非常清楚,相对来说情形还要稍好一点。
成熟企业拒绝多元文化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这种中国特色限制制度效力的情况下,靠什么激发组织结构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中国,有时道德激励比金钱激励重要一些,或者具体一点来讲,对于老年人来说,道德激励就可以了,而金钱激励对年轻人会更起作用。代际不同,处理事情的特点就不同,公司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讲,年轻人讲绩效、利益,年长的讲感情论辈分,另外文化和习俗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管理的有效性。代际的变化过程中会面临文化观念的转变,或者说,由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法律文化进行转变非常困难。
因此,如果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组织将会非常混乱,这也是跨省、跨国大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不要多元化,习俗也尽量不要多样。企业领导要关注企业文化的相对单一性,这有利于引导和训练人的行为。一个公司的高层董事会、经理人文化需要开放的气质,因为他们需要进行决策,需要开放的眼光和互补的精神,这有利于减少公司决策依据的片面性,提高决策的正确程度。但在执行层面,多样化带来的相应后果是协调性相对较差,成熟的企业则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