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国远洋发布“2012年年度业绩预亏暨退市风险提示公告”,公司2012年的利润仍大幅度亏损,继2011年之后再次处于负值,或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戴上ST的帽子。从盈利近70亿元到连年巨亏面临退市风险,中国远洋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公司股价也从2007年回归A股后最高的近70元一路下跌至如今的不足5元。

对此,远洋并非没有准备,2012年上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老总魏家福坦言已向国务院写了多封信,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以拯救企业。此举一经披露,便被媒体引述并传播开来,虽然最后没要到钱,但“亏损就向国家要钱”的声讨却铺天盖地而来,真成了“羊肉没吃着,却惹了一身骚”。于是,就有了魏家福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的“狠话”:“拿中国远洋ST说事是居心不良”“国内有股妖魔化国企的风潮”。结果引发舆论更大反弹。 “拿远洋亏损说事”就是“妖魔化国企”的说法,字面上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无论国企怎么做,亏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说,当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许多可能被认为影射他早年乞讨、出家等经历的字眼都不许说,属于同样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媒体讨论民企破产就不算“妖魔化民企”?是因为民企本来就是妖魔,无需也无法妖魔化,还是民企至少没让人抓住“向国家要钱来堵自己经营窟窿”的把柄? 远洋管理层在多个场合强调,企业亏损是因为“客观环境变化”所致,2012年干散货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波罗的海指数(BDI)全年平均值为920点,较2011年平均值1549点下跌40.6%,为该指数设立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而燃油及相关成本则居高不下。这确实也是一种听上去可以接受的解释。 可问题是,如果一家企业只能在“客观条件”有利的情况下经营,无力承受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此经营者还能称为“企业家”?难道成功企业不是因为在同样“客观条件”下,由于经营者决策得当,下属执行到位,才得以脱颖而出?退一万步说,即使各家企业都因为“客观条件”不利,而大幅亏损,难道每家都有同等资格向国家要钱?拿了国家其实是民众那么多的钱,经营不善亏损了,却只管向国家要钱,要了没拿到,被批了,恼羞成怒,明明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当,还迁怒于舆论,这是什么逻辑? 无独有偶,这边厢魏家福的桃代李僵还没了结,那边厢铁道部专家的颠倒因果又上演了。近日,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说,“经济要发展,铁路不发展肯定是不行的。”高铁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国家上千个行业中几千个工厂的发展,“如果不建高铁,你让这些工厂做什么?”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铁路,没错;修铁路特别是高铁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也没错;高铁不修或少修了,工厂受不了,更没错。问题在于高铁发展一定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如果建好的高铁年年亏损,不但不能给国家创造新的财富,还像远洋那样要向国家要钱,这是拉动经济发展,还是拖累经济发展?要知道即使过去盈利良好如上海铁路局2012年也出现大幅亏损,这“盈利希望最大”的京沪和沪杭两条高铁线都不能让上海铁路局免于亏损,其他建了高铁的路局和线路,还能给国家带来正收益? 修建高铁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和工厂发展,但到底是工厂及其产品为服务于高铁,还是高铁服务于这些工厂?难道因为建高铁有了这些工厂,所以,为了维护这些工厂就得不停地修建高铁,即便高铁亏损了,也得让工厂赢利,如此思维不是倒果为因了吗?有人怕生病,储存了许多药,眼看到期了,为了不浪费药品,只好故意着凉感冒,才让药品在过期之前发挥了医疗效果,这样的思维逻辑有点怪诞吧?高铁该不该建,应该就事论事谈高铁自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应该拿其他行业作“人质”,这反给人一个印象,好像铁道部自己对修建高铁都没了底气,只能呼朋唤友,拉了小兄弟来帮衬。 需不需要国企本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远洋老总一句“妖魔化”把题给破了,但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捅破这层窗户纸不是聪明做法。至于铁道部拿着那上千个行业和无数工厂说事,还有更大的漏洞在,众所周知,有不少工厂和公司寄生在高铁工程的身上,挣的是不清不白的钱,他们死与不死既取决于高铁工程是否继续,更取决于国家反腐行动的力度大小,副总工程师没必要给予一样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