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贫穷是精神贫穷 财富精神,还是贫穷精神?



“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这是迄今我看到中国人对于贫穷最客观的反省,说这话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作者简介:陈劲松,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难以告别的精神

 

  坊间有关财富的书籍和文章如此泛滥,以至于中国人有被“财富”包围的感觉,总有一堆书可以指导你步入财富之路。如果你以为中国人由此可以轻松致富,就可能遇到麻烦——因为有些书宣扬的财富精神会导致你彻底地贫穷。

  我总觉得有关财富精神的一些说法,看上去十分可疑,好像在哪里见过。比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路决定出路”、“标杆学习”、“拼搏精神”、“经营智慧”……它们与多年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思想决定一切”、“学标兵,树新风”、“战天斗地”、“灵魂深处闹革命”又有什么区别?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清楚,这些口号震天响的时候,中国人有多穷。用曾经导致我们贫穷的思想,裹上一层时代的纱衣,换汤不换药地来指导我们今天致富,实在令人怀疑!

  有关房地产的财富精神也一样,教给我们的是如何以小搏大(投机)、以次充好(营销)、审时度势(风水)、大力创新(反潮流)、经营资源(公关)、品牌造势(出风头)……总之使整个行业的人神叨叨的,既有张飞,又有孔明,全都不像正常的人。这样下去,能不令人担心?

  那么什么是“财富精神”呢?我觉得目前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贫穷精神”。

“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这是迄今我看到中国人对于贫穷最客观的反省,说这话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研究贫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印度人拿去了之后,我一直为中国经济学家感到遗憾,或者说羞愧。总结贫穷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财富,我们不能置贫穷于不顾直奔财富。因为贫穷不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还是一种精神。本着贫穷的精神奔向财富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贫瘠的思想

 

  “克勤刻苦地以人代工”是中国人“贫穷精神”的第一要旨。勤俭节约和刻苦精神本来是一个美德,而一旦用以取代工具,而且以此为荣,以此为乐,就显得特别的傻。

王小波先生曾经举了一个例子,说文革时期,在他下乡的农村,人们把驴子杀了吃肉,然后用人取代驴来运粪上山和推磨,用以解决“铸就铁肩膀,练成一颗红心”。

环顾一下自己周边正在使用的工具,你就不得不承认几乎就没有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实用工具还在其次,思想工具——人类关于现实规律和方法的探索结晶,才是主要的进步阶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总以中国的特殊环境加以排斥,然后用人海战术加刻苦精神玩命——大炼钢铁就是范例。

  我们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吃苦耐劳,是不是现在就改变了这种“贫穷精神”了呢?

  就拿房地产说事吧,国际公认真实的数据信息,是房地产的重要工具,有了详实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根据业已研究出的理性规律来判断并指导实践。而我们偏不公开信息,而且还要用《物权法》来立法保护,在没有可靠数据的情况下,当然也就不能用工具说话,于是我们就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去摸数据,猜数据。靠脑力激荡和大量的会议和论坛来讨论市场的走向,靠呼吁和人多来判断民意。

房地产的客户研究也一样,总是觉得西方那一套工具太烦,人家的方法用起来不方便,但我们不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创造和发明新工具,而是喜欢回到脑力激荡和开会的老路上。说实在话,对于这脑力激荡来激荡去的会,中国历史上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的人多聪明法,但我怀疑皮匠还是皮匠,不论多少个。

畸形财富观

 

  “贫穷精神”还体现在它的财富观上,我们相信机会、偶然因素和独门秘籍,这可能与中国人太多,贫穷的历史太长有关。

  我们就是不相信,一个行业可以整体地富起来,只要大家都守规则,就像老外那样。我们认为那样不聪明,太傻,怎能致富?怎么能有普遍的财富规律,必然的致富之道?如果这样,聪明人怎么办?

  这种贫穷的财富观,集中体现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上,且不说四大名著,其实金庸先生的小说就是这种精神的极致演绎——多么潇洒、多么富有细节、多么戏剧性且引人入胜地破坏规则、寻找独门绝技、自我修炼、了结个人恩怨情仇、拉帮结派、沧海桑田的环境变换与情意绵绵,私了与大赌,大输与大赢……

  在华人圈里大受欢迎的金庸,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是莫名其妙,因为这是典型的“贫穷精神”下的娱乐,与阿Q的梦想几无二致。

  难怪有人把当今的房地产界也比喻为江湖故事,且各具门派,各练各法,把“住交会”当成武林大会,比谁嘴尖舌利且调门高亢。

 真正的贫穷是精神贫穷 财富精神,还是贫穷精神?

  其实,金庸这一套在中国年头已不少了,如果能够使民族富强,义和团又怎能悲壮地败北?中国人又何以不富?

即便投机取巧富了,按照我们“贫穷”的财富观又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其实现在完全可以改成“富不过一代”(所谓各领风骚没几年,最新的案例是顾雏军)。那么,如何解释西方的摩根和洛克菲勒?

鸵鸟式臆症

 

  “贫穷精神”的第三个特征是寻找有利于自己行动的借口,比如在房地产界流行的一句话“还要火上20年”,有些人说15年,当然还有更火的人说“不够,应该加上一个零”……

  给自己找有利于自己的说法,这方面中国人天下第一,我们历史上就这样。就连太平天国也要引进“上帝”为中国人指路,洪秀权刚定位是上帝的兄弟,杨秀青跟着就上一个档次是上帝的叔叔。就像今天房地产一样,你是皇御苑,我就是帝景园,你刚给五星级的家,我立马就七星,而且是文化豪宅。

  记得小时候,就被教导过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如何伟大,如何富强,美帝国主义的人民如何被剥削之类。当然,现在早就换成了“历史性机遇,超常规发展和世界最大的市场了”。

  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富强之路,取决于邓小平先生对中国当时状况的深刻反省,取决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所谓“知耻而近乎勇”,才有了今天的整个民族的小康。

  目前对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一概置之不理的态度,我怀疑是小富即安的“贫穷精神”的复苏,并且是在精神上对改革开放的背叛。

  如果我们清理一下自己,总结一下教训;

  反思我们贫穷的原因,如果这是反思不是推卸责任;

  重视规律和学习人家的经验,如果不是强调特殊性;

  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接近“财富精神”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695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真正的贫穷是精神贫穷 财富精神,还是贫穷精神?》为网友胡大本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