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规模化,是新农村实力有别于传统农业产业的关键点之一。
新农村实业,是基于有效吸纳农村资源,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现代农业类工业和服务业,是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它可以从根本上引导中国农业的升级,新农村实业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牛鼻子”。没有新农村实业的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农业产业的资源也不能实现高度集中,因而不具备核心能力和竞争力。
传统农业产业化一般也注意到了以市场为导向,公司加农户的简单操作在中国大地比比皆是。但是,新农村实业首先是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因此具备一个显著的特征:因为产业细分而形成的规模效应。
中国务农的人数最多,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很高,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也很差。我们以前自以为是农业大国,现在才发现是农业人口的大国和农业产业的弱国。中国农业的组织方式,只要还停留在散漫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上,仍囿于“小农意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农产品的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
同时,优势农产品要进入市场,一定的规模是基础保障。任何产品都有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之分,规模的经济,是建立在成本降低、市场份额扩大的基础上,而规模的不经济,则是边际效应的递减和市场的趋于饱和。农产品的规模经济与否,同样取决于上述标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谈了很多年,但为什么总是上不去?除了资金实力的原因外,对市场把握的缺乏是根本。
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很多,但如何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真正可持续的生命力,需要的是综合系统工程。是否能从纷繁复杂的系统里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是优势农产品真正占据市场高点的核心。对定西土豆来说,首先把握住自己产品的品质(优势农产品),然后再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战略,最终抢占市场,这个营销过程并不比任何工业品来得差。而这个系统的关节点,正是规模。
在农业产业中,土豆是一个极小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产品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之后,它就可以创造出极具震撼力的产业力量。当然,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是品质,保障是市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个身处内陆的小小县城,竟然垄断了广州、上海、南京等50%以上的土豆市场!
定西规模化样本甘肃定西,这个著名的“三西”贫困地区,短短几年时间,其土豆产业就击败几大传统产地,成为全国市场的领先者。
据说,如果定西土豆一天不到货,广州市场的土豆价格立马上涨5毛。为什么呢?因为定西土豆在广州市场拥有的份额高达50%。同样的情况在上海、南京也同样存在,土豆上市高峰期,甚至达到了80%。“集中上市那几天,市场上几乎都是定西的土豆,其他产地的土豆都不敢来了。”
干旱也是一种主动权定西土豆为何能够异军突起?
土豆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品质。定西位于甘肃的东部,离兰州市有近百公里,干旱少雨,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由于常年干旱,小麦往往颗粒无收,耐旱的土豆就成了定西人的救命饭。在很长一段时间,定西人都没有意识到定西土豆的价值,除了觉得特别沙,特别好吃以外,就等着一些散贩上门收购,赚点零花钱。
2000年底,定西县最穷的乡之一——鲁家沟试种了2万亩土豆,但由于没有市场概念,被外地客商廉价收走。由于本地收购大户们挤破了头争取代办资格,于是拼命压价,以争取得到外地客商的合作。
2001年初,时任鲁家沟副镇长的潘燕军带了三个人出去考察市场,发现定西土豆在市场上竟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以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标准为例:土豆外观必须长条形,方便炸薯条,土豆表面光滑、芽眼少,此外,对土豆淀粉含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土豆都上不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餐桌。但是定西的土豆就可以。麦当劳和肯德基所用土豆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定西。
定西干旱少雨,气候恶劣,但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富含钾,非常适合土豆生长。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的洋芋以个大、皮薄、形整、味道好著称。
潘燕军等人还了解到,国内土豆主产区有内蒙、甘肃、陕西和云贵川等地。但和其他产地相比,定西土豆的劣势有二:一是没有叫得响的牌子,二是没有足够的规模和缺乏组织,整个产业处于松散状态,在市场上形不成统一的品牌效应,卖不起价钱。
潘燕军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引进优良品种在原有的2万亩的基础上“扩了1万多亩”;二是成立洋芋办,直接和市场对接。跨过中间商,将外地的大客户请到鲁家沟来,直接和他们合作。同时,通过洋芋办将松散的农民和收购户们组织起来,和客商谈判。
这几招很管用。很快,鲁家沟就有了叫得响的牌子“大西洋”,虽然是引进品种,但是鲁家沟的“大西洋”比其他产地的品质要好。而且,由于洋芋办的得力工作,外地客商再也不能随意杀价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体。当地收购大户和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种植土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2002年,潘燕军在鲁家沟建立了育种基地。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从育种到种植到销售,鲁家沟的土豆产业链逐渐有了雏形。
定西土豆产业链最初的核心是原产地优势。此后几年,安定区相继注册了“金定”、“鲁家沟”及“新大坪”等多个马铃薯重点品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育种体系,使得定西土豆在土豆产业链的上游始终能够掌握主动权。
突破规模临界点鲁家沟的试验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兴趣,他就是当时的定西县长李旺泽(现任安定区书记)。
和潘燕军不同,作为产业全局的思考者,他要考虑土豆产业的普遍性和可持续性。因为在西部类似的产业故事很多,很多地区为了发展本地产业,在没有摸准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结果第一年丰收,第二年就烂市。他不想重蹈覆辙。
2002年,天公不作美,春秋冬三季连旱,土豆收成和品质都不太好,价格降到1.8毛一斤。2003年气候变好,土豆丰收、品质良好,价格还是1.7~1.8毛一斤。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
市场调查表明,定西的土豆在国内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照理说,好土豆应该卖出好价钱,那么为什么丰产而不增收呢?
在对国内各主产地的产量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估算和对比后,他们发现,定西的土豆产量正面临一个临界点。即,虽然定地土豆有足够的竞争力,但是由于产量在整个市场的比重不够,使得定西土豆在和下游经销商议价的时候,处于被动地位。下游经销商既可以选择定西土豆,也可以选择其他产地的土豆,定西土豆的产量不具备优势地位。
而且,一个一流的育种基地也需要有足够的规模进行试验。没有足够的规模作为基础,育种基地的投入与产出很难进入良性循环。这也和企业的规模经济很相像,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环节才能进入一种良性的投资收益状态。而且,土豆产业单单是种植是很难获得高利润的,只有深加工才能获得高利润。而眼下的产量是支撑不了这个远景蓝图的。
另外,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定西土豆的最大对手已经清晰,就是内蒙土豆,要想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必须在产量和品质、及市场运作方面全面超过对手。
2003年底,李旺泽决定将定西土豆由40万亩扩到80万亩。同时,成立马铃薯协会,将原来的贩子们都吸收进来,以订单农业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投资体系。一到收购旺季,定西就活跃着上万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被戏称为“倒蛋部队”。
巧夺全国市场有了规模,定西土豆具备了竞争的基础。但好酒怎样吆喝,这是中国各地特色农产品最头疼的问题。定西土豆则通过半官半企的“洋芋办”,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市场方案:
首先,派出了几十个信息员到各地市场蹲点,每天发回各地最新的土豆价格,然后由洋芋办按照成本倒推法,推算出每个环节的合理利润,发布政府认为合适的交易指导价。
其次,从洋芋协会的会员中选择三个大户,形成三架马车,每架马车下面挂靠了十几个大户,在市场上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以保证市场稳定和保证农民的利益。
其三,由洋芋办牵头,地毯式地拜访全国重点市场,疏通销售渠道,和各地重点市场的土豆销售大户达成合作协议。
其四,在省委副书记的亲自协调下,定西政府和铁路部门组织成立了“土豆联合运输办公室”,将车皮分配权交给地方政府。这一招被认为是定西运作市场的点睛之笔。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是市场运作的一个难点。西部很多优质农产品之所以销售难,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运输成本过高,其直接后果是销售半径过小,相应地,需求也就不足了。土豆作为大宗农产品,点滴成本的增加最终都会成为制约销售的瓶颈。从运输距离来看,在北方市场,内蒙和定西的运输距离相当。但一到南方市场和东部市场,定西的运输距离就大大缩短了。
除此之外,定西还采取了给土豆开专列的形式运输土豆。每个大户组织一个车皮,三十几个大户就可以发一趟专利了。开土豆专列大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发专列,短时间内,就集中优势兵力浩浩荡荡地冲向目标市场。
同时,车皮还是调控市场的好工具。“如果谁扰乱市场,就取消谁的车皮配载权。”
2005年,一场谋划已久的全国市场争夺战开始了。
这一年,内蒙土豆减产60%,市场出现了进攻的绝佳机会,定西洋芋办决定比内蒙土豆提前两天上市,抢占市场。
9月12日,定西方面召开2005年土豆洽谈会,会上,有关方面高调放出新闻,——定西至广州首趟“马铃薯专列”发车。很快,一列载着2000多吨定西土豆的专列到达广州大郎货场。而广州市场每天的土豆销量也就20~30个车皮(每个车皮载重60吨)。市场立马饱和。当天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内蒙方面听到消息,不得不避其锋芒,暂缓进广州。
几天过后,第一冲击波消退,内蒙方面以为机会来了,几个车皮的土豆陆续来到广州大郎市场开始上市。没想到定西方面又迅速开来一趟土豆专列,几十个车皮一下子就把内蒙土豆逼到了角落。内蒙土豆被迫收缩。
此外,由于定西量大质优,大户们在和批发商谈判的时候底气十足,卖了个好价钱,“一个大户一次就赚了二十几万,议价主动权掌握在了我们的手里”。
不到一个星期,两次大洗牌,广州批发市场彻底被定西土豆占领。至今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50%,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用同样的方法,定西土豆只用了5天时间就攻下了上海市场,市场份额达到了50%。随后,又攻下了南京市场。
农业生产:当前政策扶持热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要点。因此,在最近几年的农业政策大盘子里,对农业生产的倾斜是比较明显的。
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对农民产销农产品实施了系列税收优惠,其中包括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已缴纳农业税、牧业税的,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征、免征农业税或牧业税后,农民取得的农业特产所得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的所得及销售自产农产品的所得,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销售水产品、畜牧产品、蔬菜、果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月销售额不到5000元或每次(日)销售额不到200元的,不缴纳增值税。进入各类市场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民取得所得不征个人所得税等。最大限度地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行政策扶持。
为鼓励农民种粮,国家在关部门专门出台了种粮优惠政策。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粮食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企业等。
商会:三农的新脊梁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主体性缺失!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层政府是农民的主心骨,始终主导着中国农民。然而,削减乡镇及村镇管理机构,降低农民负担已成大势所趋。
同时,目前既存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刺激潜力已基本耗尽,并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发挥农业生产者积极性的制约因素。
既然官治模式和个体农户模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的农业组织方式呢?
在确立农民主体性的原则上,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各类农业协会、商会,既可以全面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又可以保护农民的各项权利。它最基本的经济功效,是为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广大小农经营者提供一个得以生存的基本空间。农协与专业组织可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² 农民自办型(即农民主体型)
² 龙头企业领办型
² 民间组织、国际项目带动型
专业商会既可以摆脱行政管理的约束,缓解政府管理的压力,又可以不同商业组织的共同利益,对抗单纯经济组织的风险。商会本身是利益共同体,也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