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北京市人事局为参加科博会的留学人员举行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发展北京高技术产业的意见。许京鸿 摄洽谈会现场。许京鸿 摄
第八届北京科博会期间,为了促使高新技术落户北京,也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主办方为近200名参会留学人员和150多家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安排了“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科技项目交流会”。
来自荷兰的刘颐博士是第一次参加科博会,她带来了有关医药的项目。几位民营企业代表上来,第一句话就直奔效益主题:“你的项目多长时间能有回报?”当听到回答“三到五年”后,他们随即扭头就走了。与刘博士有同样境遇的大有人在。虽然被安排在会场前五排,但许多留学人员代表区域却是门可罗雀。
高科技项目不应“曲高和寡”
“中国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的这句话让参会代表翟红波记忆犹新。
如何更快地使“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作为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协会秘书长,翟红波反映了海归创业者共同的困惑:高科技项目谁来投资?
私营中小企业追求短、平、快;银行贷款需要抵押;政府虽为海外留学人员实施政策优惠,但“万事开头难”,“虽然我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启动资金较高,企业、银行大都不愿意介入”。
症结在哪?翟红波认为,中国风险投资的观念亟待改变。他说,风险投资就应该关注有潜力但未成熟的朝阳产业,而在中国,风险投资投入时间太晚。国外很多公司则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参与企业管理来进行风险控制。除了风险投资环境的建立,他认为,政府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倾向性的引导和鼓励。
实现供需双方最有效“对接”
“海归创业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沟通和理解”,中国旅美科协工程学会副会长季鹰博士如是说。
由于海外留学人员带来的多是高科技项目,哪些项目好,哪些项目有前途,很多投资方对某些专业领域不甚了解,使资金、市场和科研人员之间出现了断档。
“这种交流会缺乏中间的人才”,季鹰认为,除了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认可和评估。
高科技项目进入市场呼唤“伯乐”,季鹰建议,政府应该建立专家库,引进更多的专家深入接洽,而不是让海外科技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普及、宣传的工作。同时,政策鼓励也应该谨防平均化,“必须以专业为龙头,邀请跨省、甚至跨国的同行专家搭建合作单位、投资方和市场的沟通桥梁”。
翟红波也认为,在洽谈会的设置上应分得更精、更细,例如把IT、生物医药等分门别类展示,并做成推荐会的形式,从而促进供需双方更快、更有效地“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