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并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就是中国“房贷一族”的真实写照。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31.8%的房贷一族已成“房奴”。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新浪网房产频道最新一项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有15014人参与)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群按揭族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
如果是贷款买房,月供占你月收入的多少?
月收入的20%~50% 54.1%
月收入的50%以上 31.8%
月收入的20%以下 14.1%
和王俊相熟的朋友最近都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曾经是“饭局”的积极组织者兼中流砥柱的他,开始以各种冠冕堂皇或者匪夷所思的借口拒绝参加“腐败”活动;不论什么时候打他的手机,无一例外都会听到一个甜美的女声说:“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过不多久,一个短信息蹒跚而至,“有什么事吗”;以前每周必去的泡吧和健身被取消,转而每月去银行一次——当然,是去还房贷按揭,而不是去银行泡吧或者健身。
“买了房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最要命的是,这种改变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漫长的15年1王俊曾因为在同学中最早成为有房一族而被戏称为“钻石王老五”,可是提及现在的生活,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欣喜,显得颇有些无奈。
一个广为流传但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在中国,像王俊这样,生活被房贷按揭所改变的青年,有2600万。而一个确定的数字是,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8年的时间,增加了近80倍。
某网站房产频道最新一项有1501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91.1%的人,其购房方式是按揭贷款。
而在1998年,当房改作为拉动内需的措施之一被推行,房地产个人贷款也由此被推广时,怎样完成上级下达的按揭任务,是让银行工作人员很发愁的一件事情。那一年,一则关于中美两位老太太临终感言的笑话——“我终于住进新房了”和“我终于还清房贷了”——依然被认作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消费观念差异的真实写照。
仿佛在一夜之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其中的主流就是年轻人。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商品房购房主力。而当年第四季度,其所占比重又有大幅增长,达到了近四成。
“我是被逼出来的。”王俊这样解释自己观念的“进步”。一项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当地商品住宅期房均价每平方米6725元,居全国之冠。也就是说,收入还算不错的王俊,要不吃不喝整整10年,才能在北京买得起一处60平方米的小房子。
“现在房价这么高,想不贷款买房,要么有个好爸爸,要么,就只能指望买彩票撞大运了。”王俊半开玩笑地说。
如果说,放贷按揭还算一种观念的开放,给人以更多选择的话,新浪网这次调查的另一个结果无疑让人担忧。调查显示,在贷款买房的人当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美国的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而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9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也就是说,即便是按照中国银监会更为宽泛的标准,也有31.8%的人,其房贷月供超过了50%这一警戒线。
与此相对照的是,2003年,美国人把约1/3的收入用来支付跟住房相关的一切费用,另外1/3花在交通和食物方面,约10%花在个人保险上,5%用于娱乐和外出旅游。
过高的房贷月供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次调查发现,77.9%的人认为房贷还款负担太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很多按揭买房的人自称为“蜗牛”一族。他们身上背着房子,在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并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他们常常戏称自己正在坚定地叩响“忧郁症”的大门,甚至一只脚已经迈了进去。
在影响生活质量之外,月供占收入比例过高的另一个隐忧是,这必然导致储蓄的下降。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一项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3年,上海、北京两地家庭负债比例分别达到155%和12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的115%。而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又必须留出部分积蓄以备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时之需。
“我们养房,谁养父母?”对于未来,王俊显得有一些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