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外汇理财产品花样不断翻新。表面上看,正与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上周提出的"藏汇于民",颇为符合。然而,在这些乱花迷人眼的产品中,噱头多,还是实惠多,却让人思考。
目前个人外汇投资渠道,主要是外汇交易和外汇理财产品。近日,各家银行争先恐后推出颇具眼球效应的外汇理财新品,有与"世界杯"概念股挂钩,有瞄准欧洲奢侈品生产商,还挂上油价……从形式上看,比以往挂钩利率、汇率、或是股票指数的做法,既新颖又有卖点。
有外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这些看似创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或多或少借鉴了香港市场上流行的股票挂钩票据的设计模式,但是在收益率、风险和挂钩股票的选择方面,却大相径庭。
以"世界杯"概念股挂钩产品为例,投资者要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5只挂钩个股须在某一天的波动值全部大于或者等于6%。然而,在欧洲成熟股票市场上,一只股票的波动大于5%,是比较少见的,5只大盘股同时发生波动,除非整个市场出现暴涨或者暴跌的情形,这一概率也是很低的。
同样,挂钩欧洲奢侈品股票的那个产品,尽管与涨幅挂钩,但条件相当严格。一年半的投资期内,产品收益率依赖于三只股票的平均季度表现。即使每只股票每个季度的涨幅都达到10%,投资者最后能得到的年化收益率仅3.33%,还比不上一年期固定收益率美元理财产品超过4%的年收益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香港股票挂钩票据一般都有5%-6%的保证收益。
对此有人士建议,银行开发外汇理财产品时,要尽量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创新之余,别忘了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务实。否则,投资者难免会"用脚投票","藏汇于民"也会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