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还是“养儿防老”?目前,这已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所谓“以房养老”,就是说,一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房,到60岁之前,把贷款统统还清,然后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经过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评估,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以房养老”模式的专业名称叫做“倒按揭”。
“倒按揭”会带给我们什么?作为国内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没有市场前景呢?
“以房养老”是现实选择正
当我们的年华渐渐老去,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相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想过类似的问题。
“倒按揭”把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引入到我们的视线。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这种“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对于拥有房产但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个惊喜,原来房子还可以这样套现,这样用来养老。
在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养儿防老”是正道,中国人也习惯将包括房子在内的财产留给子女。但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若干年后,一对夫妻将面临着上有四位老人,下有子女的情况。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将使“养儿防老”变得非常不现实,也会给子女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在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置,“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倒按揭”方式已在美国、新加坡等国日渐成熟。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已有200多万60岁以上老人,大多数人退休后只靠1000多元养老金生活。如果想不降低生活质量,如出国旅游、开私家车、欣赏高雅艺术,可能比较困难。而如果通过“倒按揭”,一个退休老人每月可以有几千元收入,而且终身源源不断,其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改善。生了病急需现金时,也可解燃眉之急。
所以,“以房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一种新思路,值得社保、金融、房地产部门共同探讨,还可以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或子女较为富裕、开通的,以及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来说,这种以金融创新产品出现的养老方式尤其值得考虑。
在我看来,如果“倒按揭”真正实施,敢于买房的老百姓必然会增多,这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对拉动内需也是一件好事。
目前,住房“倒按揭”已在上海、南京等少数城市有小范围尝试,尽管还在试验和论证阶段,尽管“倒按揭”还牵涉到房地产评估、利率确定、人的寿命预期等多种因素。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需求当然会有市场。对于观念的障碍,还是银行界的人士说得好: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和家庭财富的增加,未来“倒按揭”应该会逐渐有市场空间,这个市场需要慢慢培育。(吴方)
“倒按揭”前景黯淡
同样是银行围绕住房贷款业务推出的两个金融创新产品,命运却是“冰火两重天”。
一款新推出的“双周供”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服务热线几乎要被客户打爆。而大家热谈的“倒按揭”方案,却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前景不佳、实施障碍重重,而此前一些银行开展的试点也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
同样是金融产品创新,市场的反应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倒按揭”,与传统的按揭贷款正好相反,故被称为“倒按揭”,如今在美、加等国家日趋兴旺。据说,在中国旅游景点之所以经常看到外国老年游客惬意地旅游,就是得益于这一产品给老人带来丰厚的现金支持。
但是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却不灵了。按照有关专家分析,“倒按揭”在中国前景黯淡,而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障碍在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房子固然可以抵押给银行换来养老金,但是父母办理“倒按揭”会给人子女不孝的感觉,而后者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这样看来,是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愚昧落后,以至于在国外金融创新的试金石面前“败北”?
众所周知的中美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中国老太太一辈子攒钱,在临终前一天才买好新房子入住,短暂的享受后就撒手人寰;而彼岸的美国老太太却借助银行贷款已经享受了数十年。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看看两位老太太的身后事,美国老太太固然享受了提前入住新房的舒适,但是她的后人却继承的是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旧房子,因此儿女紧缩开支,存钱买房的压力随之产生。反观中国老太太,老人虽然没有享受新房子的快乐,但是儿女却能够通过继承拥有新房居住,经济压力可以减轻和延迟数十年。所以,从两代人的代际收益角度看,中国老人的理财观念根本无可厚非。
反观“双周供”,通过把个人按揭贷款由传统的每月还款一次改为每两周还款一次,能降低所还利息额和还款总额。小小的创新,实现了银行与客户的双赢,当然要获得市场的追捧了。
“双周供”受追捧与“倒按揭”遇冷风,其实反映出同样的道理: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只有去适应市场现实,才会有发展机会。产品遇冷,不去反思自身的问题,却一味地站在所谓“智者”角度去指责客户理念有问题,实际上是背离了“创新是为了更好为客户服务”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