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伊始,人民币理财再次进入黄金时期,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都纷纷公开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
1月10日,光大银行率先发布了两款阳光理财"A+计划"。几乎是同时,工商银行的"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开始接受认购,并一度掀起一股抢购潮,最终将半年期的销售额度从30亿元提高到51亿元。
综合来看,目前市面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产品,以投资存款、债券、短期融资券等为品种的"储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另一种是投资与汇率指数挂钩的人民币"结构型"存款产品。
"储蓄型"理财将淡出
2005年发行火暴的多数人民币理财产品都属于"准储蓄型",相比预期年利率普遍达4%以上的外币产品,此类产品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主要原因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各类人民币债券(含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国债等)利率一路下滑,从而降低相关产品的收益率。据了解,最近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参考收益率均在2%以下,有一期甚至跌至1.73%左右。
目前,专业理财人士的主流看法是,以短期国债、央行票据等为投向的"准储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新年以来,已很少有银行推出这类"准储蓄型"产品,只有工行"稳得利"是个例外,它仍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国债等为主要投向,虽然投资者获利风险低,但产品收益率也仅为1.78%。该产品之所以受追捧,主要是得益于工行的品牌优势和网点优势,同时发行期间又并无其他国有银行推出同类产品。"结构型"产品大行其道
仔细观察市场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不难发现,自去年10月以来,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原本各不相干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竞相联姻,各行接连推出多种"结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
所谓"结构型"理财产品,即用人民币加美元组合投资或投资人民币赚取美元收益。它的根本特点是"挂钩货币",即投资外汇市场以获取收益。业内人士表示,严格意义上,这是一种汇市衍生产品。
结构型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所含的风险也较多
“结构型”理财产品一般可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如某银行的一年期固定收益产品为人民币本金、美元固定收益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可达2.30%;浮动收益产品则为半年期人民币本金、人民币或美元不固定收益产品,预期收益与欧元兑美元汇率变动挂钩,预期年收益率为0.75%~3.50%。
这类理财产品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直接投资国际外汇市场,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承诺以美元支付收益。对于“天上掉下来”的美元,部分投资者可能兴高采烈。但事实上,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在走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较为强烈,银行承诺以美元支付收益,只是为了减少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损失而已。
银行理财专家认为,未来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结构类型将越发复杂,而结构型产品、收益浮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主导今后的市场。因此,投资者认清产品的收益结构就很重要,这类浮动收益型的产品的获利多同一个标的挂钩,而挂钩标的会是利率、汇率、黄金价格、某一指数或信用体等。而投资这类产品,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所能获得的真实收益率,投资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获利风险。理财小贴士收益率
在分析对比银行宣传的收益率时,要分清是否已扣除手续费或管理费,是单纯的固定收益、预期收益还是综合收益率(有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需要搭配定期储蓄)。此外,目前一年期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在2.5%左右,三个月和六个月分别在1.6%和2.0%左右。如果“预期收益”明显高于这个区间,不妨多长个心眼,以免因小失大。灵活性
购买长期产品的客户,不可忽视银行是否提供质押贷款,或者是否可以提前赎回等条款规定,以确保在急需资金或再度升息后能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