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投资取向上发生的根本转变,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近期在上海市场开始全面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元旦至今,已有多款新品扎堆上市,而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达到近4%,与此同时,发行银行的销售记录全面“看涨”,“变身”后的人民币理财新品在短期内就攻占了巨大的市场分额。
理财投向开始“多样化”
相比预期年利率普遍达4%以上的外币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已“疲软”了大半年光景,主要原因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传统投向———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各类人民币债券(含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国债等)的市场利率自去年下半年起便一路下滑。“如果仍坚持以国债和央行票据为资金配置重点的话,那么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全面复苏就遥遥无期。”兴业银行一位理财专家这样认为。
昨天,最新一期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参考收益率仅为1.7322%。不过,最新一期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年收益率却高达3.25%,这意味着,具备主承销资格的银行,依仗“短期融资券”完全可以配出较高收益率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事实上,最近上市的多数固定收益型产品都已转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招商银行于春节前推出的人民币债券理财产品,就是以信用等级在A-1以上的能源类企业短期融资券为配置重点,也是国内首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短期融资券人民币理财产品。
结构型产品将主导后市
目前,沪上银行理财专家们的主流观点是,以短期国债、央行票据等为投向的“准储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将逐步淡出市场。新年以来,已很少有银行推出这类“准储蓄型”产品了,以工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为例,它仍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央行票据、金融债、短期国债等为主要投向,虽然投资者获利风险低,但产品收益率也仅为1.78%。
此外,人民币理财仿效外币结构型产品的获利方式,则成为近期理财市场的最新趋势。原本不相干的人民币理财和外汇理财产品“联姻”,各行接连推出多种人民币结构型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其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相连接,产品到期时,银行返还投资者的全部人民币本金以及美元投资收益。
银行理财专家认为,今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结构类型将越发复杂,而结构型产品、收益浮动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主导今后的市场。因此,投资者认清产品的收益结构就很重要,这类浮动收益型的产品的获利多同一个标的挂钩,而挂钩标的会是利率、汇率、黄金价格、某一指数或信用体等。而投资这类产品,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所能获得的真实收益率,投资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获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