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200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我们确实需要警惕通货紧缩,经济运行当中也确实有通货紧缩的压力,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第三季度的零售物价指数只有1.2%,9月份只有0.7%,而且还在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有人分析,因为过去这两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较高,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涨价,会体现到消费价格和其他一些工业品的价格上,在最终的成本中体现出来,对最终物品的价格产生压力。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价格反而在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方面,成本这两年有所提高,前两年经济过热的时候,成本提的很高,工程造价涨,钢铁、水泥涨,全世界都跟着涨。2005年4月我到美国开会,有人拿着一份乡村小镇的报纸,对我说,我们这个城镇想盖中学的计划可能要泡汤,因为中国要发展把原材料价格搞上去了,现在工程造价翻了一番,我们建不起这个中学了。

生产资料价格一方面高涨,另一方面零售物价却在下降,表明利润空间在紧缩,于是有些企业开始出现亏损。2005年第二季度末,企业亏损面已经增加了300%,而利润大幅度下降。如果扣除中石油等一些资源产业因为石油、资源涨价所增加的利润,主要工业企业的资产的利润率已经下降了很多。

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过剩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过剩的产能开始显现出来了,并且开始发挥作用。从需求上来说,迄今为止,比起2004年消费需求增长12.2%,最新数据表明,2005年三季度,一季度、二季度基本也是这个增幅,我们的消费一般都是在10%左右,能增长12%,消费需求增长不低。同时,投资继续增长,三季度27%,扣除价格因素26%,比年初增长了一个点。出口持续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可见需求并没有比以前少。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现产能继续扩大。造成产能扩大的原因是过去两年的经济过热,过度投资。因为经济过热真正的后果是过热当中形成过度的投资所产生的过剩生产能力,最后会导致通货紧缩,利润下降,会造成经济萧条、企业倒闭。

很多人现在开始认识到,投资还是应该多投点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少一点生产能力。这说明现在的过剩生产能力给了他教训。而且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宏观角度看才能看清,如果仅从微观角度看,我们的企业总会感觉需求怎么少了?其实需求没少,消费增长12%,投资27%,出口增长30%,你感觉需求少,是因为竞争对手比以前更多了,你的那个行业里面,生产能力多了,竞争对手多了,摊到你头上的需求就减少了。这是供给方面的问题,是过剩生产能力产生的压力。有的人从微观的角度讲,总是觉得需求不足,其实那只是对你的需求不足了,总的需求在增长,甚至过快增长。

在1930年大萧条以前,还没有凯恩斯创造所谓宏观经济学,也没有格林斯潘们搞宏观调控之前,全世界每七八年来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是因为一开始投资过热,然后是生产能力过剩。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只能通过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通过危机消灭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办法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1930年大萧条,全世界消灭了50%的生产能力,又打了一次世界大战,才实现供求的平衡。消灭生产能力实际上就是消灭企业。这会使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产,因为他们最脆弱。

防过热不是防过热本身,防的是过热之后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我们需要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跟市场经济斗,一会儿过热,一会儿萧条,在过热的时候,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把它抑制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后面经济增长速度太慢,出现大的萧条,萧条是恶性循环的,产能过剩反过来就会导致需求下降。现在基础设施项目还在滚动,但是现在我们企业,一看各行各业生产过剩,马上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再投资。因此产能过剩,下一个结果就是投资需求下降。投资需求下降导致雇佣的工人减少,于是工资增长下降。投资增长下降,消费需求下降,恶性循环,总需求下降,危机自然加剧,这个时候政府出面把需求控制住,就是宏观调控要做的事情。现在应该说,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前两年出现了投资过热。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现在逐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前的通货紧缩压力,可以做这么几点估计:

第一, 通货紧缩的压力不会很快消失。两年的过热怎么也需要2年到3年的调整。因此,2006年确实是通货紧缩压力比较大的一年。

第二,如果物价指数为负,以及政策调整比较及时的话,也可能不出现绝对意义上的通货紧缩。这是因为我们前两年比较及时地采取了一些反过热的措施,及时地刹住了投资过热的情况。

第三,我想在2006年有一些企业日子会比较难过,一定规模的重组总是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过热,然后是过冷、危机、萧条,在这个期间整合会发生,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生产能力得到利用。

2006年整个经济仍然会保持8%以上的增长,但是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会有。

企业需要清楚方向,应从防止过热、控制需求这样一个过去几年的基本政策趋向,转变为适当地维持和发展各方面的需求,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这样一个趋向。这种政策调整现在应该说到时候了。中国改革基金全国民经济研究所2005年一季度的时候,就曾经就提出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经济的走势,准备好相关抉择,对某些宏观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到了2005年三季度,看到三季度的数据时,我想应该到了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过去的主要以控制需求为目标,到适度扩大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一个基本目标。目前,这一点做到了,主要的需求能够稳定增长。但是仍然可能赶不上那个过剩生产能力增长的速度,因此企业可能还会感到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假以时日,在今后二三年的增长过程中,逐步使需求和供给达到相对比较适应的程度,把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地消化掉,经济恢复到稳定增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认为中国的消费太低,消费不足,增长主要一靠出口,二靠投资,他们认为维持经济增长的出路就是扩大消费,在一定意义上我确实同意,我们要保持消费增长的势头,鼓励一些消费,鼓励消费的增长。

那么,我们现在消费到底是什么情况?2005年三季度消费增长12%,而且是零售消费品,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2.2%,在我们这么一个人均GDP只有一千多美元的国家,这个百分比不低。说明已经持续稳定增长,增长速度也不低。在1999年的时候投资的增长降到5%,2004年一季度几乎到50%,大波大动,而消费增长基本稳定在10%左右的增长。

提高消费还有一个消费条件的问题。有的地方没有电,因此没法买电器,修电需要有一段时间,修电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消费增长慢,首先是因为信贷体制需要改革。在我们目前消费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的消费是很难再提高的,这是需要我们认识清楚的地方。我们国家80%的劳动力,收入每年不到一千美元。农民工进城一年挣八千块钱,但这还不到那80%的一半,还有一半是农村的农民,一年只挣两三千块钱。低收入水平的人,他的消费倾向比较高,因为他挣的钱都花了可能还不够生活,吃饭、穿衣必须得花,他基本不会有储蓄,他的消费基本到头了。剩下就是高收入阶层,占劳动力的20%。但是理论可以证明,高收入消费的倾向比低收入的倾向要低,因为他挣的多,他不需都花掉。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证明的是,要靠20%的高收入阶层来增加消费是有限的。所以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消费提高不是唱高调,说空话的事情,有它客观的局限。我们绝对不可能做到像日本人、像美国人那么高的消费。

关于投资,里面有两方面需要分析。第一,投资里面有20%,逐步超过20%,甚至现在已经接近24%,是住房投资。从1998年我们引进了住房贷款以后,住房的比重上升得非常快,现在继续上升。而房地产投资其实是长期消费,是耐用消费作为投资来计算的。加上这一块,中国的消费水平也不低。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我们城市的道路、环境、上下水、公共设施、过街天桥等这类“公共消费品”。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投资,是城市基础建设投资,是城市化过程的投资,包括广场、博物馆、歌剧院、环境保护,都是属于“公共消费品”。我们到各国参观,发现进了家门再不比他们差多少,电器比他们多,装潢也比较高级,差距主要是出了门之后体现的,我们的公共消费品提供的比较少。公共消费品也是一种长期的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周期比较长。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上,我们家庭在投资住房,国家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我们需要这些东西的发展,需要这些消费的发展,或者这些投资的发展,来支撑现在经济的增长,同时为下一轮增长奠定基础,为下一轮消费增长提供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才有消费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有各种服务业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服务是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住在农村几十里隔一个村,有钱也不可能会天天出门吃饭,人口聚集到了城市,才会有更多的人到饭馆吃饭,因为有规模经济。现在欧洲的消费是很高,投资很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欧洲人跟美国人不太一样,美国人要换房子,欧洲人不换房子,有房子住了,觉得古老的房子住着挺舒服。他不建设,他挣的钱就出去喝酒、旅游去了。因此他消费很高,住房都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早停了,是欧洲多少年都不变化,就这个道理,它建设完了。巴黎整个大环路内大概100年前已经建完了,地铁100年前就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了,我们现在就相当于这个城市化的建设时期,这个时候投资多一点是正常的。

因此,我不认为现在仅仅盯着消费需求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认为扩大内需仅仅就是一个增长消费需求,应该全面维持和发展需求的增长,包括投资,当然也包括出口。

发展中国家不出口,不为世界生产,我们的就业怎么办?如果我们光为中国生产,那中国就很难发展了,该出口还要出口。出现摩擦的时候,我们想法对付摩擦,哪个国家发展的时候都是这样,贸易摩擦一定有,经济矛盾不断出现,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不断调整自己,应对这个事情。同时要扩大我们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要持续走城市化的道路,走完我们国家建设的道路,这是为下一阶段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没有这个我们走不远。同时也要促进消费增长,总之是全面扩大内需。

在2006年,我们经济的大致走向可以这样总结一下,一是“及时调整宏观变量”,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量。二是“稳定各种需求增长”。稳定是指不能过热,要全面稳定需求的增长。三是“逐步消化过剩产能”。四是走出“过热后遗症”。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200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本文经樊纲先生授权刊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8261.html

更多阅读

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从1986年我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后,便开始了与世界大国漫长的复关谈判过程。1995年关贸总协定改组变更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2001年11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的宏观经济态势

    2011年即将结束,在各种官方年度数据发布之前(通常会在次年2月前后陆续发布),似有必要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的热点作一粗略概览和预估,笔者拟就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外汇占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不动产税等方面展开

2016宏观经济形势 直面中国2010年最为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1)

 文·刘伟      中央判断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最为复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原因有很多方面。  结构性失衡是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源  最为复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矛盾最为复杂,因此中国宏观经济调控

第9节: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将度两年‘蜜月(7)

系列专题:《顶级证券分析师把脉投资:财富预言》  机构点评  如今,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一复苏进程中,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先生是先知先觉的,关于这一点,他在2008年3月《走在向下周期的边缘》和2009年3

第5节: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将度两年‘蜜月(3)

系列专题:《顶级证券分析师把脉投资:财富预言》  三是投资有利可图。上面提到,尽管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但贷款利率为代表的资金成本也在下降,这使得相当多的行业仍有利可图。  未来政策应"养生"  从以上分析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

声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200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为网友新事新人新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