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市场化改革的反思有加剧之势,反思主要围绕国企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其着眼点是如何化解益愈增大的改革阻力。这一反思应与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改革中谁应成为新的获利益群体等判断相辅而行。 在大多数情况下,改革总是出于不得已。如英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的私有化改革,其背景就是经济濒临破产窘境:从1949年到1979年,英镑购买力下降了85%。
私有化因此成为不得不然之举,一场大规模的涉及近百万国企员工切身利益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应运而生。
为减少私有化改革的阻力,撒切尔夫人提出"个人资本主义"的概念,简言之,使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最终成为国民分享国有资产的盛宴,并使民众从开始对私有化的顾忌怀疑,转而成为主动维护私有化成果的力量。
其关键举措之一,就是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坚决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科学与合理。无论是在方案设计、具体操作过程、国有企业股票的定价和发行方法以及私有化的过程中的审计,都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和完整细致的计划。这些环环相扣的步骤,为私有化减少了众多的批评之声。
在决策阶段,先由民间中立研究机构、商业银行和管理顾问对即将私有化的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而后进入立法过程:由政府以投标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商业银行做顾问,建立管理和销售班子,向社会公众宣传和解释私有化方案,雇佣中立的民间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在立法阶段制订有关法律和相关的行政条例,获得议会和有关政府部门通过,以取得改制的合法性依据。转入实施阶段后,银行与企业签订股票出售合同,股票正式上市。最后是审计,议会要求英国国家审计署对私有化之前和之后都进行审计,确保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三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此,英国审计署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绩效审计司,负责对国有资产私有化进行绩效审计。
另一个举措,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大力保障本国国民、尤其是被私有化国企中原有员工的利益。私有化的主要手段就是公开发售国企股票,英国政府首先满足国内的普通投资者。如1986年,英国煤气公司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股票认购量超过发行量的4倍,为满足国内普通大众,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的认购数量被削减。
为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的反对,英国政府还制定了特别政策以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这些人购买股票时,可以按认购比例享受免费股,甚至无偿赠予一定的股票。如英国煤气公司私有化时,送股比例达99%,配股比例达85%,优惠率为48%,最终使得99%的职工成为本企业股东。
据英国官方统计,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持有股票的成年人由1979年的7%上升到1991年的25%,小股份持有者的数量相应从300万人猛增至1100万人。由于股票定价较低,大多数股票持有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因股票猛涨而获得较大的收益。这些获益者自然而然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支持者,因为他们的利益与私有化的前景密切相关。理论上的国企国民产权论,就这样在利益转换过程中通过市场交易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对于国企产权的争议大多处于空对空阶段,国民对于国企产权的拥有权,迟迟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当国企以上市融资、再融资、配股、回购等种种方式,成为某些利益群体的圈钱工具时,当国企产权名义上为全体国民所有而收益权仅仅属于某个部门时,国企市场化的反对之声大涨,也就可以预料。
悲剧在于,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一市场化过程中的非市场化之处,反而迁怒于市场化本身,并因此同意加强行政集权式的各种监管,所谓南辕而北辙,莫此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