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55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人均达到18645元;江苏8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为13643元;浙江7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6612元。同时,三地的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却发生了明显的逆序变化。
作为目前中国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经济区域,长三角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消费的变化可谓是整个中国概况的缩影。换言之,因其强有力的经济吸收和辐射能力,该区域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状况既凸显了我国现在和未来收入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江浙沪三地居民收入绝对数值排名未有变化:上海依然遥遥领先于浙江和江苏,江苏的居民收入水平仍是三地最低;但是在相对数上却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统计显示,江苏8市居民收入的平均增幅达到16.3%,已明显高于浙江的10.6%和上海的11.8%,而且增速差距不断扩大。
除收入以外,消费也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反映该地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消费数量和结构对定位居民消费层次和能力都起到决定性作用。长三角16市平均消费支出为10815元,增长12.7%。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消费和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三地总体的收入和消费增长趋势基本同步,收入增长略高于消费增长。三地的消费支出数值在排序上与收入基本一致。江苏8市的平均增幅最高,达到15.1%;浙江7市紧随其后,平均增长10.6%;上海的增速相对较低,达到9.0%。
相对落后地区的迎头赶上对于缩小长三角16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地区之间收入和消费差距的缩小是长三角三地经济日益融合的表现。周边地区迅速吸收中心城市富裕的劳动力和资本,既使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也使得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压力得到缓减,增长过快的商务成本得到了缓解。三地收入和消费的趋同反而有利于合理分工,避免产业同质化,毕竟以往大家产业结构趋同,争夺地区主导权的目的无非是保持自身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上海日渐定位于高科技、金融与贸易中心;而江浙两地则专注于制造生产。从根本上说,长三角强大的经济融合能力将会解决困扰已久的地区分工问题。
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吸收的不仅仅是本地居民,还包括了大量外地务工人员。这些外地务工人员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不仅活跃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同时也将发达地区的信息带回到原籍,提升了原籍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长三角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话题。首先是在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薪收入依然占据了家庭收入的主角。长三角16市2005年平均工薪收入达10836元,比重达到65.3%。这一问题所牵涉的是工薪收入的提升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而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水平状况不佳,在一个经济体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工资增长的潜力相当有限,因而未来长三角居民收入水平的趋势尚不明朗。
其次是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长三角16市总体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2977元,比上年增长16.5%,在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达27.2%,但上海的增长率还是占据首位。由于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直接关系到居民消费层次的定位,并与之正相关。因而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消费层次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