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给跨国公司带来什么变化?跨国公司应该如何变革去适应全球化从而寻找到解决路径?
作为七国(英国、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合作战略与跨国公司的未来技能(2004-2007)”负责人之一、英国BATH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修·劳厄博士认为,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技能或组织结构在全球化中可能都会被重建;而其变化的过程令人兴奋。
“几乎每个国家谈及如何幸免全球化竞争时都会说发展高技术成为高附加值经济体是惟一的出路。”劳厄博士说。但是值得怀疑的是,高技能研发机构的安排归属问题,比如在英国抑或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因此,他们采取的战略可能欠妥。”
他认为,跨国公司必须比以往更加了解自己未来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如何在全球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身份
跨国公司给东道国带来的利与弊,劳厄博士说,首先跨国公司有一套不同于本国和其他地区的运营策略;而显而易见的利益是东道国不仅学到技术与管理之类,更给他们带来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但是它们也有缺点。就眼前来说,它们可能会破坏传统技术,用现代化的形式打乱传统生活,接下来的是如何考评这种与现代化有关的价值问题。
比如,当跨国公司抵达一个东道国,如中国,会给国内的公司提供一套游戏基准并且提升其游戏水平。但问题是他们同时也窃取了国内公司的市场并且阻止其发展,因此需要运用理性策略去思忖、去操作能够从跨国公司学到和得到什么——这是一个困难的权衡,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全盘的肯定。
举个例子,就苏州而言,有人说现实是外资带来了GDP,却没有带来人均收入的同步增长。即外资利用了苏州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投资环境,却没有带来核心技术的进步。
“假如这事在新加坡发生,政府就会要求跨国公司离开。因为新加坡有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而不仅仅只在于发展。没错,需要投资和制造业者,但更需要这些投资者做些许的贡献;像跨国公司会被强制对当地员工进行中级技能的培训等。”劳厄博士认为。
据了解,新加坡政府邀请跨国公司加入其发展战略中,鼓励跨国投资技能培训提升其价值链;如果没有一种约束机制容易陷入被动,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韩国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均被东道国政府纳入其发展战略规划中,使一些棘手问题得以解决;但是此类规定在中国尚未出现。
全球合作战略中的中国
那么,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该怎样融入全球合作战略中?
在劳厄博士看来,问题在于中国的技能培训阶梯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具备竞争力。
事实上,德国有许多的中等技能工人, 而这正是中国所缺乏的——在中国有太多的低技能制造工人, 以及足够的高技能型人才,惟独缺少将会产生一个国家中产阶级背景类型的人才。
他认为,中国公司应该懂得如何利用他们已经得到的人才。国内公司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汇聚“人才池”,因为除了高技能人才和低端人力之外,中等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除了尚需有效配置人才资源之外,“如何定义跨国公司的问题”最容易被忽视。欧洲一家知名咨询管理公司合伙人爱德华·伯曼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最多只是国际化公司,像海尔、TCL、华为等;因为至少这些公司中没有一家的决策机构设在了海外,而且他们的决策层较为单一,少有外籍人士;但在跨国公司诸如法国电信商阿尔卡特董事会成员中有12名法国人,德国人、瑞士人、加拿大人、英国人各一名;在英国BT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有2名荷兰人、8名英国人、2名美国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