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圈子圈套》
(文章节选自作者出版作品《圈子圈套》)
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最好的源泉,戏剧化的生活话剧时不时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我将来一定要把现在的经历写成小说。”很多人也就是这么说说,但未必会这么做。时间限制、文学素养都会成为完成这个伟大的创作梦想的羁绊,因此我特别佩服那些把自己“那点事儿”写得活灵活现的人。
先不说萨达姆在狱中有大把时间写革命小说打发时间和鼓舞革命斗志,现实中离我们不远的商业成功人士也有不少当文学青年的经历,所谓“文青当道”是当下商务成功人士的又一个时髦标签。英俊潇洒如百度CEO李彦宏在创办百度之前的1999年就出版了章回体小说《硅谷商战》,显示了很深的文学功底;百安居中国总裁卫哲以咄咄逼人的语式和逻辑严密的话语写就的《金领》与您分享的是“职业规划的三张财务报表”,并一再强调“需要战略规划”。再放眼望去,岂止是娱乐圈名人的个人传记大卖,哪一个成功知名商务人士没有出版专著的冲动呢?
如果说这是一个“圈子”的话,写作的成功人士们可以算一个。除了时间和文学素养的制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只有经过把自己的经历做深刻反省才能总结出成功的真谛来。王强大概已经进入这个“圈子”了,我这位有思想的前同事和朋友显然走在了我们的前列,把我们共同经历的那点“生活积累”艺术地再现了,成功地出版了一本畅销商战小说《圈子圈套》。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的确需要用三部曲的篇幅才能完成。《圈子圈套》本身的故事主线不是太复杂,就是两个曾经的商场兄弟分别到不同公司后,各为其主,互设圈套。开始是对手把主人公从即将扶正的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拉了下来取而代之,之后是主人公如何卧薪尝胆、费尽心机在另一家公司中把对手“煮熟”的项目抢了过来,出任了这家新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他原来的东家则在对手的手里再度失利,真是倒霉透顶!
但小说的内涵还是非常丰富。穿插着办公室恋情、大陆及港台职业经理人与“纯老外”老板之间的职场互动、国内客户与外企之间的文化差异、外企如何开拓中国市场等等问题,都是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渗透出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销售文化,如何在项目型销售中把握自己与客户、同事、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书吸引人的一个中药方面。这有点类似于前一阵子的《大染坊》,如果剥离IT行业特征,这之间的勾心斗角其实都是一样,都是现实社会在不同行业的缩影而已。不过,可以感觉到IT行业就是“一帮最聪明的人在挣最难挣的钱”。
最让我佩服的是细节的描写和语言风格。细节是最反映一个人的生活阅历的,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一定要真实,才是小说的动人之处。“那些地方我熟悉,就是这个样子。”“这类人见得多了,都是这个德行。”
可能是IT圈内人士的读者经常会发出的共鸣。尤其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把那点“小心思”刻画得真实可信,甚至有些太“写实”了。从构思到完成写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就这个不是特别复杂的情节,就已经用了这么多的文字、这么大的篇幅。语言风格则不仅透射出文学功底,更主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智慧。把生活场景做准确的描述需要的是文学功底,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不见得会很精彩。只有独具个性的语言才是小说精彩的保证。小说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洪钧更是经常另辟蹊径,不愿意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来表达,总之不另类不罢休。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如此相似,让人不得不产生对号入座的联想。甚至,连俞威(洪钧的竞争对手)的语言风格都与洪钧有类似的地方,从人物设计的方面考虑似乎应该有更大的差别才是,这时候不应该是英雄所“言”略同吧。
远在大洋彼岸的王强看来是时间、文学素养和深刻思想三者俱备,才写出现场感这么强的小说来,简直就是分镜头剧本,可以直接投入电视剧的拍摄了。
我把销售员的职业习惯称为“泛销售主义”,就是把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拿销售理论来指导、解释,就象洪钧一样,凡事都考虑个战略战术什么的。王强一定是把写这本小说当作一个项目来完成的。故事情节本身就是一个项目销售过程不说,笔下几位人物更是在他的领导指挥下尽情发挥。
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本土化的过程,外企要进入中国市场势必要本地化以后才能找到开拓市场的感觉,这是无数外企的经验所得。本地化本身其实也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而是全球各地都是如此。问题是,在我们本地化后的中国销售文化中是否有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呢?小说提供的故事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上演,只是不知道哪天会变成别人学习的负面榜样而已。
在我们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可能不得不要跟随客户的需求走,引导客户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每天都要这么精心设计、为别人活着,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要打交道。的确不是我们所愿意的,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但愿这本小说的读者能明辨是非,该学的和不该学的都在这里了。希望我们都能跳出“圈套”,融进“圈子”,才是我们做一个“大销售”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