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关房地产的消息你都比较关注。也或者你对钢铁行业很感兴趣。再或者食品业和风险投资业的相关报导你一个字也不会放过。但是你能什么都看吗?不可能。
所以《华尔街日报》一年一度的“趋势”报告就非常有用──也很受欢迎。快速、简便、轻松的阅读中你便抓住了你或许错过了的东西。
证券业-跟著利率走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像太阳月亮的运动主宰著地球上的潮涨潮落一样,金融市场的动向也决定了华尔街的趋势。以下就是对华尔街未来趋势的一些分析。
1.债券将强于股票
自从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灭、并拖累整个股市陷入低迷以来,金融市场就一直被固定收入证券所主宰,简而言之就是被债券所统治。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指数共同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平均每年下跌了2.1%,而与之相应的债券市场基金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的年平均回报率却达到了6.4%。
在顶级证券公司中,债券部门的管理人士平步青云、步步高升,而股票市场部门的一些元老却不得不卷铺盖走人。同时那些在债券市场优势最强的公司表现也会好于其他同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为保护经济少受冲击而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息措施,由此点燃了债券市场的火爆行情。然而现在的Fed早已改弦更张,举起了加息的大旗,自2004年6月份以来,Fed已经连续12次调高目标利率,前景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
2.出现更多的私人资本交易
投资者(主要是公共退休基金和公司退休基金)向私人资本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用它来取代传统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希望能由此获得更多的回报。虽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从投资者那里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这些公司用于收购的资金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现金,其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借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公司能否继续完成大规模的收购交易,取决于他们能否承受借贷成本的压力。如果利率上升至过高的水平,并购交易的强劲势头恐怕就要随之消散了。
3.并购的热浪
今年截至10月底,全球市场的并购金额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明年预计也将会是并购活动颇为活跃的一年,虽然经济的整体滑坡有可能会抑制企业的大规模支出行为,不过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当收购方无法管理好自己的债务负担时,高杠杆效应的私人资本交易将难以达成,借贷方和公司管理层由此将会对收购交易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4.股票交易所通力合作
为了尽量满足客户对快速、经济地交易各类股票和期权等衍生品的要求,全球各地的股票交易所正在酝酿著新一轮的并购活动。客户们对于组建大型交易所的想法表示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不过让他们担心的是,新的交易所巨头可能会减少创新,并且获得垄断性的定价优势。近来许多交易所都变成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在增大公司规模、增加盈利方面的压力随之增大。一些股票交易所和股票期权交易所相互进行了合并,行业观察人士预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此类合并。
5.监管问题
在一连串金融欺诈案催生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的三年之后,企业方面正促使监管者减少采取激进的措施。虽然没有迹象表明严格监管的氛围会消失,但监管者开始倾听企业的意见,并且出现了一些监管环境正在放松的信号。
6.ETF起飞
如今ETF持有的资金总量达到2,590亿美元,其中许多资金还是来自于小投资者。近期ETF的增速更是迅猛:今年ETF持有的资产已经增长了15%,增幅是传统基金的两倍多。ETF和股票一样在交易所进行全天交易,而传统的共同基金每天只报价一次。不过,真正吸引投资者的是ETF成本较低,持有ETF的成本只有持有传统共同基金的几分之一。即便是那些不发行ETF的基金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Fidelity Investments近期削减了其指数基金的费用,原因之一就是要更有效地与ETF展开竞争。
7.火热的商品市场
由于股票市场止步不前,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公司增加了自然资源方面的交易业务,三年多来,自然资源的价格一直在普遍上扬。比如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就在原油和其他能源市场用自有资金进行交易,而且收益颇丰。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及其竞争对手芝加哥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均股价猛涨。
8.对冲基金增长放缓
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的热爱可能正在降温。
目前对冲基金维持了不错的业绩。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对冲基金的表现仅仅略微好于股市大盘,而去年它们的平均回报为9.6%,也低于标准普尔500接近11%的回报率水平。它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由于近来股市和债市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特别是股价既不是特别高也不是特别低,这让最擅长从市场波动和股价异动中获利的对冲基金束手无策。
9.交易佣金下跌
市场交易正日益变得自动化和大宗化,交易佣金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往,研究报告成本都是纳入交易佣金中,而此次Fidelity将两者的费用分开计算,由此降低了交易佣金成本,这也表明华尔街的佣金收入正在受到挤压。而在Fidelity之前,一些公司已经退出了经纪业务。今年8月份,富国银行(Wells Fargo Co.)取消了针对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交易业务,“华尔街的机构股票业务正面临困境”,Sanford Bernstein Co.分析师欣茨(Brad Hintz)在8月份曾这样写道。
10.用自己的钱冒险
营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为公司赚回了大笔的钞票,他们利用公司自有的资金在股票、债券、商品以及货币市场上进行交易。眼下证券公司这方面的境况还算不错,部分原因就是它们的风险控制水平有所提高。这其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风险:一旦出现了有关利率或美元的负面消息,就有可能带来巨额的亏损。持怀疑意见的人士担心,华尔街可能在这种危险的业务上正越陷越深。
地产业-繁荣的背后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几年,地产业的发展环境真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住宅价格较5年前平均上涨了53%。大家都认为如此迅猛的价格涨势难以持久。但分歧在于这场繁荣是会缓慢温和地、以价格增幅逐渐收缩的方式结束,还是某些市场的价格率先暴跌、令买方经受梦想破灭之痛,然后再慢慢恢复信心呢?无论结局如何,具有长期影响力的种种因素正在重塑地产业的格局,在此我们略作分析。
1.空地有限
广袤的美国国土上仍有大量空旷的领地,但很多地方并不能吸引人们前去居住。而在某些经济活力充沛的都市地区,尤其是东海岸和西海岸市场,建房企业却发现获得新屋建筑许可越来越难了。住房供应受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政府条例,而非地理局限。另外业主们越来越精明,纷纷组织起来阻挠那些将在自家周围新增更紧凑住房的规划,担心这会让他们现有房屋的价值下降。在某些拥挤的地产市场上,房屋价值已经与建房成本关系不大了。在旧金山,一套住宅的结构本身往往只占住宅价值的不到30%;其余部分则是购地和获得政府审批的成本。
2.预算有限
地产业的繁荣兴旺让很多美国人富裕起来,他们的房产不断升值。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这块蛋糕。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的数据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将收入的逾30%用于房产,八分之一以上的家庭这项开支超过了50%。对某些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来说,房屋价格的上涨已经令他们力所不及。
3.人均住房面积有望减少
但有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相信,美国人会喜欢更小、更接近市区的住房,避免长途通勤之累。位于加州圣拉斐尔的Hearthstone Inc.为住宅开发项目提供融资,公司首席执行长普加什(JamesZ.Pugash)预测,美国各大城市会逐渐向欧洲城市靠拢,兴建更多中层楼宇,人均住房成本上升,住房面积下降。人们对综合了住宅、娱乐及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环境的期盼有所增加。对市区居住环境的渴望──预计还会不断升级──已经推动了分户出售的公寓的蓬勃发展。
4.风险重重
面对房价有增无减的上涨势头,贷款人一直在积极放贷,帮助人们购买他们不贷款就无力承担的住房。这些“量力而为”的贷款安排可以压低最初几年的月供,但后期月供会高出很多。银行监管机构已经对所有这些行为提出了质疑。他们担心有些申请人夸大了自己的收入水平,或者等到该偿付高额月供时无力偿付。他们还担心,这些“量力而为”的贷款使得人们可以购买长期来看超出其支付能力的房产,已经人为抬高了房价。
5.房产好比存钱罐
购房者通常的目的都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在退休前偿清贷款。但现在,很多美国人似乎早就忘了这一点。
为了乘上低利率的东风,美国人定期将贷款进行再融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拆借更多──实际上是将房产变换成现金,用于其它支出。看来这一代人相信房产价格会永远持续上涨,所以根本用不著偿还本金。这种乐观态度推动了消费者支出的不断增长。
6.外资狂热
在这种风险偏高的抵押贷款方式日渐流行之际,外国投资者在美国住房市场融资领域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国人对美国抵押证券的投资总额一直没有可靠数据,因为很多购买行为都是通过美国的实体间接完成的。但是,资金流向很明确。外国人持有的不经房利美或Freddie担保的抵押债券激增至400亿美元,此前6个月的总额为300亿美元。
7.地产经纪商压低费率
在住宅地产交易领域,互联网未能像在机票预订等领域那样成功削减交易成本。业内人士估算,房产中介的平均佣金仍然能超过5%,有时还高达7%。一些传统的经纪机构虽然通过对制定最低服务费标准的州法律的大力支持来力求保住全额佣金的业务,但也纷纷尝试著成立了自己的折扣服务机构。美国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反垄断执法机构都在向地产行业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他们给新的业务模式提供尝试的机会。
8.大者愈大
一直以来,房建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本地公司承接的,目前全美国仍有大约80,000家房建公司,绝大部分都是小型公司。但规模最大的那几家正在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大型公司之所以能够占据上风,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资金雄厚,能够获得黄金地段。
9.需求更多
美国人已经在房产上赚了这么多钱,因此忍不住想买更多房产。Fed表示,投资性物业和度假屋已经占到去年新增按揭的14%,而2000年只有7%。在这些购房交易助长了近期房产市场强劲升势的同时,它们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动荡。因为第二套房产和以出租为目的的物业与第一套住宅大有不同,如果房主失去信心,或者找不到合适的租户,马上就会把房子卖掉。
10.关注评分
以汽车质量调查而著称的咨询和研究机构J.D.Power Associates也对新屋购买群体展开调查。这项调查始于1997年,现在已经涵盖了30个大都会地区。在调查中表现不错的公司,例如Pulte Homes Inc.和Centex Corp.等,都以此自夸。这也迫使其他同行竞相争取评分。但是,地产行业的一大难题是,完成一个地产开发项目要依靠一系列的分包商,从地基浇筑、供热管道安装,直到屋顶射钉,都是由分包商完成的。这就很难保证一个项目各方面都能达标。
零售业:提升品位降低价格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零售商们正在争相打造高尚品位的形象──或者至少希望顾客们感觉是这样。他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倾注在吸引中产和富裕消费者方面。其举措包括提升形象、改装店面、调整货品以及放弃大卖场改建更时尚的购物环境等。但难题在于﹐购物环境可能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消费者们对低价品的偏好却丝毫未减。
下面来看看这一趋势的方方面面和零售业的其他趋势﹕
1.形象至上:零售商正在针对希望在更豪华场所购物的消费者量身定制它们的广告、商品和店铺模式。因为“这种提升品位的现象背后存在情感和社会驱动力﹐”Bath Body Works首席执行长尼尔·菲斯奇表示。
2.强者更强:许多大零售商已经纷纷展开并购活动。
理由很简单,许多公司遭受竞争打击﹐需要一个伙伴来扩大广告影响﹐并帮助它们增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股并购风还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该行业将出现进一步重组。
3.构筑更美好生活:户外步行街、几十个小店、没有大型的主力店。地产商正在用这种“生活时尚中心”的模式替代传统的封闭的购物中心。
4.提供增值服务:为了不断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销售额和利润,零售商们开始在出售商品的同时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5.面向所有人群:由于购物者越来越没有耐心﹐而且对某一店铺或服装潮流的忠诚度下降﹐更多零售商开始推出一系列多样化的店铺和商品。"如果你迎合各种购物类型的人群﹐至少你的其中一种风格会在某一时间赢得青睐。"
6.开辟自营品牌:零售商的自营品牌商品将会继续占据更大的市场。
这部分商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是零售商整合的产物﹐另外也因为其能够对自营品牌商品制定低价同时保证高额利润。此外﹐还可以在与其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有更多的筹码。
7.寓购物于乐:人们逛商店不仅为了购物﹐这也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如今﹐这种娱乐方式的品质和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8.进军媒体:零售商们正在通过资助、发起和拥有各种媒体渠道来拓展它们的营销范围。其中一些公司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杂志。
9.开设独立店铺:随着零售商们逐渐发现它们离开大卖场也能很好地生存﹐它们开始争相进驻生活时尚中心或者规模更小的户外购物场所﹐甚至完全开设独立店铺。
10.充分利用顾客信息:许多零售商﹐尤其是食品杂货零售商﹐正在改进追踪顾客购买纪录以及如何回馈他们的方式。
食品业-新食品新面貌
食品零售店纷纷旧貌换新颜。
几十年来﹐年销售额高达6,240亿美元的食品销售业一直由传统的超级市场占领。但是,自从沃尔玛在2001年登上美国第一大食品销售商的宝座﹐其他零售商也纷纷新增食品柜台以来﹐食品零售业出现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改观。
但是,现在还很难说这些做法能否提振食品零售业走出低谷。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食品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吧。
1放弃中端市场
超级市场有些瞄准高端﹐有些放低身段﹐目的都是将自己与那些尽力争取中层顾客的同行区分开来。
2食品随处可见
药店、批发折扣店﹐甚至五金店都先后增加了食品柜台﹐尤其是生鲜食品。传统的食品零售企业保住自己领地的压力与日俱增。食品的利润率较低﹐但零售商们都喜欢增添食品种类﹐因为这会吸引顾客更频繁地光顾。公司希望他们能顺带买些高价格的商品。
3离开中心货架
近几年来﹐零售食品的销售额一直是店铺中心货架商品中表现最差的一类。这些货架上往往堆满了洗涤剂、牙膏、垃圾袋和烹调用品。导致食品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折扣店的兴起和烹饪习惯的改变。
对此﹐食品零售店开始压缩店铺中心的货物陈列面积﹐加宽四周货台的面积。方便食品和生鲜食品一般总是放在货场四周﹐现在消费者们发现这里不但更宽大了﹐方便食品种类更多了﹐品质也更好了。
4不做特价
以前﹐消费者总是照着零售商派发的特价广告来计划购物清单﹐这就促使超级市场每个月都组织几次新活动。但沃尔玛、Target和Costco Wholesale Corp.等公司以持续低价吸引了不少顾客﹐超市的这一招越来越不灵了。
5快速结帐
高科技支付系统在食品零售连锁店里日益普及﹐消费者用一个身份号码并按一下指印就可以轻松结账。
6货架占用费下降?
食品零售商正在慢慢放弃以前常用的业内通行做法:向生产商收取货架占用空间的费用﹐还征收其他促销性费用。沃尔玛率先砍掉了货架费。
7自有品牌日益受宠
自有品牌的产品继续佔据更多的货架面积﹐也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食品零售商乐于摆放自有品牌的商品﹐因为它们的利润率更高。牛奶、奶酪、纸制品和鸡蛋是最畅销的几类自有品牌商品。
8着重降低劳动力成本
传统食品零售商一直在努力削减劳动力成本﹐以便与越来越多没有工会之累的同行展开竞争。食品零售商还设法增加顾客自助结账通道﹐减少所需的收银员人数。
9一元商品
1元店的兴盛促使零售商们增加更多1元商品。
10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大行其道﹐促使传统零售商们出售更多新鲜食品以及包装的天然和有机食品。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4年美欧两地有机和天然食品的销售额达到350亿美元﹐预计2009年前增至592亿。专营有机食品的Whole Foods之所以成为业内最成功的食品连锁企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风险资本:放眼全球钱投向何处?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根据道琼斯公司旗下风险资本研究机构Venture One的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美国风险投资交易总计达到1,605宗﹐涉及金额162亿美元。
下面我们来看看风险资本领域的一些新的趋势。
1.中国战略
中国版Google百度的成功上市唤醒了沉睡中的风险资本家。这家中国搜索引擎公司今年夏天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股票首日上市交易价格就飙升了三倍以上。这种情形明确表明﹐尽管还存在风险相当大、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但是投资中国初创企业的巨大潜在机遇不容忽视﹐尤其是考虑到目前这种在美学有所成的中国企业家纷纷回国创业的潮流﹐情况更是如此。
因此﹐许多以往只愿投资本国或周边地区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如今也开始在制订中国战略了。一些公司﹐如DCM-Doll Capital Management﹐已与中国本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展开合作﹐借助中国合作夥伴为其清除监管制度上的障碍并提供与上海、北京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取得联系的路线图。另外一些公司﹐如Accel Partners﹐与类似IDG Venture InvestmentInc.这样精於亚洲业务的同类公司结成了夥伴。还有一些公司﹐如以前的矽谷风险投资公司Gary Rieschel﹐则直接将公司搬到了中国开展业务。
2.清洁科技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加之政府决策者在不断努力探寻解决为石油问题的良方﹐新一代风险资本家走上了绿色环保之路。
根据Cleantech Venture Network发佈的数字﹐到2009年﹐将有10%的风险投资进入替代能源技术领域﹐而四年前这个比率只有2%.这家研究公司称﹐预计该领域今年全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5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25%.
3.数字化起居室
家庭网络技术的成熟以及大大加速音乐视频文件传输速度的宽带服务的迅猛发展成了推动这一趋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该领域首屈一指的风险投资机构当属一心再现其投资Wi-Fi网络辉煌业绩的Intel Capital.拥有一个2亿美元数字家庭投资基金的Intel Capital已经投资了十几家相关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研制开发的产品从数字电视晶片到家庭网络软件不一而足。投资类似初创企业的风险资本公司还有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 Co.)和摩托罗拉(Motorola Inc.)。
4.新玩家
根据Venture One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仍在进行此类投资的公司只剩下了608家﹐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42%.
然而这个行业同时也显现出不俗的造血功能。一批新的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涌现出来﹐要在这个领域一试身手。甚至连哈佛(Harvard)、斯坦福(Standord)和耶鲁(Yale)等着名大学的大型捐赠基金也跃跃欲试。由於迫切希望提振基金收益﹐那里的基金经理们如今正在为一些尝试新型投资战略的热门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它们投资的目标区域通常是诸如濒临太平洋的西北部等投资不足的地区。
5.摇滚明星
今年8月﹐矽谷着名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宣佈鲍威尔以兼职合夥人的身份加盟该公司﹐当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鲍威尔的加盟令Kleiner公司更加星光璀璨﹐同时使该公司有了一位瞭解政府政策动向的行家里手﹐可以引领该公司将目标投向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热点。
与此同时﹐而另一家矽谷公司ElevationPartners则与波诺签了约。这家手中拥有18亿美元巨额基金的风险投资公司将目光瞄向了数字媒体业﹐波诺以顾问和合夥人的身份加盟实可谓适得其所。
6.WEB2.0时代
新一批互联网公司正在从诸如Pets.com和Webvan等老一代网络企业早已坍塌的废墟中崛起﹐而风险资本也是迫不及待地追逐着这类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投入该领域的风险资本总计达到了7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亿美元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
是什么使这些新的网站较之从前的同类有着更大的投资价值呢﹖一方面是因为网上广告终於出现了生机。如今该领域的初创公司可以利用广告收入支撑其所提供的诸如博客和社交网络等免费服务。
Facebook网站通过各学校社交网络的联网将全美所有大学生联系到了一起﹐而ManiaTV!则通过互联网播出自己的电视节目。这两个网站最近一下子就筹集到了1,200万美元的资金﹐这样的事情就在一年半前还是闻所未闻。
7.越老越聪明
曾因科技股泡沫破灭而受到重创的投资者如今更愿将手中的钱投向那些成功经受了行业衰退考验、如今已开发出新产品并有了新客户的那些相对成熟的科技公司身上。
今年迄今为止﹐佔风险投资总额78%的资金都进入了这一类公司﹐其中包括提供网络电话服务的Vonage Holdings Corp.。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4亿美元风险资本投资。
8.收养“孤儿”
投资老手特里.加尼特(Terry Garnett)和戴维.赫尔弗里赫(David Helfrich)创办了一家着眼企业收购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大公司开发出来后又抛弃掉的“孤儿”技术和产品──比如Wyse Technology Inc.开发的电脑终端机──并将它们分拆到不同的公司中去。
9.电信业卷土重来
EBayInc.以大约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kype Technologies SA的交易使得人们将目光重新聚集到了曾经遭受沉重打击的电信业。Skype所提供的服务让人们可以使用一种叫做VOIP的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免费通话。如今订用这种服务的用户可谓络绎不绝。
许多风险资本一度在电信业投资中损失惨重。由於电信企业未能兑现其先前的美好承诺﹐过去五年中共有15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付诸东流。但是随着一心要和有线和移动网络服务供应商一决高下的电信运营商资本支出的增加﹐这个领域的风险资本投资活动似乎也活跃了起来。
总体来说﹐除了继续投资於那些它们曾经热衷的老牌公司外。风险资本同时也将VOIP技术、光缆宽带接入和视频技术的开发纳入了它们的投资重点。
10.短期难以退出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总计有255家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被收购﹐交易金额总计达到210亿美元﹐而2004年全年的收购总额是230亿美元。由风险资本投资的公司进行公开募股的情况还不多﹐不过已经开始显现出生机。在今年艰难的前6个月之后﹐第三季度有16家此类初创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而前6个月总共才有13家。
风险资本家面临的坏消息是﹐要找到满意的“退出”途径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根据Venture One的数据﹐一般而言﹐上面提到的那些被收购的公司都经历过科技低潮期﹐所以这些公司的平均年龄是5年零5个月──这是十年来的最高纪录。而那些在三季度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初创公司的平均年龄是5年零8个月──这比2004年平均6年的水平有所下降。
广告业: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广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从有了可以让观众跳过电视广告的Tivo等工具﹐加上电视新频道、视频游戏和互联网的诞生也使广告受众明显分流﹐地毯式轰炸般的电台广告和时尚但制作成本极高的电视广告等延续了数十年的广告模式开始面临着巨大压力。
广告是越来越难以接近消费者了﹐有鉴于此﹐产品营销人员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新的、非传统方式的营销手段。以下是营销行业出现新趋势的总结。
1.利用手机
营销人员已经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来接近当今那些好像总在赶路的消费者﹐那就是利用手机。
企业通过赞助某些内容或直接向个人手机上发送文本信息来推广产品。比如﹐好事达公司(Allstate Corp.)就在赞助通过手机向ESPN节目订户发送的大学足球排名。今年秋季连续8周的每个星期一﹐这些订户就会收到题为“好事达BSC排名”的短信﹐里面有具体的排名情况。
法国Publicis Groupe旗下媒体购买公司Starcom USA的无线专家考特尼.阿卡夫(Courtney Acuff)说﹐过去6个月﹐这个领域真的很热门。。
2.你有新邮件﹗(还是互动式的)
你打开电子邮件时﹐可能会看到奇闻小报上的那种照片﹐还有这样一个标题﹕Datadyne HQ的又一场屠杀。下面是一个连到屍体解剖现场录像片的链接。突然﹐摄像机向下移动﹐你看到被解剖屍体的脚趾吊牌上刻着自己的名字﹗
画面接着告诉你有关Perfect Dark Zero的信息﹐这是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Xbox的一个视频游戏。它还允许你向朋友发送类似的邮件。在你向朋友发送链接之后﹐你的电话就会响起﹐然后你会听到一段事先录好的该游戏女主人公琼娜.达克(Joanna Dark)的声音说道﹕“朋友﹐任务完成了”。然后你会突然收到琼娜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里面是另一具死屍的画面﹐这次﹐脚趾吊牌上刻的是你朋友的名字……
当今时代﹐广告受众们既想瞭解信息﹐同时也希望享受到娱乐。所以﹐像微软这样将产品广告与高科技娱乐方式结合起来的网上营销手段在广告大客户中间越来越有市场。而且﹐随着高速互联网的逐步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将能像看到电视广告片一样很方便地在电脑上看到这种录像。
AKQA首席执行长汤姆.贝德凯尔(Tom Bedecarre)说﹐与静态的横幅广告相比﹐广告受众对多媒体广告的回应率更高。AKQA是一家互动广告制作公司﹐微软Xbox的广告就出自该公司之手。贝德凯尔说﹐现在﹐在开发网络广告业务方面﹐採用视频是一种必要的入门手段。
3.突破传统角色
企业正在将植入式营销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他们将所推广的产品嵌入娱乐节目的情节之中﹐有时甚至还帮助制作节目内容并提供运作资金。
百事公司(Pepsi Co Inc.)的Mountain Dew品牌最近为滑雪纪录片First Descent赞助了资金。节目中时不时可以见到这种软饮料的身影。
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 AG)的Crossfire和PT Cruiser两种车型也出现在惊悚片《狼来了》(Cry Wolf)里面。在片中﹐歌唱家、演员乔维(Jon Bon Jovi)就驾驶着一辆Crossfire.《狼来了》是克莱斯勒主办的“百万美元电影节”获奖影片﹔该电影节的竞赛规则之一就是电影中必须出现克莱斯勒的车。
4.一块儿来玩吧
广告客户相信﹐如果你亲身参与到行动中﹐你购买相关产品的倾向性就会更强。所以﹐他们採用了邀请消费者参与游戏或参加比赛的营销方式。
比如﹐为推广新款运动型多用途车Torrent﹐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雇佣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者》(Survivor)的6名前胜出者驾着Torrent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兜风。与此同时﹐节目播出时插播的电视和网络广告告诉人们如果抓拍到其中一位胜出者的照片﹐并将图像寄到通用汽车就可以参加抽奖﹐奖品就是一辆新款Torrent.
Pontiac广告事务经理玛丽.库比斯基(Mary Kubitsky)说﹐传统的30秒广告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有效了﹐这一点早已尽人皆知。现在的广告必须向消费者传达一些能激发他们情绪的东西。
5.外观还是很重要
如今﹐一种产品仅仅便宜是不够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即使是对於中低档产品而言﹐产品设计对实现开发和营销成功的重要性已不亚於高档商品。
Target最近的广告宣传请来了纽约高端室内设计师托马斯·欧布莱(Thomas O'Brien)﹐平面广告上有欧布莱的照片以及他为Target设计的新的家居用品系列中部分产品的图片。这批登载在《大都会家居》(Metropolitan Home)等同类杂志上的广告都醒目地打出了“为所有人设计”的口号。
6.别忘记那些大男孩
过去几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和麦当劳(Mc Donald's Corp.)纷纷将视频游戏作为接近18-34岁男性消费者的一个途径﹐这个群体的人变化无常﹐而且看电视的时间比较少。
据波士顿研究机构Yankee Group提供的数字﹐到2008年﹐预计在视频游戏上的广告支出有可能从今年的1.86亿美元窜升至8.75亿美元。
几个月前﹐松下电器(Matsushita ElectricIndustrial Co.)借助科幻题材的网上视频游戏Anarchy Online为其“松下”品牌制作了一个15秒钟的随片广告。当游戏中的人物走过佈告栏时﹐视频和音频片断即开始播出。
7.用文化说事儿
有些公司的广告通过诉诸特定文化群体及其信仰﹐将营销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以宝洁(Procter Gamble Co.,又名﹕宝碱)为例。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在以色列重新推出了Biomat衣物清洗剂。在策划广告方案时﹐宝洁决定将目标对准约佔以色列总人口15%的正统犹太教徒。这可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许多正统犹太教徒没有电视机等传统传媒接收设备。
於是﹐宝洁的广告代理公司设计了一个诉诸正统犹太教信仰之一──应帮助弱者──的方案﹕一辆Biomat的卡车装着大块头的洗衣机在城里巡回流动o有善心的人捐出他们的衣服﹐Biomat会把这些衣服洗干净并送给需要它们的穷人。
宝洁全球营销事务总监吉姆.斯丹杰(Jim Stengel)说﹐Biomat洗衣车活动启动后﹐Biomat在正统犹太教徒生活区的市场佔有率上升了接近50%.
纽约营销公司BrainReserve的首席执行长费斯.帕帕考恩(Faith Popcorn)说﹐文化已成为一种新媒介。
8.你在跟我说话吗?
广告客户一直在越来越积极地探索更好地对准目标顾客的方法。因此﹐类似Visible World Inc.这样的公司应运而生﹐他们专门帮助广告客户根据地区代码实现广告的个性化并锁定目标用户。
比如去年UALCorp.旗下的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运用这种技术在芝加哥地区推广其折扣航空业务Ted.在芝加哥不同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播出的电视广告片分别包涵了各地区的名字。这种技术允许同一片社区使用不同的代码以便锁定相应的广告。
消费者并不讨厌广告﹐他们只是不喜欢不相干的广告打扰他们。让他们接纳广告的关键是要(与他们)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广告客户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根据具体人口年龄段定制不同的广告──正开始兴起。旧金山科技公司Open TV Corp.正与有线供应商康卡斯特(Comcast Corp.)合作开展一项业务﹐它允许广告客户运用Experian Marketing Solutions提供的更具体的数据来针对不同家庭播放广告。Experian Marketing Solutions是信用报告代理机构Experian的一个分部。
这些数据包括人口统计数据和地理分佈统计数据﹐还有种族、年龄、家庭收入估计数字和家庭人口等指标。康卡斯特目前正在迈阿密试运行这项服务。Experian发言人拒绝评论这项计划。
9.对症下药
市场出现的新做法从一期杂志只刊登一家公司的广告、到在杂志里夹带只读光盘、到嵌有微晶片可播放音乐的平面广告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东东与杂志多年来採用夹带香味纸条的做法已大相径庭。
折扣零售商Target是唯一一家在8月22日那期《纽约客》上刊登广告的客户。这是该杂志第一次採用这种做法。Target不仅购买了当期的所有广告版面﹐还借用带有类似Target红白两色牛眼图案的各种不同的原创艺术品作为广告。而《纽约客》一向以其富有创意的插图设计而闻名。
《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十月号登了一份像杂志裸体插页的视频游戏广告。但广告里的不是裸体女郎﹐而是穿着暴露的游戏角色。
尽管一些人对广告与杂志本身内容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感到担忧﹐但媒体广告买家随即指出﹐如果杂志不能在内容上增加新的东西﹐杂志将越来越难拿到广告收入。
10.抛弃所谓“一站式”服务
面对各种各样的广告媒介﹐企业希望广告代理机构能针对某一种媒介制作出最好的促销广告。这意味着需要到麦迪逊大道以外寻找新鲜创意。
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利华(Unilever PLC)委託中等规模的伦敦广告公司Bartle Bogle Hegarty为其多芬(Dove)品牌制作广告﹐虽然多芬的广告大部分由WPP Group旗下的奥美(Ogilvy Mather)负责。
联合利华负责多芬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席尔维亚.拉格纳多(Silvia Lagnado)说﹐媒体力量的变化迫使你不得不与多家机构合作。
自从1957年以来就与Publicis旗下李奥贝纳(Leo Burnett)合作的保险商好事达最近将一项广告业务委託给了纽约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Not Traditional Media.这家精品小店式的公司为好事达设计了一套脱离传统模式的营销计划﹐它利用互联网向芝加哥地区的车迷推销好事达的品牌。
快递业-"都往一个喉咙里灌"
递送包裹也许并不是什么激动人心的行业,但它的确是个庞大的产业──而且非常重要。美国四家最大的递送公司──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Inc.,简称UPS)、联邦快递集团(FedExCorp.)、美国邮政总局(U.S.Postal Service)和德国邮政(Deutsche Post AG)旗下的敦豪公司(DHL)──每天处理货物达2,300万件。他们的工作令工厂正常运转、客户库存得到补充,圣诞老人也得以捱过忙碌的圣诞。
下面是该行业的十大热门话题:
1.扩大服务领域
今年8月,UPS出资12.5亿美元收购卡车运输公司Overnite Corp.,这宗UPS历史上最大的收购使得UPS和联邦快递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升级。联邦快递曾于2001年收购卡车运输公司American Freightways Corp.。
UPS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迈克尔?埃斯丘(Michael Eskew)承认一站式服务有一个缺点:客户们“称这是都往一个喉咙里灌,”
2.看好中国市场
UPS计划于2007年在上海设立其于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转运中心,这是它在中国投资5亿美元的一部分项目。此外,自去年底,从合作伙伴、国有运输公司中国外运(Sinotrans)手中收购了大多数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后,UPS更是开始与国有的中国邮政(China Post)展开正面交锋,而直到最近,中国邮政还几乎垄断著中国国内的邮递市场。联邦快递斥资1.5亿美元,计划到2008年在中国南方城市广州建成一个亚洲转运中心,以应对敦豪有关2007年将其在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空货运能力提升一倍的计划。
3.敦豪的艰难崛起
敦豪在美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市场占有率估计只有7%。不过最近公司的业绩有回升的迹象。敦豪快递(DHL Express)的联席首席执行长约翰?穆伦(John Mullen)今年8月表示,“我们在稳定基本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甚至可能比我们预想得还要快。”他说,公司在准时递送方面的表现与联邦快递和UPS“一贯”相当。
递送晚点、服务质量不稳定、帐单混乱以及其他问题令敦豪快递的美国业务在2004年亏损4.95亿欧元(合5.81亿美元),比预计的3亿欧元亏损额还要糟,这块业务估计到2006年第四季度前都无法实现收支平衡。
4.劳资矛盾
在UPS,情况便是如此。代表2,500名货机飞行员的工会称,目前一名普通飞行员一年的收入是16.8万美元,但公司方面却说,公司飞行员的年均收入是17.583万美元。因此,双方在就工资和退休福利等谈判了三年后,还是处于僵持中。
5.“跟踪”竞赛
明年,美国的各个邮局将开始使用300,000件名为“智能邮件”(Intelligent Mail)的设备,这种手持式的扫描机将令邮件跟踪更为便利。
6.价格支持
UPS和联邦快递在争夺顾客时对削价也都表现得十分谨慎,因为任何价格战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华尔街投资者的恐慌。联邦快递地面运输业务的总裁和首席执行长丹尼尔·沙利文(Daniel J.Sullivan)上月表示,价格环境“在个别市场和个别交易上竞争激烈,但是整体稳定而且合理。”
7.燃油成本
UPS在全球各地拥有超过88,000辆运输工具以及将近600架飞机,今年前9个月这些交通工具的燃油成本就高达1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高昂的燃油价格引发了一场节能热潮,比如飞机在起飞前或降落后的滑行阶段只使用一个引擎等等,于是在一个月内UPS空运部门就节省成本100多万美元。不过,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还是转嫁给了客户。
8.其他附加费用
递送公司向客户收取的其他“附加”费用也越来越名目繁多,他们辩称这样做是为了补贴成本高昂的门到门递送。美国邮政总局对住宅区或郊区的递送并不多收费。但是它在递送承诺以及包裹跟踪服务方面无法和私营公司相比。
9.美国邮政总局重现生机
尽管存在种种不足,美国邮政总局还是在递送市场杀了个回马枪,因为三年来费率没有提高令它重新得到了廉价的名声。在本财年的前9个月,优先邮件和快件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而这类邮件数量在此前的整整四个财年中每年都在减少。
10.递送服务网点无处不在
2004年2月,联邦快递以24亿美元收购复印连锁店Kinko后,其拥有的Kinko门店数量从1,200家增加到1,450家以上。而UPS的特许网络则拥有5,500多家零售运输服务点。这些服务点提供包装递送、文档制作和递送服务。
公用事业-价格飙升及其产生的影响
能源价格的上涨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能源负担。目前这个领域的趋势展望是:
1.炙手可热的天然气价格
天然气价格的飙升,预计今年冬季,公用事业公司将鼓动州公用事业委员会制定新的费率结构,改变补偿方式。这些公司希望改变根据使用量收费的方式,现在还想收取每月每表几美元的固定费用。采用固定费用可能会使燃气公司更加支持节约计划,而不是感到担心。
2.高压
公用事业公司很快就会到市场上购买未来几年需要的电力,天然气价格上涨使他们获得的高电价会令客户感到非常痛苦。监管机构正在试图取消对消费者来繁琐异常的放松管制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很多争议。这可能会打击投资者信心,并引发诉讼。
3.资助计划
随著能源价格走高,国会内要求增加资金使更多人获得援助的呼声不断高涨。近一半的参议员要求额外拨出12.8亿美元资金,用于联邦低收入家庭能源资助计划(Low Income 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
另外,数百家分发联邦和各州援助项目资金的所谓的“燃料基金”今年争取公众直接捐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它们希望联邦政府增加资金拨付。此外,它们从公用事业公司得到的捐款也多了,因为切断供应会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增加呆帐。
4.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契机
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对替代性能源而言是个好消息,尤其是风力发电。因为州法律规定一个州的能源供应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于非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竞争将愈演愈烈。
5.并购
由于近期的能源法案废除了大萧条时代限制公用事业并购的条例,大型公用事业公司迎来了了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并购最容易的时代。大多数业内观察人士预计将有更多并购发生,尽管如果州公用事业委员会认为不符合公众利益的话,仍能阻止交易。迄今为止,委员会对Texas Pacific Group和Kohlberg Kravis Roberts Co.等集团提出的有关私有投资的提案一直态度冷淡。但据信委员会愿意见到承诺收购并持有股份的提议。
6.节能主义大行其道
能源价格高企几乎使所有人都成为了节能主义者。客户资助的折扣计划会带来更多资金,鼓励购买节能电器和隔热性能好的窗户等产品。许多新型小发明也将进行实用测试。
7.高额收费在后面?
监管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可能达成交易,在未来几年里推迟收取部分公用事业费。如果推而广之的话,这对消费者免受价格上涨影响而言是件好事。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公司可能暗中将大笔收费放在以后收取。对公用事业企业来说,这是件一举两
得的事情,客户由于在目前的账单上看不到涨价的影响而继续消费昂贵的商品,而公用事业单位今后将连本带利收回整个成本。
8.电力传输至关重要
许多专家同意,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更多的输电线路让电力更自由地流动。总的来说,高效市场地区越大,消费者承受的成本就越低。
9.电力短缺
在许多地方,独立发电商受巨额负债的压迫,处境依然非常艰难。新建发电厂寥寥无几,因为发电商称他们无法获得项目融资,许多专家担心如果这种情况不尽快改变,可能会发生电力短缺。一个拟议中的解决方案是电力用户通过“产能付款”补偿有电厂闲置的发电商。发电商可以使用这笔额外的资金建设新电厂,即使并不立即需要所有产能。
10.新技术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正在重塑电力行业。先进的传输系统采用传感器使电网运营商获得电网的更多信息,使他们在事情开始恶化前采取纠正措施。
新式电线也使公用事业单位能够传输更多电力。Composite Technology Corp.开发了一种复合芯线的电线,同样直径条件下能够比常规电线传输更多电力。这意味著它可以在现有基础设施下增加输电量一些技术创新可能给公用事业领域带来全新的业务,如电力线宽带通信(broad band over power lines,简称BPL),即通过高压电线提供语音通讯和互联网服务。
钢铁业-积极创新重塑形象
没有什么能像钢铁桥梁或其他金属物件那么坚固持久了。但这种强大的形象也使得金属企业大多因循守旧,而不是积极创新。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众多的金属企业不但通过主营业务变得更加强大和全球化,而且也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该行业在中国等蓬勃发展的市场不断发展,并正在寻找新的方式应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
以下是重新塑造该行业的一些主要趋势。
1.金属无国界
该行业正在从由国家或地区性企业控制各国市场的格局向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和全球化业务转变。最能体现这种趋势的就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公司荷兰Mittal Steel Co.,该公司近年来通过收购哈萨克斯坦和波兰的前国有钢铁业务以及美国等发达市场的资产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趋势下,目前政府所有的钢铁产能仅剩下40%左右。(中国的大多数钢铁企业都为政府所有。)
2.谁执牛耳
Mittal Steel的负责人拉克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说,在五年或十年内,全球将有两至三家产能达到8,000万至1亿吨的钢铁企业。Mittal可能成为首家年产1亿吨钢铁的企业之一,这相当于美国全年的钢铁产量。
3.超越潜力
美国铝业公司(Alcoa Inc.)正在开发新型航空合金,如铝锂合金和玻璃纤维铝合金层板(Glare),这种材料能够防止飞机尾部断裂。钢铁企业还推出了适合飓风猖獗地区的屋顶材料及用于厨房设备的各种新型光滑不锈钢材料。
这种趋势是一种全球普遍现象,投资于电镀和其他钢铁镀层生产线的中国和东欧钢铁企业希望从生产廉价的建筑类钢材转向用于轿车和洗衣机的高价钢材。不锈钢板和钛板甚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销售,用于机场和比如西班牙Guggenheim等艺术博物馆的屋顶。
4.在金属罐上做文章
在向新的市场扩张之际,金属行业也面对传统领域竞争对手的挤压,如在包装领域中,塑料瓶已经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但是,金属生产企业也在奋起反击。
金属行业资助的Canned Food Alliance表示,金属容器比其它材料能够更好地保住新鲜和营养。该机构正在积极向购物者介绍这种好处,希望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这种金属包装支付更高的价钱。金属容器制造商BallCorp.的销售及营销高级副总裁汤姆·黑尔(Tom Hale)说,金属容器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声音多次出现,但这一切至今仍没有发生。
5.重视成本
随著企业发现新的生产方法可以用更少的工人更安全高效地加工钢铁及其它金属,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都有所下降。日本的新日本制铁(Nippon Steel Corp.)和韩国的Posco就投入巨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以降低成本。新日本制铁的首席执行长三村明夫(Akio Mimura)说,必须不断降低成本,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
6.上中下游兼备
今年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了72%,焦炭价格上涨了120%。因此,U.S.Steel和Mittal Steel等拥有自己铁矿的公司比Arcelor和新日本制铁等几乎没有铁矿的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全球铝业公司也面临这种情况,比如美国铝业公司就拥有自己的矾土矿、氧化铝冶炼厂和铝厂。
7.中国的需求
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钢铁市场,正在改变著全球钢铁业的格局。中国消费了全球大约30%的钢铁,超过日本和美国这些更发达的市场。其他钢铁消费量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巴西和印度。
部分分析师对此持不同意见,称由于中国对钢铁和其他金属的大部分需求增长都集中在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因此降温速度将比许多人的预期更快。
8.从外部聘任人才
U.S.Steel的首席执行长约翰·祖尔马(John Surma)曾担任了多年的会计师,而Metal Management Inc.的首席执行长达恩·丁斯特(Dan Dienst)在从董事成为这家全美最大的废旧钢铁回收企业掌门人之前是一位投资银行家。
纽约亿万富翁、企业破产专家威尔伯·罗斯(WilburRoss)2001年进入钢铁行业,收购Bethlehem和LTV等破产企业,实现盈亏平衡,达成新的劳工协议,并于2004年以45亿美元将资产出售给拉克什米?米塔尔。而米塔尔家族则聘用了前麦肯锡公司(Mc Kinsey Co.,Inc.)的咨询师和其他业外人士帮助他们管理不断壮大的公司。
9.招聘新员工
随著全球需求的增长,一些公司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招聘计划,以替代年龄逐渐变老的员工。U.S.Steel今年招聘了200名工程及业务人员,而美国钢铁协会(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和Association for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Foundation等行业组织推出了奖学金计划,并组织了招聘会,向年轻学生介绍该行业内的职位。
10.改善形象
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为全球钢铁企业制订了报告环境质量和企业安全状况的计划,其中包括碳排放量、回收率和员工安全数据。该协会的一些会员企业正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样的一流研究机构的帮助下开发新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广播业-在新媒体时代艰难求生
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抢占了广播电台的市场。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打手机、上网甚至玩视频游戏上。除此之外,卫星和互联网电台与iPod音乐播放机也来抢夺它的音乐听众。未来的广播业必须转变模式谋求发展:
1.使用新语言播音
语言的改变可以带来收听率的提高。比如,在转用西班牙语广播之前,WHFS──目前名为WLZL──一直排在收听率的后几位,而在此之后,其收听率增加了一倍多。其他改为西班牙语的广播电台几乎无一例外地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2.试听──然后出售,允许网上付费下载
广播电台将它们播放的歌曲列表,允许听众在网上付费下载。这方面的收入十分可观。研究显示,访问网上音乐商店的电台听众往往会在网站上花大量时间然后购买一些歌曲。
3.推出俱乐部活动
把偶尔听听的人变为忠实听众是广播电台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会员俱乐部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主持人都推出了这种活动。目前,这些俱乐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模式,除了让人们提交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偶尔通通信之外,它们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笼络人心".
4.细化市场,开辟女性电台
细化听众市场很有必要。针对女性的广播节目可以是基于音乐方面。目前,许多电台正在尝试推出针对女性的谈话节目甚至一整套节目类型,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看重妈妈一族无限的消费需求的广告客户。
5.多频道技术
一项新的广播技术使得广播公司可以将两个或三个频道压缩到一个波段中,这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卫星电台、互联网电台及其数百个频道的竞争。不足的是收听这些电台需要拥有一台能够接收多家电台发送的数字信号的收音机。目前,一些新型汽车配备了这种数字收音机,听众也可以从Kenwood Corp.等生产商手中购买一个数字接收器升级现有的收音机接收节目。
6.卫星电台
卫星电台的用户人数今年内几乎增长了一倍,已成为广播行业一个不可小视的竞争者。目前,美国著名的电台主持之一霍华德·史登(Howard Stern)将移师卫星电台,预计这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卫星电台的关注。
7.用谈话节目取代音乐节目
由于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收听音乐,如数字播放器、卫星电台和网上电台,传统的无线电台可能会发现如果转向全新的非音乐节目模式会更容易生存,特别是针对年轻男性的谈话节目。
8.更少广告会带来更多收入
在美国的许多市场中,广播公司正在削减广告时间。Clear Channel是这轮趋势的先行者,去年宣布推出“Less Is More”的计划。此后,它在前十大市场中的电台都把广告削减了20%以上。该公司表示,广告时间的缩短,但它剩余时段的广告价格有所提高,在前30大市场听众中的收视率提高了4%.
9.业内整合
虽然美国反对媒体整合的呼声高涨,广播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在积极地推进并购。因为广播业的所有权也并不如公众想象的那样集中。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拥有约1,200个电台的Giant Clear Channel在全美电台总数的比重仍不足10%.从收入衡量,该公司的收入占整个行业的19%.排名第二的Infinity的收入比例为11%.在其之后,市场规模相当分散。广播业将展开新一轮的并购潮。
10根据用户要求生产收音机
人们越来越希望根据自己的时间收听喜欢的节目,而不是依照电台的播放时间。收音机生产商们正在设法迎合这种需求,它们开始生产允许节目数字录音的收音机。一些产品已经能够自动按时录制听众喜欢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