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外贸顺差累积)就达到了803.7亿美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11月19-20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商务发展论坛”上透露。今年10月中国出口680.9亿美元,进口560.8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120.1亿美元,创下年内又一个新纪录。
而商务部上个月发表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5年秋季)》预计今年外贸顺差在900亿美元左右,显然,这一数字很快将被修正。
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1486.1亿美元,已逼近2004年全年11547.9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的抢眼表现已经引起颇多争议,从本次商务发展论坛上商务部有关官员和学者透露的信息来看,我国未来几年的外贸发展思路已经基本成型。
明年可望成为第二大贸易国
直接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表示,虽然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32%,远远高于其他大国20%上下的平均数,但是中国劳动力多而生产要素不足,结构严重失衡,只能通过对外开放才能完成资源配置,解决就业问题。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也表示,目前国内市场70%的商品供过于求,因此惟有大力发展制造业出口,才能解决此问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则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被高估,因此无需抑制外贸出口。据李雨时预计,明年中国外贸增长幅度将有所下降,在15%左右,总额达到16000亿美元,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而“十一五”期间,外贸增长仍然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增长幅度应该比GDP高出3~5个百分点,由此估算,“十一五”末期,中国贸易总额将达2200亿美元,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外贸增长方式拐点将至
随着近两年国家对外贸商品结构的大力调整,自去年10月开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续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今年10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更是超过1998年全年,达到212.4亿美元,增长37.9%,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单月出口额历史新高,也令高新贸易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但是令高虎城等官员忧虑的是,80%以上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其知识产权不属于中国企业,中国在世界高新技术的产业链上,仍然处于最末端,生产附加值最低的产品。
而江小涓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利用国内产业规模、竞争程度、利润、全球市场容量和全球分工等几个参数来判断高附加值出口产业出现的时机。她发现中国不少产业,如汽车和零部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将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十一五”期间出口的新亮点,从而进一步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十五’期间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一五’将成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拐点。”她说。
同时,随着中国产业规模、配套能力、企业能力、人才流动、研发投入的发展,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然会自发地得到加强,“很多东西都会改变”。
但是结构调整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虎城也只能表示,“希望依靠数量和加工贸易增长的阶段能够尽量缩短。”
服务贸易将成为新热点
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飞速增长的同时,今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收支逆差为39亿美元,同比减少33%,是5年来的首次减少,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中国服务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逆差的形势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情况根本缘于中国落后的服务业现状,发达国家一般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多在60%以上,我国还不到4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1991年至2004年中,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由33.4%变为31.8%。2004年,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服务业在外贸中附加值相对较高,被认为是中国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一环。“大陆出口台湾1万台电视机,我们只要让张惠妹来工体开一场万人演唱会就赚回来了。”台湾中华研究院教授傅丰诚开玩笑说。
对此,高虎城提出的发展服务业两条药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出台进一步鼓励创业和私营企业的政策”。按照他的说法,中国目前对高端服务业开放不够,对低端服务业又不够重视,因此服务业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服务业是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点。
据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得知,为了应对服务贸易的新变化,商务部将在明年成立服务贸易司,总领目前分属于世贸司、外贸司、外资司、合作司分别管辖的服务贸易开放、进出口管理、投资、劳力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等环节。
在引进环节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明确表示,中国不太可能在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领域做出超过WTO开放承诺以外的让步。因此中国本轮服务业发展,主要着眼点仍在服务外包的全球转移,从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看,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降幅达到了12.18%,但是其合同外资金额却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同比增长35.53%,前景看好。
同时,商务部正在研究通过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吸引服务外包的FDI,按照商务部官员的说法是,可能采取一些类似改革初期吸引制造业外包转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