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代管理宗师德鲁克先生仙逝,也许对于管理学界来说,这是一场喜丧,首先丧在于他作为管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总会让人有些惆怅和失落,除了他的家人亲朋外,也许不再有人悲伤;而喜而来自于新的突破,毕竟,他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代表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正行进在新的变革中,也许它还将这种影响存续到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但这总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突破,世事总是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中不断轮回,不断前进的。
德鲁克的理论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没有人敢否定这一结论,但正因为这种深远的“影响”存在,如今遭遇或许是一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质疑。这是对理论的尊重,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但不管怎么样,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影响是存在的,当然,它也是双面的。我从来没见过有哪一种理论没有负面的影响,也从来不认为存在这样的理论。也许是理论本身有问题,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应用者本身的局限所致。也许是对应用环境认识不足,也许是自身条件达不到理论的理想状态,也许是人的因素,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归接为一个问题,即是国外先进理论(估且这样认为)的本土化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些先进的理论都有许多可以圈点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他们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但是,来到我国往往就会变味,甚至变质,这是为何?
这才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般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更是管理的本土化,他们为什么不把在他们本国或者其他国家已经成功的经验直接复制到中国来呢?他们曾经为此付出过高昂的学费,因此他们知道如何建立“特色”。
“特色”这两个字是我们不陌生的,我们总是强调自己的特色,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可我们真正的特色呢?在一片呼声中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的企业失败了,开始有了怨言。西方理论不好,确实,谁说过西方理论好了?
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产物,都有一定的地域和时空局限性,我们无视它的特色,盲目照搬,结果可想而知。用中国话和西方的猎狗对话,它不咬死你算你运气好。
因此,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理论本土化的问题,我国企业要想国际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学来的西方经济管理理论本土化,也即把它们变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
有人曾经问我“中国式的管理”是什么?我没有正面回答他,我怎么能回答出这样高深的问题,而且是以概括的一两句话。当时我只能对他说,能使你的企业成功的管理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因为他的企业在中国,员工绝大多数是国内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受到国内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气候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取得胜利,你说是什么样的管理就是什么们的管理。
现如今有一部分人强调中国式的管理,我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还是比较不错的,这是对中国人性的深层次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由于过于强调中国式的,所以企业开始大量研习古代的一些管理思想和方法,似乎大有“文艺复兴”之势。但我认为,学习应用可以,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说白了,中国式管理说得准确一点就是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这仍然是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发崛我们的管理理论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外的理论一定要本土化,然而,我们国内的一些管理思想,哲学要不要“本土化”呢?答案不置可否。本土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任何理论,管理方法都要本土化,因为企业只是理论总结中的一个个案,没有放诸世界皆准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尤其是管理的问题。
最后,德鲁克先生走了,通过人们对他的理论与实践的质疑,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也许,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又有多少呢?我们难道非要在聪明中一次次地误导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