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股市影响 论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及其影响与对策



一、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

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实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为契机,人民币汇率结束了大幅度贬值的时代,迎来了稳定和升值的时代。这一历史性的转折是中国经济持续的稳定的快速增长的结果,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此,笔者曾经在《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政策选择》①一文中进行过分析,并且从经济走势、出口和产业竞争力、物价走势、人民币实际汇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调整、间接投资扩大的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等方面,论述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笔者在该文中写到:“经济的长期走势是决定人民币汇率最重要的因素。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币稳定和升值的基础,而经济减速、萧条、危机的恶性循环则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因素。”

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不仅经济增长减速,而且暴露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国企改革困难、下岗职工和不良债权增加、生态、环境经破坏严重、经济秩序混乱、腐败蔓延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当时,尽管中国政府再三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但日本和欧美等国却流行“中国崩溃论”,许多人都以怀疑的心情,预测人民币何时贬值。

然而,中国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后继续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增长阶段,2003年GDP增长率为9.1%,今年上半年又达到了9.7%。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2020年以前中国经济仍可望实现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世界工厂”的话题为契机,“中国威胁论”取代中国崩溃论,成了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新热门话题。由此。尽管中国政府反复说明当前人民币不升值,但以日本为首,美欧各国都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虽然说世界总在发生变化,但回首最近五、六年的变化,确实令人感慨万分!现在是变动汇率制的时代,固定汇率制已成为历史。展望未来,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不断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化有升值和贬值两个方向,伴随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经济增长的一定是升值而不是贬值。日本和其他在经济方面成功实现赶超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一国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货币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了升值阶段。经过20多年来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和GDP已分别跃升为世界第四、第五位,这一地位今后还必将进一步提高。在中国迅速赶超世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人民币升值乃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换言之,无论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还是给中国经济带来正面影响和好处,也不论国内外各方喜欢人民币升值还是不喜欢人民币升值,人民币都必将升值,这个趋势谁也改变不了。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1994年前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1995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的稳定和实际升值,也同样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和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而快速增长的积极因素。

1.1994年前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影响

1978-1994年,人民币从1美元=1.5550元大幅度贬值为1美元=8.6178元。由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1980-1994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虽然由752元增加到4283元,增加了5.7倍,但按美元计算由502美元减少为497美元,按日元计算由114205日元减少为49609日元,分别减少了1%和56.4%。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一直保持非常低的工资水平,因此加强了出口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出口扩大。其中,在人民币一举贬值近50%的1994年,出口增加了31.9%。与此同时,按外汇计算明显下降的低工资,给以利用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投资环境,有力推动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大。由于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是牵引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出口和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就对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尽管如此,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在促进出口和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酿成了一些经济、社会矛盾,给将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即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加剧了通货膨胀,增大了外债风险,恶化了贸易条件,增强了企业对人民币贬值的依赖,增强了国内外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未来的不信任,其负面影响乃是非常明显的。对此,笔者在前述《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政策选择》一文中已做过详尽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2.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人民币1995年小幅度升值为1美元=8.3510元,1997年又小幅度升值为1美元=8.2898元、其后,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2004年9月15日为1美元=8.2768元。1998年以后,人民币名义汇率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东盟各国和韩国的货币贬值以及日元贬值,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却升值了20%-30%。那么,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的确,由于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出口受到了很大的打击,1998年出口只增加0.5%,1999年也只增加6.1%。其中,对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出口1998年分别减少39.6%、31.2%、23.5%、16.8%和16.0%。对华直接投资也一样陷入了连年衰退的局面,实际投资额1998年只增加0.5%,1999年又减少11.3%,2000年也只增加0.1%。为此,一些人把出口困难和对华直接投资减少视为中国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现在仍继续批评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例如,李建伟、余明在《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中写到:“结果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未贬值或名义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巨大冲击,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然而,根据中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实际经验,上述期间出口和对华直接投资的低沉,与其说是人民币实际升值的结果,莫如说是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美国IT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即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美国IT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下,中国和东亚各国都出现了内需不足、进口减少或增长缓慢的状态。以日本为例,与1996年相比,其1997、1998 1999年的进口分别减少了3.0%、19.7%和10.8%。在日本进口连续3年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减速、增加困难乃是不可避免的。

2000年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跃进和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标志着中国不仅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顺利地克服了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困难。2002、2003年,中国出口分别增加了22.3%和34.6%,其中2003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1994年的31.9%,创1980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今年1-8月,出口增长率又达到了35.8%。对华直接投资也结束了4年低沉徘徊的局面,2001、2002年分别增加了15.1%和12.1%。2003年,虽然受到了非典的影响,当年世界直接投资又大幅度下滑,但对华直接投资仍超过了上年的规模。当年,中国还首次超过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对内直接投资大国。今年1-8月,实际投资额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8%。由此看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障碍并非是不可逾越的。

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虽然打击了出口产业或优势产业,但却给非出口产业特别是国家应该保护和发展的劣势产业的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1997年为转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自律性逆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78-1997年,重工业占工业生产的比重由56.9%下降到50.9%,而轻工业则由43.1%上升为49.1%。1998年后,多年来持续下降的重工业比重迅速提高, 2003年为64.7%,比1997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1年就提高了3.4个百分点。这样,重工业的比重不仅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而且还接近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时代的1960年的66.6%,从今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看,重工业比重将重新改写新的历史记录。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汽车工业、IT产业与房地产业一起,成为牵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从2003年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量的增长情况看,增长速度最快的大都是重工业和IT产业的产品。具体增长情况是传真机151.1%,微型电子计算机119.8%,冶金设备103.4%,发电设备74.5%,房间空调59.3%,集成电路54.0%,移动电话50.1%,汽车36.9%〔其中轿车85.0%〕,防大气污染设备36.6%,车床34.6%,光通信设备34.1%,化工设备33.3%,程控交换机25.9%,工业用锅炉25.8%,钢材25.3%,铝25.3%,铜25.1%。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产品的增长情况是针织品19.9%,化纤17.6%,布16.2%,纱15.8%。重工业比重自律性提高特别是汽车工业和IT产业的跃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划时代事件,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重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IT产业跃进虽然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无论从其发展所必须的技术、设备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看,还是从其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进口方面看,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都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

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不仅实实在在地支持了重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IT产业的跃进,而且还大大缓和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所酿成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以根治通货膨胀为例,在人民币结束大幅度贬值的历史以后,伴随人民币的小幅度升值,90年代前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从1996年就开始收缩,1996、1997年消费者物价上升率分别下降为8.3%和2.8%,大大低于1994年的24.1%。1998年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后,当年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价下跌,消费者物价下降率为0.8%,1999年又下降了1.4%。其后,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2000、2001、2002年消费者物价上升率分别为0.4%、0.7%、-0.8%,2003年才提高到了1.2%。通货膨胀收缩及其后通货紧缩的出现,虽说是因经济减速、工资性收入减少或内需不足造成的,但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通货膨胀作为中国经济的痼疾,曾长期困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消除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的宿愿。所以,当时中国经济软着陆就是如何收缩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对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然,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民增收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无需回避的事实。然而,这一期间的通货紧缩并不能说是严重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伴随通货紧缩的是通货膨胀的彻底消除,就给国民经济特别是人民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大家记忆犹新的是,1994年前每次长工资后都出现相应的物价上涨,而1998年后则是只长工资不长物价。从统计数据看,1985-1995年,全国职工的货币工资水平增长4.79倍,城市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提高3.20倍。结果,除短缺经济结束、各种商品供给日渐丰富外,人民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宽裕感。相比之下,1997-2003年,全国职工的货币工资水平虽然只提高了1倍多一点,但城市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由此,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以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例,1985-1995年由53.3%下降为50.1%,只下降了3.2个百分点;1995-2003年由50.1 %下降为37.1%,下降了12 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意味着人民真正开始享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而且由于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人们把每年增加的实际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购买手机、计算机、住房和小汽车,有力催促了新三架马车的迅速奔跑。

单纯强调出口和GDP减速,国内外许多人说不定都认为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是中国经济表现欠佳的时期。然而,如果从人民生活真正开始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高方面看,笔者却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实惠。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改革当初就提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看,经济成长的质量应该比速度更为重要。小康社会最初的目标是2000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然而,由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因此,尽管1995年前中国实现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人均GDP却一直止步不前,直到人民币转为小幅度升值和稳定后才逐年提高。结果,2000年人均GDP为864美元,并没有达到当初提出的目标。与此同时,尽管中国GDP增速堪称世界第一,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80年,中国人均GDP为美国的1/39,日本的1/30,而1995年则下降为美国的1/48和日本的1/64,2000年也只分别相当于其1/40和1/43。

2003年,当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时,大家都欢欣鼓舞,把它称之为当年中国经济最有意义的三大象征性事件之一。然而,当时却很少有人感慨过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的功劳。

另外,如果从外债风险减轻、,贸易条件改善、企业对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的适应能力提高、国内外看好人民币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有很多是统计数字反映不出来、数量模型计算不了的。以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未来的信任为例,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减速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难、下岗职工和不良债权增加,经济秩序混乱、腐败蔓延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在国外流行“中国崩溃论”的同时,国内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未来失望的人也不在少数,资本外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不仅是外资企业,就连国内企业家、高收入阶层以及一些贪官污吏,他们手中的钱既不用人民币存款,也不在国内银行存款,而是千方百计地用外汇存款、到外国银行存款。对此,尽管政府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但资本外逃仍屡禁不止,其规模达到了数百亿美元之巨。关于资本外逃的原因,虽说是由于个人财产保护政策尚不完善造成的,但在人民币有可能进一步贬值的气氛下,人们对人民币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信任,乃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现在发生的投机性资本流入从反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由于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除香港和澳门外,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实际流通日渐扩大,日本和韩国的国际机场近年来也开始了人民币兑换业务。以此为背景,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期待下,从2003年起开始出现了投机性的资本流入,其规模也达到了数百亿美元之巨,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投机性资本的流入虽然是扰乱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但国内外对人民币乃至中国经济的不信任却和“中国崩溃论”一样,一下子销声匿迹了。

总之,1995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利大于弊,它不仅是中国经济摆脱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的重要因素,而且对继续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乃是明智之举,绝非是错误和失策的决策。

三、人民币长期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日本的经验和中国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保持发达国家中最快的经济增长。以此为基础,从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日元开始升值起到90年代初,日元升值了2倍以上,由1971年的1美元=360日元升值到1984年的1美元=252日元,1991年又升值为1美元=125日元。日元升值特别是1985年后日元急剧升值虽然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并导致了GDP减速,但日本却得以保持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也迅速缩小了。这种情况在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变化。今后,中国也将会走与日本一样的道路。根据各方面的分析和判断,笔者认为2020年前人民币很可能升值1倍,即升值为1美元=4元左右。世界第一的增长速度和人民币升值相辅相成,中国将加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将迅速缩小。

然而,鉴于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严重打击,许多人都担心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出口和外商投资减少、失业增加、通货紧缩加剧和投机性资本流入等问题,并最终导致GDP增速下滑。根据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上述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根据国内外各种计量模型的研究,都得出了人民币升值通过打击出口导致GDP减速的共同结论。例如,根据李建伟、余明的研究,2003年如果人民币分别贬值5%、10%、15%,则当年出口将分别减少9.21%、18.04%和25.91%,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减少0.93%、1.76%和2.61%,GDP增速将分别减少0.19%、0.36%0.56%④。根据日本瑞穗银行综合研究所的研究,2003年如果人民币贬值5%、10%、20%、30%,则中国出口将分别减少10亿美元、30亿美元、50亿美元和80亿美元,减少率分别为0.3%、0.6%、1.2%和1.8%,GDP将分别下降0.5%、1.0%、2.0%和3.0%⑤。

 人民币升值对股市影响 论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及其影响与对策

2.2020年前人民币升值和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元升值的背景区别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虽然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2020年前人民币升值和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元升值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必过分担忧。2020年前人民币升值和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元升值的背景的主要区别如下:

〔1〕工资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差距。因日元急剧升值,日本的工资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在90年代初期已经赶上或超过了美欧各国,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由此,日本失去了60年代前的低工资优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削弱了。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工资和人均国民收入仍处于很低的水平,2002年制造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1001元,按日元换算为16805日元,只为日本制造业1/30左右。按目前的工资提高率,2020年虽然有可能提高到4万元左右,但仍不会超过日本的1/8;届时即使人民币升值1倍,也只能达到日本的1/4。人均GDP也一样,现在只为日本的1/40,2020年也只能提高到日本的1/10;届时即使人民币升值1倍,也只能达到日本的1/5。

〔2〕物价水平的差距。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的物价水平在90年代初已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其中服务业价格更为昂贵。由此,日本的产业和企业就彻底失去了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之下,以低工资为基础,中国的物价水平特别是服务业价格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按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开发报告》的统计,中国物价水平约为美国的21%;若与日本相比,则中国的物价水平更低。因此,如果以美国的物价水平为基准,则按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应该为1美元=1.74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币现行汇率低于按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虽然并不奇怪,但从物价水平的国际比较看,人民币确实是被低估而不是高估了,升值是在所难免的。尽管如此,但即使人民币升值,也不可能达到按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汇率,2020年前中国的物价水平仍将比美国和日本低一半以上。

〔3〕就业结构的差距。1985年,日本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由1950年的48.5%下降到9.3%,1990年又下降为7.1%。相比之下,2002年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虽然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了50%,仍只相当于日本50多年前的水平。以此为背景,从80年代初到2002年,中国制造业职工货币工资水平虽然提高了10倍以上,但外资企业生产线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只提高了2-3倍。根据以往25年的经验,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降低到日本1990年的水平大约需要40年以上的时间。这样,至少在今后20-30年内,中国仍将继续处于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仍有长期保持低工资的有利因素。

〔4〕贸易结构的差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日取代美国,成了世界工厂。当时,以汽车、电气机器和半导体的大量出口为中心,日本在传统工业的支柱产业和代表未来的尖端产业方面与美欧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日元急剧升值,严重削弱了以汽车工业为首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日本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相比之下,中国现在虽然也被称之为“世界工厂”,但这不过是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同义语,从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看,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路途遥远。从统计数字看,2003年中国机械机器和IT产品的出口额虽然已超过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但大宗的出口商品仍然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机械机器和IT产品也大都是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现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口方面,最主要的进口商品是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钢材、塑料等关键零部件和优质原材料,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此可见,中国仍未彻底改变与发达国家垂直贸易的国际分工格局,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仍然是互补的关系,这种局面在今后20-30年内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这样,中国虽然和东盟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会加剧竞争,但与日美欧发达国家间却不会产生像日美、日欧贸易摩擦那样的激烈的贸易摩擦。

〔5〕贸易形态的差异。日本资源、能源贫乏,为发展经济也走加工贸易立国的道路。然而,日本最主要的进口商品始终是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则是汽车、半导体等高附加价值产品。这与中国进口关键零部件和优质原材料、出口低附加价值产品的加工贸易相比,是不同档次的加工贸易。不仅如此,中国加工贸易的比重也大大高于日本。2003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分别占出口的55.2%,进口的39.5%。由于加工贸易的比重高,因此中国出口中就包含很多从国外特别是从日本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优质原材料的再出口。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中国出口总额已接近了日本的规模,但GDP却仍只相当于日本的1/4。

〔6〕贸易主体的差异。日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期间,虽然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引进多少外国直接投资。相比之下,中国则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借以推动了高速经济增长。由此,外资企业逐渐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在进出口中都已占半壁江山。2003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占出口的54.8%,进口的56.2%。由此可见,在人民币升值中受到更多影响的将是外资企业,这与日元升值主要打击日本国内企业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都有足以克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能力;即使真的克服不了,那么由于跨国公司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也会得到外部力量的遏制。

〔7〕汇率决定机制的差异。自1973年国际外汇市场由固定汇率制转向变动汇率制以来,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日元汇率就一直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然而,市场也有失败,与竞争性的商品市场相比,投机性的外汇市场失败更多。从实际情况看也是这样,自变动汇率制以来,日元汇率从未达到过日本政府期待的水平。特别是1985年广场饭店会议后,尽管日本政府一直采取遏制日元升值的政策,日本银行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干预,但由于疯狂的外汇投机,却未能避免日元急剧升值的局面。1985年已经升值20%的日元,1986和1987年又分别升值了20%和23.7%。1988年日元升值的压力虽然有所缓和,1999年还一度出现了日元贬值的局面,但90年代初又再次出现了日元升值的局面,1994年升值为1美元=99.83日元,与1984年1美元=251.58日元相比,升值了1.5倍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虽然基本上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却远未健全,在人民币汇率决定方面也仍然是实行管理变动汇率制。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完全交由市场机制的变动汇率制相比,中国建立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的单一的管理变动汇率制虽然是落后的,但它却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宏观调控能力、金融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实际竞争力,在全面实现金融、资本自由化以前不能放弃,还必须继续坚持。这样,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适应能力,中国就能够克服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外汇投机的冲击,实现每年不超过5%的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

3.人民币升值的正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虽然有打击出口等负面影响,但也有下述正面影响:

〔1〕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改善贸易条件,其明显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际竞争力。2002年,中国制造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3219亿元,只相当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09486亿元的2.9%和销售总成本90244亿元的3.6%。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的比重高,因此制造业生产成本中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重很高。2003年,中国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的进口1631亿美元,按人民币换算为13496亿元,约相当于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4倍多。不仅如此,除农产品和一部分最终产品外,中国进口额80%以上都是为了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中,仅IC、半导体元器件的进口就高达411亿美元,钢材、石油、塑料进口额也分别高达199亿美元、198亿美元、157亿美元,按人民币换算约相当于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05.7%、51.2%、50.6%和40.4%。由此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1倍,进口节省的钱不仅足以消化工资提高的压力,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总生产成本。对于占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外资企业来说,这种效果更为明显。根据大连某生产家用电器的日资企业的财务统计,与人事费只占生产总成本的2.9%相比,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占4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升值1倍,则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成本可下降20%;如果加上进口设备和技术转移费等,则总成本可下降30%。据此,原来827万元的总成本可下降为579万元;如按美元计算,则原来100万美元的总成本上升为140万美元,即提高幅度只为40%,而不是100%。对外资企业来说,通过15年左右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革新和进步,消化40%左右的成本上升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次,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提高进口能力。进口能力提高对人均资源、能源贫乏的中国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以发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因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所带来的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中国本来就十分稀缺的资源、能源也和廉价劳动力一样地大量出口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不仅造成了珍贵资源的低效率运用,而且因开采过度,还造成了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国内稀缺的资源和能源继续大量地廉价地用于扩大出口,即主要为满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而使用,则中国经济终将陷入难以持续发展境地。2003年经济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原材料和能源不足,意味着资源和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经敲响了这方面的警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大量地廉价地进口资源和能源,无疑是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课题。特别是面临国内石油需求量日渐增大和国际市场石油涨价的严峻局面,改善贸易条件提高石油进口能力更显得重要。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9112万吨,今年上半年又进口5634万吨,同比增加了40%。按目前的势头,2010年前进口量有可能超过2亿吨,2020年还可能超过3亿吨。鉴于2003年石油进口额约相当于全国制造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半,因此,仅减少石油大量进口费用的经济效益就是非常可观的。

第三,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前文对近年来重工业比重自律性提高以及汽车工业、IT产业跃进的分析已看得很清楚,今后还必将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第四,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扩大就业。随着贸易条件改善后人民币的进口能力提高,人民币的投资能力也将相应提高。这样,如果把大量进口所节省的人民币支出用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就足以克服出口产业雇佣减少的影响,扩大就业。

第五,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日元升值虽然打击了日本经济,使出口和GDP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对改善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有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迄今为止的日元升值,那么即使日本不失去宝贵的90年代,也不会迅速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其人均GDP说不定只能达到美国的1/2或1/3。因日元升值,日本是什么进口什么便宜。由此,日本企业专门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进口低附加价值产品,日本人民也因日元升值而享受到了生活改善的实惠。相比之下,因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中国是什么进口什么贵。结果,无论企业怎样努力扩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也难以获得日本企业那样多的利润,人民也不得不忍受因进口商品价格提高所加剧的通货膨胀。由此可见,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善贸易条件,如果中国人民也能够大量消费廉价的进口商品,那么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更早地实现。

〔2〕对外商直接投资也要正面影响。目前,在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 “世界的市场”的魅力也在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以利用低工资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有负面影响,但对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却有正面影响。90年代世界各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空前增加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近2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人民币长期升值与中国经济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增长相联系,因此,在中国经济前景看好、人民币资产价值看长的情况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减轻外债风险,促进对华间接投资。根据上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经验,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一直把外商直接投资视为最安全最有利的投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更庆幸没有大量引进国际间接投资。尽管如此,但随着资金需求增加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负债近年来也出现了迅速增大的趋势。2003年末,中国对外负债累计额达193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3%,比1998年末增加了470亿美元。其中,2003年新借外债1015.44亿美元〔不包括贸易信贷〕,偿还外债978.27亿美元〔其中还本929.06亿美元,付息52.21亿美元〕。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将日渐完善,利用外资的经验将日渐增加,利用外资的能力将日渐增强,资金需求也将日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对华间接投资必将很快达到或超过其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从国际比较看,如果说巴西、墨西哥,阿根庭上世纪80年代初的负债能力为1000亿美元,那么,根据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中国2020年至少有1万亿美元以上乃至2万亿美元的负债能力。在年内举债、还债规模都接近或超过1000亿美元、今后负债规模还将迅速增大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减轻外债负担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使企业走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正道。中国继续保持世界很低工资水平既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无论如何也要把工资提高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何况除工资成本外,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还有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人才力、资金力、市场开拓力、信息力等。根据发达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与工资相比,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革新等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然而,享惯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好处的中国企业,尽管雇佣着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却仍然期盼人民币继续贬值。靠人民币贬值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最省事的办法,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失去技术进步和经营革新的动力,疏忽人才力、资金力、市场开拓力、情报力的增强和积累。由此可见,必须尽快甩掉依靠人民币贬值的拐杖!换言之,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变为技术进步和经营革新的动力,使企业尽快走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正道,乃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应该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5〕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高速增长中,因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和投资过热,出现了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能源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的局面。然而,与90年代前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不仅比较温和,而且没有进一步恶化的征兆。其主要原因,乃是90年代前期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已经为人民币的稳定和实际升值所取代了。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普遍出现了“滞胀”的局面。当时,日本在80年代初最先摆脱了滞胀,实现了持续10年之久的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被誉为日本经济的新奇迹。那么,日本为什么能够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呢?其重要原因就是日元升值。根据日本的经验,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中国也能长期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6〕有助于增强企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资金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中国虽然大量接受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特别是直接投资,但一些进入国际化、全球化发展阶段的企业已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对内直接投资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必将逐步发展起来。鉴于 “十六大”已正式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资金能力,乃是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人民币升值,无疑是一项有利的政策选择。

〔7〕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通货化。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国内外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任将与日俱增。由此,人民币作为坚挺的货币,必将进一步扩大在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并最终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通货。现在,亚元作为东亚各国的热门话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亚元的形成,除日元的国际化、国际通货化以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通货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通货化将会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莫大的利益和好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通货化路途遥远,并非一蹴而就。但是,为了理想的目标,现在就应该通过人民币持续升值,不断为其创造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8〕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伴随中国经济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如何实现和平崛起,乃是中国自己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是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对外贸易而言,在中国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出口规模迅速增大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进出口均衡,其中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均衡尤为重要。为此,通过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调整有可能增大的贸易黑字,使中国经济发展为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利益,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作为一个责任心强、说话算数的大国,主动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际社会的形象,彻底消除中国威胁论的阴影。

四、中国的对策

如上所述,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就能像以往一样,充分利用升值的正面影响,克服升值的负面影响。为此,坚持实现小幅度的升值和不断完善管理变动汇率制非常重要。此外,避免对策失误,清醒对待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和冲击,制定与大国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1.实现小幅度升值

在以前的人民币贬值中,一般采取一次性大幅度贬值的做法,贬值幅度往往超过10%,1994年甚至接近50%。然而,面临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一定要避免一次性的大幅度升值。根据日元急剧升值严重打击日本经济的教训,为最大限度控制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一定要实现小幅度升值。如前所述,国内外各种计量模型的研究结果,都得出了5%以下的小幅度升值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的结论。为此,以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在改盯住美元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基础上,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比率,每年实现3%-5%的小幅度升值。当然,人民币升值并不是直线升值,而是在升值、贬值的反复中趋向长期升值。因此,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如果小幅度升值也造成严重的事态,就可以缩小浮动幅度,必要时也可以转为小幅度贬值;只要小幅度贬值不出现异常严重的事态,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由于每次贬值都会给其后的升值带来困难,因此为实现小幅度的持续升值,一定要避免大幅度贬值的做法。与在谁都预料不到的时候突然宣布升值10%或20%以上的一次性的大幅度升值相比,持续的小幅度升值无疑会形成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很容易诱发投机性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因此,在政策性诱导人民币小幅度升值后,必须同时采取防止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的措施、

2.不断改进管理变动汇率制

从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看,现在采取的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管理变动汇率制,应该转向完全交由市场机制的变动汇率制。然而如前所述,管理变动汇率制适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转向完全的变动汇率制。而且,面临投机性的失败更多的国际外汇市场,为实现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还必须继续坚持管理变动汇率制。依笔者管见,与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相比,变动汇率制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经过充分准备,人民币小幅度升值在1-2年内就可以付诸实施,而完全交由市场机制的变动汇率制,则必须在金融、资本自由化完全实现后才能够开始实施。诚然,中国现在已经采取了金融、资本自由化的有关措施。但是,完全的金融、资本自由化还必须待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实现之日。从APEC和东亚FTA的进程看,这将是2020年前后的事情。

在转向完全的变动汇率制以前,为尽量形成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民币汇率,必须不断改善管理变动汇率制。例如,就盯住一揽子货币而言,要及时调整货币篮子中货币的种类及各种货币的权数。就外汇市场的参加者而言,除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的全国性银行外,要逐步放宽地方银行、机构投资者以及民间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的参与限制,以形成竞争性的外汇交易市场。

3.避免人民币升值对策的失误

为克服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对策。然而,根据日本的经验,中国既有可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也有可能采取失误的对策。日本适应日元升值的成功经验,宏观方面有政府采取的技术立国战略以及结构改革政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等;微观方面有企业采取的技术革新、经营革新、高附加价值化、省力化、合理化以及生产、经营国际化、全球化等。其失败和教训,则是日本政府为抑制日元升值而采取了扩张性的金融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金融政策的重点,就由调节国民经济的景气循环,转向了抑制日元升值。因此,在平成景气期间,尽管日本经济已明显处于过热的状态,但日本银行并没有收缩银根,而是通过大量地买入美元、卖出日元,迅速扩大外汇储备,继续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并实施了前所未有的2.5%的超低利率。日本政府大量增加外汇储备并实施扩张性金融政策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经济,最终使日本经济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失去了宝贵的90年代。

目前,面临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国货币当局也有可能犯和日本政府一样的错误。即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持现行的人民币汇率,继续采取增大外汇储备的政策。自1997年中国外汇储备达139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大国以来,外汇储备就一直是大幅度增加的局面。2003年末。外汇储备创43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今年6月末又增加为47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5.8%。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多数运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投,因此,很多人就担心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央行所持美元资产的损失。

对于中国迅速增大的外汇储备,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在美元地位江河日下的形势下,除日本为抑制日元升值而保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外,其他发达国家大都不搞多大的外汇储备,这就是所谓“逃离美元”的现象。依笔者管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金严重不足、每年都要引进数百亿美元外资的情况下,把自己口袋里的钱用于对美证券投资,这绝非明智之举。从实际情况看,因美元利率下调,央行购买美国国债的收入已经低于发行国债的付息,其损失最终将不可避免转化为财政的负担。另外,面临当前高速经济增长中所出现的投资过热,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金融紧缩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然而,在央行继续大量地买入美元、投放人民币的形势下,金融紧缩政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并奏效,确实令人怀疑。

4.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沉着应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80年代前曾苦于贸易赤字,多年来一直追求进出口平衡、略有赢余的理想目标。然而,今年1-4月进口快速增加,却出现了107.6亿美元的赤字;5月后虽然重新出现了黑字扩大的局面,但上半年的赤字仍达68亿美元。由此,人们担心一旦人民币升值,不仅全年会出现赤字,而且还会导致长期赤字的局面。尽管如此,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前述正面影响,因此,对于一时出现的负面影响不必惊惶失措,要沉着应对。

对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已经起飞并正在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比贸易黑字或贸易赤字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还应该把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以及其促进因素的人民币贬值、升值等都作为尽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手段。根据人民币稳定和实际升值的经验,只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即使一时出现小幅度的贸易赤字或不超过1个百分点的GDP减速,也不必大惊小怪。

根据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成功实现经济赶超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之前,贸易赤字是不可避免或正常的。实际上,如果迄今为止不是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即实行管理贸易,那么根据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恐怕也难以维持10多年来的黑字局面。每当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增长或出现投资过热时,进口都迅速增加,黑字也迅速减小乃至出现赤字,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面临2020年前后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东亚自由贸易区以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新形势,尽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了。只要能够尽快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那么即使出现一时的贸易赤字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好事。而且,由于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无论如何也要设法减小,因此,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就是用外汇储备来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用外汇储备消化一时出现的贸易赤字,与引进外商间接投资、扩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设备进口、人才培养并促进其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因篇幅所限,此处不予详述。

5.重新制定与大国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中国虽然还不是经济大国,但中国经济始终是大国经济而不是小国经济。所以,制定和实施符合大国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战略乃是理所当然的。然而遗憾的是,自80年代后期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来,以“外向型战略”为中心,中国一直实行了小国经济发展战略,其特点是强调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一切为了扩大出口。由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是对外向型战略最有力的支持,因此很多人一直怀恋90年代中期以前的情景,反对人民币的稳定和实际升值。

然而,尽管中国实行了小国经济发展战略,但中国经济却一直在沿着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前进。前文分析的重、轻工业比重自律性地迅速逆转和汽车工业、IT产业跃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重、轻工业比重自律性地迅速逆转和汽车工业、IT产业跃进,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进一步开辟了大国经济的发展道路。重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IT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面貌,使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重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IT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持,而且作为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需要人民币升值对其所必须的技术引进、设备进口、人才培养以及关键零部件、优质原材料大量进口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78921.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贬值----对股市影响有多大?_嘉伟 人民币贬值股市会跌吗

今日大盘出现窄幅震荡的行情,全天成交突破1.3万亿,在大幅放量的同时,k线图收出十字星,暗示多空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手,没有分出胜负,这好似当前市场的平静,其实蕴藏着杀机,4000点冲高无功而返,显示市场运行进入关键期,行情的演绎也到了重要的节点

股市与通胀 通胀对股市影响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974461股市与通胀:08年A股不容乐观!?(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的印度)    三联生活周刊    2007-12-24  2007年第48期  总第462期    P114    上世纪70年代,美国CPI年均7.4%,10年间,1970

世界杯对股市影响 中国股市首次影响世界

2月27日,沪深股市创下10年来跌幅记录,投资者万亿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发殆尽。今年1月初,中国A股市值突破十万亿。仅仅一周之后,A股市值暴增7875亿元人民币,然而,一夕之间,A股投资者们辛苦积累的万亿市值已经消失。与此同时,全球股市暴跌。

人民币上涨对股市影响 股市上涨推手是债期

     2013年9月6日,中金所的第二个金融期货品种,国债期货(坊间简称“债期”)终于重返中国资本市场。债期上市,股指上行,一消一涨之间,上证指数已经放量突破了年线与半年线的长期压制。9月9日,长期超跌的权重股、低价股、大盘股(特别是那

声明:《人民币升值对股市影响 论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及其影响与对策》为网友叻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