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对“科技型”、“外向型”的民营企业发展重点提了很多年。而在27日广州市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广州市经贸委主任平欣光首次指出,“生产服务型”将成为广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引导方向,希望以此形成“广州价格”。(5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生产服务型”听起来或许新鲜,但在学界却并不能被称作“尤物”了。所谓“生产服务型”企业,即提供生产性的服务,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其消费的过程,会产生更多的产品和向社会提供更大的有效服务。正如平欣光所指出的,“在汽车产业利润分配当中,整车制造只占20%,零部件占20%,而售后服务却占了60%”,生产性服务业近些年来越来越被一些省市所重视与接纳,以至于在2003版《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投资指南》的第二产业鼓励类栏目中,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面孔。这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政府正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掘金,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利润空间。
生产性服务业可谓是制造业的“左膀右臂”。它通过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为制造业提供“知本家”不断推动着制造业这驾马车的滚滚向前。由于一家企业不可能在技术创新、制度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的优势,所以其制造生产过程会变得迂回,“扯皮”成本增加,效率下降。而生产服务型企业这一“准第三方”的角色定位,通过精细化分工大大降低行业内的交易成本,而其提供的具有扎实专业背景、现代领袖精神的“知本家”,更是可以有效协调并解决制造业目前的瓶颈难题。
其实,鼓励制造业与下游服务业的融合,其深远意义并不仅限产业经济本身。它更可通过影响一所城市的空间结构,来推动春城市功能的转型与优化,同时通过影响这一城市对城市体系中次级城市的经济支配能力,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生产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可促进中心商务区(CBD)功能的升级和形态的转变;促进信息共享、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城市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优化;这座城市将更加“Modern”,更具有外向性、影响力与示范性,可在区域城市群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广州、上海等城市的政府部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我国其它省市或许能从中汲取不少经验与思路,并将之作为实现自己“二次崛起”的精神食粮与契机。当然,企业转型与城市结构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推进过程中遭遇或者可能遭遇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有未雨绸缪,方可笑到最后。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应驱除生产性服务行业一些不合理的管制,使市场具有真正的竞争性。其次,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改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标准与行业规范,以使这一市场真正“活起来”。再次,政府应从投融资、职业培训等角度对生产服务型企业以一定指导与支持,以免“昙花一现”,留得不少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