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如何博弈新危机 黄宏生打出一套组合拳
早报记者 董娟 实习生 彭莉
在企业界,黄宏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是,无论多么蔑视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应对危机的手段。创维16年遭遇7次危机,平均每两年多一次生死劫难,每次危机均延续一至两年。但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每一次危机劈头盖脸地砸过来时,黄宏生都能在几欲倒地的同时迅速打出一套“组合拳”,然后伤痕累累地从“拳击台”上站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创维为何频频出现这么多的危机?为何又能够每次顺利度过危机?
6月,黄宏生的命运会如何?创维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博弈危机》作者徐明天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
与众不同的创维
东方早报:您怎么定位创维的企业性质?
徐明天:这是一家公众公司,因为它是上市公司。虽然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但主要业务都放在国内。
东方早报:那您是否同意有人说黄宏生是“老板”,而非“企业家”?
徐明天:这种说法我不同意。有人说他“小处精明,大处糊涂”,是一种意气用事的评价。黄宏生是个很认真的人,他学习了香港的一些法制,在处事上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他很注重细节,讲究香港的模式。国内有人可能认为正因如此,他在大事上失去了利益。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坚持原则的做法。
东方早报:他最明显的个人特征表现在经营上是什么?
徐明天:黄宏生是个很认真的人,彩电业有很多潜规则。一些国有企业可能能够容忍,但作为民营企业来说,黄宏生出于对自己财产的保护,他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原则。因此,看起来似乎与行业格格不入。
东方早报:创维坚持永不负债的做法是否也和黄宏生的性格有关?
徐明天:是的,作为白手起家的黄宏生,他深知商场中的风险,因此很重视利益。亏本的事情创维不会做,非常重视投资回报率。在黄宏生的观念中,投资就是肯定要赚钱的,这种投资是种短期的投资,而非长期的。他情愿牺牲长远的利益。去年,国内手机厂商大多都亏本了,但创维事实上还赢利了。手机创造利润有1000多万元,也只有20多个人在支撑整个部门。
东方早报:为什么创维会发生这么多的危机?国内企业很少有像创维这样的例子。
徐明天:实际上,在中国企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危机时刻都存在的。首先,创维是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相对国企更透明一些,比较受关注,所以能够感受到这样发生的7次危机。而这7次危机中,有5次都是黄宏生主动透露的。可以这样说,并不是创维的危机多,而是这个企业的每次危机都让公众知晓,中国还有更多的企业都把发展中遇到的危机藏着掖着。
东方早报:为什么黄宏生能够主动公布5次危机?
徐明天:他公布危机,是相信他能够来解决这样的危机。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国内许多企业就缺乏这种态度。
东方早报:那他没有主动公开的两次危机,一次是陆强华哗变和最近被“廉署”调查的事情,是因为他没有把握解决这些问题吗?
徐明天:也可以这样说吧,因为这两次的事情实在让他措手不及。
“无意识”行为的苦果
东方早报:黄宏生的这次危机,对你来说,意外吗?
徐明天:是有点意外,谁都不相信他会为了区区4000万元做这种事情。虽然4000万元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东方早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次的危机?
徐明天:应该是黄宏生的“无意识”所造成。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民营企业的老板,行为上难免有不规范之处。另外,大陆与香港的法律等环境不同,在内地行得通的,在香港就不行。
东方早报:他的这种观念对国内企业有什么教训?
徐明天:这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成熟过程中的问题,企业在逐步规范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制度和战略上规范。真正应该规范的是管理层的思维、行为方式,这种转变,才是最根本的转变。相信黄宏生的事情也给了国内不少企业家深刻的触动。
东方早报:每次的危机黄宏生最终都挺了过去,您认为这次,他能够安然无恙吗?
徐明天:判决没有下来,谁都不能说结果如何。
东方早报:你认为现在的创维是否有着很深的黄宏生的烙印?如果他不能挺过此劫,创维的未来会如何?
徐明天:这个烙印曾经很深,但自从陆强华事件以后,黄宏生的烙印就越来越小。现在,张学斌等也开始能够统揽大局了。公司的运作也开始更规范。但毕竟创维是黄宏生一手创立的,这种关联性无法避免。
现在创维的管理团队已经上了轨道,没有黄宏生,他们也能够管理好企业。但黄宏生的事情,怎么说都会对创维有些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