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理论最初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孔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里,“说”通“悦”,翻译成现代汉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处来相会,不也很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吗?假如别人不赏识自己却没有半点怨恨,就不能称之为君子吗?”
事实上,孔子不但自己是谦学好习之君子,而且他与众门徒组合而成的团队,亦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学习型组织之一。可是,后世学人通常却把孔子原文中的“习”,理解成学业上的“温习”,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亦有悖于孔子的本意。然深而究之,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因为,在随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囿于“学而优则仕”的体制所限,知识分子只要“温习”好功课,通过科举考试,便可实现人生理想(本文版权归王剑东所有,E-mail:[email protected])。所以,历代知识分子自然会产生轻社会“实践”、唯书斋“理论”的欲念,也难怪他们将“习”之社会实践,演绎为“温习”书本理论。换而言之,只有刻苦攻读求取功名富贵才是正道,其他都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导致中国在近世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明知不可为”,但孔子仍“时习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的一生,始终贯履着“学加习等于学习”前卫学习型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孔子关于学习型理论的经典论述。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首次以通才教育的观点,说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强调终生教育和学习社会两个基本观点,号召各国“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经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反复研究, Hampton市历时一年多出台一项共同声明,保证将集中企业、社区、团体和政府的资源,以实现该愿景,即“将成为弗吉尼亚最适于居住的城市。”1987年,“弗吉尼亚最适于居住的城市” (本文版权归王剑东所有,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ܓ舞与热情驱动下,Hampton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硕果累累、成绩斐然。1990年,彼得8226;圣吉出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系统阐述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该书的核心是系统思考及提高组织学习力,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该书的推动下,微软公司致力于应用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出了“学习是自我批评的学习、信息反馈的学习、交流共享的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199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两次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受学习型社会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在全球风起云涌。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纷纷提出要从学历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迈进。1998年,台湾发表《迈向学习型社会》白皮书,提出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同年,欧盟也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文版权归王剑东所有,E-mail:[email protected])与实践的深化,学习型理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于是1999年,彼得8226;圣吉又出版一力作《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该书的影响远不及《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即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勿庸质疑,学习型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持续完善与深化,需要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本文版权归王剑东所有,E-mail:[email protected])孔子及其学习型团队的一系列真知灼见。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曾庆红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世界范围内,对学习型理论创新建设的突出贡献。究其根源,具体表现在,即将一国建立学习型社会在共同愿景的表述上达到了最高阶段。当然,这一共同愿景通过何种途径化为完满的社会实践,因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时间来加以检述。(本文版权归王剑东所有,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