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人口、7.1亿劳动力人口———这是中国20年高速工业化进程中赢得制造大国声名的人力基础,而对于高级技术劳工培育的长期忽视,却让这个制造大国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难堪: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数据,中国企业平均产品合格率均为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是60%-80%;同时2002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表明,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研究全球劳工市场长达20年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教授穆罕默德·扎迪认为,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然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而全球性技术劳动力短缺会加快打破目前的全球化公司格局。
短缺的是知识 《21世纪》:有数据称,仅中国长三角16个城市120多万家制造型企业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目前岗位缺口就高达68%。而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工人短缺也让企业和政府颇为头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短缺? 穆罕默德·扎迪: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量这个问题。首先要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技术和知识的短缺,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劳动力的短缺。以前的全球劳动力短缺的研究着重在于移民,即劳工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但进入21世纪后,更多体现出技术与服务的跨国流动,而不是人的流动。比如在美国的IT信息技术人员不用离开美国就能提供很多技术服务。
其次应该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观察这一短缺。全球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是市场的全球化,比如中国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一个延伸市场;另一个是生产的全球化,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很多国家将产品的制造外包给中国。从美国到中国的路上,我遇到一家在深圳设有工厂的美国家具制造商,他们一直向沃尔玛供货,但沃尔玛认为他们的价格较高。这家公司面临了难题:一方面他们要压低成本,一方面他们又要在中国寻找到合适的技术工人,而中国技术工人的工资这几年也在上升。他们只能另想办法去越南或者什么地方找更便宜的技术工人;还有一家美国佛蒙特州生产防雪鞋的生产商,由于美国劳工成本上升,不得不卖掉美国公司,把公司设在深圳,并派了美国的技术工人来这里教中国工人生产技术,这位美国技术工人说,如果他教会了他们,将来他就得失业了。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影响了技术劳工的流动,这种流动有时候在某些地区也会表现为一种短缺。
然后要根据行业或职业的情况来看待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比如在美国有些职业或者行业属于上升时期,有些处于下降时期,就像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美国的制造业正基本处于萎缩阶段,而金融等高层次行业就仍处在扩张阶段);当对某一个具体职业技术工人短缺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四个方面:雇佣率(就业率)、失业率、薪资水平和培训投入(即要投入多少时间资金才能培养出一位合格的技术工人,如果这一时间越长,解决这一问题就越困难)。
格局要被打破 《21世纪》: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短缺的原因及表现有何不同? 穆罕默德·扎迪:并不是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劳动力,就不存在技术工人的短缺了。据我了解,中国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很强劲的。一方面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很快,所谓的工业化就是从农业向制造业过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数额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这些资金主要进入了制造业,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速度赶不上这一需求的增长。短期内会出现一个现象———不同的公司同时在争取同样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转换不同公司,去寻找更适合或者薪水更高的工作。这就迫使那些不断失去技术工人的公司来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或者重新设计他们公司的工作岗位。《21世纪》:中国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去解决这一短缺? 穆罕默德·扎迪:中国必须要消除这个瓶颈问题,以避免这一问题阻碍经济发展;也就是不仅要能生产产品,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 要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一般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外包。这可以很好地解决成本问题或是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最典型的是金融市场,全球的交易所是存在时差的,派遣工作人员去不同的地方。这样纽约在黑夜休市的时间,东京或香港的金融交易仍可以正常运作。软件方面像思科、IBM他们就是号称7天24小时连续工作;二是给现有的技术工人加班。如果中国企业要真的吸引人才的话,必须改变观念,增加工资。在欧美国家,掌握着高技术技能的人才,已经进入高薪收入的主体;第三是重新对公司的工种进行重新组合以减少成本;第四是公司设立一些培训项目。据我了解,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机电业的技术工人,这一领域知识老化的速度特别快。而与欧美国家的企业不同的是,OJP(工作中的培训)在中国特别缺乏。中国公司应该改变他们的意识,在这方面做出投入,不断更新工人的技术水平。中国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育,取决于在人力投资的多少。 然而,长期来看这实际是体现了一种市场力量,应该会自然地通过市场得到解决。人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工资会上涨,他们就会有兴趣,供应就可以满足需求。 《21世纪》:波音公司最近一直在俄罗斯寻找能完成各种高科技项目的工人,IBM在印度聘请了大量IT雇员,这些大公司解决劳工短缺问题的案例,对于中国公司有何借鉴意义? 穆罕默德·扎迪:这种全球性技术劳动力短缺会加快打破目前的全球化公司格局,比如最近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IBM的PC业务部门拥有上万名高技术员工,一旦这项收购成功,这些员工都将成为联想重要的技术力量。下一步,或者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国外直接雇佣更高层次的技术工人。 穆赫默德.扎迪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国际发展项目主任、MUCIA国际商务委员会委员、明尼苏达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瑞士苏黎士企业管理研究生院终身成就奖、北美经济金融学会杰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