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出招:全球范围内配置产品价格链
新华社电 近几年,世贸组织各成员提起的反倾销案件中涉及中国的数量最大,已超过600多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世贸三年,但2005年有可能迎来全球反倾销的高峰。
张汉林说,从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成长的角度看,做出上述判断主要有这样几个依据:
首先,根据中国在加入世贸时的承诺,到2005年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将有外贸经营权,这就意味着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会达到一个新高潮。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在这两三年时间之内很难采取品牌竞争,仍然可能依靠价格竞争。由此无论在国内还是 在国际市场上,最后必然会带来国外的反倾销限制。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进出口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0%左右。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及小家电、小五金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均名列前茅,有的已成为左右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
虽然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是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有周期的,制造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将使中国在2005年左右,有很多产业形成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那时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市场,必然需要国际市场。
第三,整个WTO协议的实施在2005年将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关键点。那时全球关税、非关税都要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本身也大大加剧。在整个新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家肯定都在打价格战,这个时候对中国的反倾销就可能真正达到高峰。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规避反倾销?张汉林认为要依靠国际化经营,把产品的价格链条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产品,越难被反倾销,因为最后产品的归属问题很难解决。比如汽车就是比较典型的全球化产品,很难看见欧、美、日之间的汽车反倾销。
这提醒中国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把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