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这个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了世界贸易现代史上最大一项试验的又一个测试阶段。作为一个低成本生产国,中国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威胁到全球的制造商,因此它能否成功、平和地融入世界经济是件成败攸关的事。到目前为止,对此的评价或许是:还过得去。如果说对于最近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言,中国出口产品带来的竞争力度是空前的,那么中国遵循对多边贸易规则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通过向进口产品开放市场,中国为自己采取了预防措施,以免受到“盗取其它国家工作机会”这种最恶劣的指责。
但中国传统重商模式中的实质性元素保留了下来: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补贴,并出口便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官员担心,如果中国日益主导全球贸易的状况持续下去,无论有没有达成世贸组织协定,中国都会造成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对抗反应。
中国一直遵守它最容易衡量的承诺:不断下调进口产品关税。中国总体关税水平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逾40%下降到今年的10.4%。传统上,中国是依靠出口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维持巨额贸易顺差,如今这种模式已开始改变。随着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已开始缩减。2003年,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为40%,而出口增长率为34.6%。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中国去年可能是全球第四大商品输出国,仍拥有超过2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它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
相比泰国、日本等战后实现工业化的其它亚洲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的表现,中国的经济要开放得多。进口品仍以大宗商品为主,但更多附价值商品也加入进来,特别是半导体产品,它们被用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电子组装工业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的低成本生产带给全球经济的竞争性压力一直令人吃惊,这不仅体现在轻工业上,还体现在农业等人们未曾想到的行业中。作为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同意取消所有农业出口补贴。考虑到中国传统上低效率的农业生产,很多观察家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农民日子难过。在实践中,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但可耕种土地仅占7%),中国成功向较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转移,逐步放弃了先前强调的粮食自给自足政策。
中国在蘑菇和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作物上拥有大量净贸易顺差,但在谷物等土地密集型作物上存在逆差。此外,在遵守贸易协定的其它一些方面,中国的表现就不太理想,尤其是在一些更可自由支配的因素上。事实证明,中国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基本上都是空话。正如北京街头向路人低声兜售“要不要CD、DVD?”的小贩所证明的,在中国人们很少合法观看电影。但这不足为奇。观察家指出,外国公司的抱怨更多是表面说说,而非实质性的。正如《中国经济季刊》编辑亚瑟8226;克劳博(Arthur Kroeber)所说,“中国为何要费心去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条令?中国正处在需要偷窃技术的阶段。”
在更改法规、以改善零售业等国内产业的外资市场准入上,中国也落在了后面。在目前继续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大部分是集中于出口而非满足国内市场。中国执迷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对此国内一些官员和专家提出了质疑。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之一:今年头9个月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升至4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但中国社科院高级研究员余永定称:“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应开始逐渐减少,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应趋稳。收益开始相应递减。”余先生表示,对中国这么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出口加进口居然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这是很荒唐的。
“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实施零租金等优惠政策,这对中国很不利,”他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竞争外国直接投资,提供政治和经济刺激手段,我们有必要取消这些手段。”但余先生的呼吁行动还有一段路要走。不错,官方的全国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激励措施在减少:到2006年,外国公司享受的15%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将被废除,这个税率仅为国内企业的一半。但对于将外国投资视为提高经济增长关键的地方政府来说,这仍然是衡量他们政绩的一个主要指标,要抛弃这种嗜好更困难。天津经济开发区(Teda)不得不与围绕上海和珠三角地区的知名度更高的经济中心进行竞争,并继续提供让步,以鼓励外国企业去华北投资。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试验迄今已取得了进展,而且比悲观论者可能想象的要顺利。但由于该试验有着种种巨大的影响,意味着它总会有被扣上不公平竞争罪名的危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继续看重出口时。这个试验还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