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商业界最为热门的新闻莫过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世界主流传媒在不惜篇幅播报相关新闻的同时,对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亮相世界舞台的景象给予高度关注。一个普遍观点开始形成--未来10年最重要商业浪潮:中国发力国际并购 12月8日,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使其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国际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该新闻的同时,还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战略中,并认为中国企业正在登上世界舞台。
在论及什么将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中最重要的商业浪潮的时候,总部位于美国司达盛全球咨询总裁唐纳德.斯特拉斯汉姆(DonaldStraszheim)说,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国际并购者,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仅仅是开始而已。
第一阶段并购聚焦能源。斯特拉斯汉姆说,在第一阶段,中国聚焦于大部分是矿业资源的外国资源。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及其他地区的每一家能源类公司都是中国的锁定目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水域的石油和天然气;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了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的煤矿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投资了澳大利亚的一家铁矿,并有可能在巴西投资一家钢铁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了一家澳大利亚的发电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正在与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Noranda的收购项目进行磋商,该收购合同的潜在价值高达55亿美元。法新社报道还指出:截至2003年底,除在非洲、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收购订单以外,中国已在海外58个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中花费了60亿美元进行投资。
第二阶段并购是迅速进入海外市场。正在进行中的第二阶段并购计划中,以在中国驰名的企业为拓展其在全球的销售和分销业务为特征。由于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所以对于像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和华为科技来说,采用收购方式迅速进入美国市场的做法是符合逻辑的,斯特拉斯汉姆评价道。在《华盛顿时报》的分析文章中,美国国际经济学专家指出:“在中国三个著名公司(联想、海尔、华为科技)走向世界的案例中,采用了完全一样的模式。
另外,在其他行业中,中国企业也在向海外投资。汽车业中,上海工业(集团)公司已购买下了经营状况不佳的韩国双龙汽车(SsangyongMo鄄tors)约一半的股份,取得了该公司的控制权。此外,该公司还在进行谈判,准备接手破产的大宇汽车(DaewooMotors)在波兰的子公司以及英国罗孚集团(MGRover)。家电业中,中国第二大手机和电视制造商TCL集团兼并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机和DVD影碟机业务。
斯特拉斯汉姆还说:“许多疏于管理的或不再令人喜爱的美国公司有可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方式,重新焕发出活力。或许来自的中国收购公司可以救助这些公司摆脱困境。”
尽管近期联想集团的收购彰示中国企业正走向世界,但一些美国的观察家认为:在西方国家眼中,中国经常是被视作一个有着廉价劳动力、可以改善利润状况的地方,而并非是西方公司董事会眼中的直接竞争者。
不具备复杂技术的中国企业(大多数处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但同时,这些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彭博通讯社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是否一个从未在海外有运营经验的公司可以成功整合一个著名的美国公司业务?是否全球的精明消费者会选择一个非知名公司的产品(如:联想)?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华盛顿时报》也指出:简单的海外投资并非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像许多美国地制造商一样,海尔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上月,海尔也受到了南卡罗莱纳冰箱车间工人罢工的威胁。
美国商务部的霍特曼指出:“随着中国企业希望上游企业发展,他们需要更多地融入国际化之中。”与中国吸引的外资数量相比,中国公司才刚刚开始走向世界,对外投资额还十分有限。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累计将330亿美元投资在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7470家公司中。200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为12亿美元,比去年同比上升25%,但这仅占同期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额的三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