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家中国公司收购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人们称此举象征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来临了,象征着快速崛起的中国突然间已成长到有足够力量把标志性的美国品牌收入囊中。 当然,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简单。人们很有可能将此与1989年三菱商事(Mitsubishi Corporation)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交易相提并论,在那次交易中,也是正在崛起的亚洲强国接掌倍受瞩目的美国标志物。毫无疑问,中国顶尖电脑公司联想(Lenovo)希望这是个不相干的对比。
三菱的交易助长了一波美国将要衰落的世纪末预言,但最终来看,该交易带给这家日本公司的结果是灾难性的,经济和政治上都是如此。这起收购引起对日本投资的排外抵制,当三菱在1995年放弃该大厦时,它已亏掉一笔巨款。
迄今为止,联想的交易进展顺利,少有抱怨,即使是有抱怨,也是出于好的理由,这是因为该交易还远谈不上是实力的展示。联想买下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并把公司总部迁往纽约,其意图不是要吞食美国市场,而是要开始在国内进行自我防卫,因为联想在国内正遭到戴尔(Dell)和惠普(Hewlett- Packard)等国际巨头的挤压。
当然,我们听到的也并非中国在海外的最后一起收购,美国政府的反应不可能总是这么沉默。早在布什政府的第一届任期内,中国就被列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后来因2001年“9.11”恐怖袭击,这一概念被搁到一边。中国政府巧妙地随地缘政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反恐战争”中支持美国,还在美国发起的朝鲜核计划谈判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美国一直就长期贸易顺差和进口壁垒问题向日本施压,但这种压力总是受到两国间安全联盟关系的约束,而实际上是受这种关系支配。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已成功构建了一个类似的背景用以与美国对话。虽然中美绝非盟友,但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已令美国无法在经济事务上过分施压。
自始至终,中国相当自然地持续发展成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获得自然资源的竞争方面最是如此。再说一遍,在联想交易之后将此举与日本相比,这只有部分的指导意义。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公司在自己创造的市场顶峰时期大肆挥霍购买海外资产,最终在此过程中损失惨重。中国正以一种类似的方式,搜遍世界各地,购买那些正处于最高价位的煤和石油等资源,这主要是受到国内需求的驱动。和日本一样,中国可能也是在市场顶峰时期购买,但投机性购买不动产战利品与战略性购买原材料间存在极大差别。中国正同伊朗和苏丹进行石油及天然气交易,因政治原因美国公司被禁止进入这两个国家。同时,中国正就俄罗斯石油问题与日本对峙。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增长,这种对资源的竞争将只会加强。
过去20年间,中国的重大优势一直是其开放的外商投资体制,这对于缓和同美国的贸易紧张态势很重要。但长期来看,中国政府打算打造自己的全球性公司和高端技术。而为了做到这点,中国将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国内投资和国外收购。中国政府还想拥有能在亚太地区展示影响力的军事力量,包括一支装备齐全的海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目前依靠美国及其盟友维持该地区稳定和航线的畅通。中国对欧洲施压,要求其解除15年对华军售禁令,尽管美国对此横加阻挠,但这只是中国更广泛军事现代化计划的一个步骤而已。
联想首席执行官杨元庆最近接受《新闻周刊》杂志采访,讲述了同IBM的交易得到中国领导人批准的过程,这些领导人中包括总理温家宝和一些最高层的中央委员。但是,当被追问其共产党员身份(他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入党),以及这种身份对他经商有何影响时,杨先生开始含糊其词。“我们不谈政治,好吧?”他说。或许麻烦的是,美国政界许多强权人物可能会开始坚持,就让这些高管们谈谈政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