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平:融合的力量



“我25岁进大学,前两年学基础课程,此后,我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在融合方面动脑筋。到今天历经了近20年,如果还不能出成果,我也太笨了。”说这句话时,眼神坚定的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总裁杨兴平像是做着内心独白,又像在为自己做着一个总结。

  有人说杨兴平领导的多普达是手机业的一匹黑马,做着其他厂商都不敢玩的游戏——刚一出世就将目光锁定在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的高端市场;还有人说杨兴平的出名比他同时期留洋的海归派晚了半拍,但他的出现,却给中国的通信业,尤其是手机制造业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今天,细品杨兴平的这句话,就不难理解这是为什么。从大学时代无意地去融汇贯通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到工作中主动去利用,最后以融合为理念,创造并引领一个新产业——“01产业”。浮华去尽,坚持在融合的道路上,杨兴平从来没有放弃过。  

  论文总是被发表的奥秘

  1986年,美国加州大学。当看到自己的论文又一次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读人工智能专业的杨兴平心里美滋滋的。比起其他同学几年也发表不了一篇论文,杨兴平的论文几乎是次次“中彩”,是幸运,还是巧合?对于这样的结果,杨兴平在高兴之余也在思索。

  “我写文章从来不是只说一个领域的事,我喜欢把所学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写出个新的观点或者角度。而那些教授、编辑们大多专攻一个领域,所以,无论他是哪种学术背景,都能从我的文章中发现新东西或者是不懂的东西。这样的文章他们喜欢。而其他同学的文章呢,在某一方面深入钻研了,可是你才研究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新意思出来呢?很难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

  “我从小就好奇心很强,喜欢掌握各门各类学科的知识。”艺多不压身,人工智能已经是杨兴平学的第三个专业了。

  在国内,杨兴平第一个专业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的核工程专业。当时,国家由于计划建设一批核电站,所以西安交大的核工程专业扩招了不少学生。后来,由于资金的原因,核工程大部分下马,用不了这么多核工程人才,原来招收的学生有一半需要转学别的专业。当很多学生还在犹豫转是不转,要转,转到什么专业时,杨兴平已经主动地转学了自动控制专业,一个在国内比较新的专业。西安交大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杨兴平来到美国读书,他发现,在这里人工智能专业很热,好奇心驱使他选择了这个专业。

  虽然学了三种不同的专业,但杨兴平却时时在想着怎么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在学习中,我没有因为学了新的专业就把旧的完全放弃,只是把它暂时放在一边。当我思考问题时,我会随时回忆起以前的东西,把新学的和以前学的结合起来。”这种学习思路使杨兴平的研究视野一下扩大了很多,高质量论文的频频发表,就是表现之一。而教授的赏识,更坚定了他在这方面的探索。

  临近毕业,学生需要确定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杨兴平很自然地写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核电站自动控制系统》,把他所学的三个学科都融合了进去。“当时,我把在国内学过的核电站知识和自动控制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很轻松就推出了一套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去控制核电站的方案。”杨兴平的这种思路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不同的专业训练了杨兴平善于用学科融合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虽然,学生时代的杨兴平并没意识到这种融合的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他日后成功的秘诀,但尝到甜头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整合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使我在很多时候拥有比别人开阔的思路。” 

理念和现实之间隔着市场

  如果说把融合的思路运用到学习中,是杨兴平在学生时代的无意而为,那么,毕业后,把这种融合的理念运用在工作中,则是杨兴平的有意而为。

  在这方面杨兴平做过三次失败的尝试,不同的是,这回他把理念变成现实。可惜的是,技术与市场的脱节,使他的三次尝试都没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一次是在1992年,杨兴平应他的几个导师之邀,到波士顿加入了他们自己创办的一个公司,他们希望把大学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商业化的产品,即研发将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系统应用于核电站的技术。但实际上这是非常专业化的研究,路很窄,因为美国加起来也只有几十个核电站,充其量就有几十个用户。市场告诉杨兴平他们,这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是在1995年,杨兴平从波士顿来到硅谷。这一次,他和一些技术人员一起研发的是一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移动通讯终端。这个研究融合了摄像、多媒体、人工智能、电脑等方面的技术。虽然,最终他们完成了这个研究——做出了世界上最早的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但由于当时电脑软件尚不能处理这样的图形,互联网传递速度慢,打印机根本打不出这么高精密度的影像,他们的技术显得太超前,研究成果没有在杨兴平们开始设想的大众市场使用,不得已转为专门为医院使用。

  第三次是在1999年,杨兴平遇到了从苹果电脑公司出来的两位技术人员。一天大家偶然提到1990年苹果推出的首款掌上电脑“牛顿”因为时机不成熟而难以销售,但现在如果能融入通讯技术的话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杨兴平融合的神经再次被触动,他想起了导师曾经给他的谆谆告诫:边缘学科才是科学的处女地,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单个学科本身要向前发展,似乎都走到了尽头,但如果把物理和化学、数学和物理、数学和化学结合在一起,那就形成了新的学科。是啊,当前电脑的利润越来越薄,手机的技术含量越来越少,互联网很难赢利,那么完全可以搭建一个无线互联网平台让三个产业彼此融合,推出新的产品。

  杨兴平立刻邀请了那两位伙伴,经过一年左右紧张的开发,2002年,承载着杨兴平梦想的一款全新理念的手机问世了。

  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杨兴平走进了美国市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了一年,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产品几乎没有顾客青睐。经过痛苦地分析,杨兴平发现,美国市场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很成熟,电脑也相当普及,人们不适应用移动终端上网。

  虽然杨兴平的三次尝试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明白,失败的不是他融合的理念,也不是把融合变成产品的想法,“几次尝试给我的关键教训是,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再好没有市场也是白搭。”

  有了这样的分析,杨兴平融合的理念更加坚定,只要找对市场,最终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技术者的执着再一次显现出来,2001年,杨兴平决定回国一试。  

  西方不亮东方亮

  这次杨兴平是谨慎的。2001年间10余次回国考察,使杨兴平最终认定,中国才是他将融合理念化为现实的沃土。

  在美国,手机是一种廉价的通讯工具,但公用电话的发达使得美国人对手机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在中国,手机则成为时尚和区分不同人群的标志;中国人对于掌上电脑产品(PDA)的疯狂热情虽然让西方人不理解,却也很符合中国人汉字文化的特点——电子方式能够存储大量信息,比随身揣个厚本子强;再有,美国人喜欢把生活和工作切割成不同的时间模块。甚至摩托罗拉还请到万科地产的老总王石来做类似产品的电视广告。

  “这个在美国不被接受的能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的东西,在中国由于人们在公共交通上花的时间非常多,有空闲时间使用无线通讯设备,很有可能被认可。”杨兴平把各种时间因素、功能因素融合到一起,觉得他的手机有戏!

  2001年2月的一天,杨兴平走进了广东移动的办公大楼。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杨兴平向广东移动数据业务部介绍了他的技术平台,“听了我们的思路,当时在场的只要是懂技术的人,都很激动,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想法比日本的Docomo还好。”杨兴平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广东移动当场决定与杨兴平合作,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双方起草并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谈判顺利得让人难以想象,而此前,我们和广东移动没有任何接触!”一次令杨兴平都觉得难以置信的谈判,也给了他扎根中国的决心。

  由于广东移动的推动,多普达手机很快在中国移动系统中,尤其是网络部中流行起来,其中的一个玩家是网络业务部的一位副总。当中国移动负责数据业务的卢总知道另外一个副总在用这个机器,还玩得非常好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个副总会对这个机器这么感兴趣?于是,找到下面的人说,“我们搞数字业务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产品,搞网络的副总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接下来的事情杨兴平的话可以说明一切,“卢总对我们特别认可。因为,他看到的产品是建立在一个非常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上的。而且,他认为这个思路非常好,尤其对行业应用。”

  2002年10月,杨兴平在美丽的云南丽江度过了自己回国以来最激动的一天。这时的古城丽江因云集了各通信业巨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就在这一天举行的“2002中国移动梦网行业运用大会”上,伴随着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通信巨头的失意,是多普达成为参会惟一一家与中国移动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的公司。

  “我不是机会主义者,不是今天看到这个赚钱就做这个,不赚钱就做别的。只要我认准的方向,无论中间的道路多漫长,我都会坚持下去。这样,我会做得更扎实,更自信。”也许,正是杨兴平对融合之路的执着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杨兴平:融合的力量

  杨兴平,湖北荆州人。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初学核工程,后主攻自动控制。198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攻人工智能。1989年获电脑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硅谷、波士顿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和公司从事人工智能、多媒体、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2002年,回国创业,成立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0077.html

更多阅读

火爆!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第四集:大陆的力量

“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经济: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3亿人口创造出的强大力量;军事外交向世界展中国的影响力;土地蕴含的潜力与能量;软实力:飞速迈向文化大国……”这是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特别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开篇介绍。该

追逐梦想缔造奇迹《林书豪:梦想的力量》读后感

追逐梦想缔造奇迹 《林书豪:梦想的力量》读后感年龄的增长使得我对篮球的热爱随着姚明的退役而变的云淡风轻,不过如今却被一位一位名不见转的23岁的美籍华人重新点燃了我对它的激情,他仅仅用五场比赛就吸引了全世

转载 杨卓舒:最好的女人

原文地址:杨卓舒:最好的女人作者:瞬间充盈在这位福布斯富豪心中,最好的女人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他,又怎样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长期以来,富豪们讳于谈论自己的伴侣,以至他们的家庭生活倍显神秘。但凡事都有例外,记者与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董

苏宁:背后的力量

苏宁:背后的力量成志明2010年是苏宁成立20周年,从20年前的200平方米小店,发展成为拥有近1400家门店,连锁网络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日本,年销售规模达到1500亿元的中国连锁百强之首,苏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杆企业,其罕见的持

声明:《杨兴平:融合的力量》为网友你追捧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