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电商 三巨头 中国石油三巨头力拓海外新版图.海外石油战略将分三步走
尽管三巨头在国内为争夺市场而争战连连,但兄弟阋于墙,在海外,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对手。能源新战略11月18日,阿根廷当地时间上午11点(北京时间晚上10点),胡锦涛主席结束了阿根廷的访问,来到此次拉美行的第三站———智利。据阿根廷当地的媒体称,在这次的访问期间,中阿双方已经草签协定,中国将在未来10年在阿根廷投资超过190亿美元。但中国官方对这一说法表示疑问。北京时间18日晚上11时左右,记者在向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采访时,一位官员谨慎地表示,双方只是草签了一些合作项目,但中国官方一直没有确切的投资数据。但他确认,在草签的项目内容中,能源是“重要的一块”。事实上,在获得阿根廷和巴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巨大成果之前,中国便已和巴西签定了投资近12亿美元的油气管道的合作项目。据巴西PBR石油公司表示,该公司将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共同建造一条连接巴西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将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这也是中石化在南美获得的最大的能源项目。不仅如此,中石化和巴西石油公司还将进一步在里约热内卢水域和南中国海开展合作项目。而在此之前,中石油集团也早有所动作,其已经在委内瑞拉、秘鲁和厄瓜多尔开展了多个石油合作项目。今年10月,中国和安哥拉签署20亿美元石油的协议。同月底,中国击败竞争者与伊朗就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达成谅解备忘录。伊朗将允许中石化开发其Yadavaran油田,条件是中石化在未来25年每年从伊朗进口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我国是贫油国,国内的石油资源有限。”中石化一位油气分布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向外寻求新的石油源头实属必然。”据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达1041亿吨,可开采资源量仅在150亿吨左右。但目前的油气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年预计全国的油气产量为1.7亿吨,但整个市场需求额是2.7亿吨,还需要进口1亿吨。尽管2010年,国内生产原油将增长到1.8亿吨到2亿吨的规模,但市场的需求也同步扩大,预计2010年需进口原油1.3亿吨,2020年需进口2.5亿吨,将近60%从国际市场进口。据一位中石化人士介绍,在此压力下,我国石油将实行两步走的战略,一是通过国际市场购进原油,二是国内企业积极到国外勘探开发,控制资源。中国原油中过半数是从中东进口。以中石化为例,接近50%的原油来自中东。但最近的原油价格飙升,让政府和国内企业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出于整体经济着想,只得牺牲了企业的利益。前段时间成品油紧张,社会上一些加油站停止供应,而我们是敞开供应。以此保证国内油价处于平稳。”该中石化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通过海外拓田来保证能源供应便成关键。11月5日,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吉平表示,当前国内油气消费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油气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抓紧制定和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今年6月30日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中,明确指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其中关键一个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海外三步曲在世界石油竞争市场上,一个石油公司如不能增加储量和产量,命运就会掌握在别人的手上。矿源多样化和寻找新储量源是石油公司为“生存发展”的命根子。而我国的国有石油公司,资源普遍单一,这在近期的能源危机阶段反映得尤为明显。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早在1992年底,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实施海外战略,掌握油气资源,维护国家稳定。1993年,以中石油为代表的我国石油企业正式向国外发展。周吉平表示,截止目前为止,中石油集团已经在20个国家拥有石油勘探开发的项目44个,形成四大海外油气基地,已经获得可采储量7.36亿吨,形成了年产29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中石油集团计划到2020年,总共投资180亿美元在海外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生产,平均每年约有100亿的投资。目前,中石油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累计实现的收入已经达到223.4亿人民币。2004年集团在海外生产的原油将达到3000万吨,天然气将达到33亿立方米,已经大致占到整个集团产量的20%。周透露,中国石油的走出战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属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参与建设一些小项目,如加拿大、泰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项目。第二阶段是1997年到2003年,主要任务是参与大型的油气项目建设,并掌握相关资源,在海外建立我国的油气生产基地。如苏丹项目,哈萨克斯坦项目、委内瑞拉项目。这一阶段使中石油集团的油气储量大幅增长。第三阶段为2004年之后,集团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海外油气项目取得大规模的发展,到2020年,海外油气产量要和国内的产量持平,占整个中石油集团产量的“半壁江山”。而三巨头的另外两位当然也没闲着。2002年1月,中海油以近50亿人民币收购西班牙瑞普索石油公司在印尼的全部油气资源权益。稍后又投资29亿人民币收购位于澳大利亚西澳洲,西北大陆架项目(NWS)约5.6%的权益。同年年底,中海油再投入23亿人民币,购入英国石油公司在印尼的液化天然气开发项目———东固气田的12.5%的权益。2004年1月27日,中石化以中标沙特的B区块天然气开采和生产权展示了自己的海外抱负。
尽管三巨头在国内为争夺市场而争战连连,但兄弟阋于墙,在海外,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对手。能源极度短缺的日本,自1967年开始,便开始了全球资源布局。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南亚大国印度,迫于能源短缺压力,该国已在各种场合开始了与中国的油田争夺。在2004年10月中石油收购印尼油田资产的过程中,便不得不与印度最大炼油商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狭路相逢。中石油已建四大海外基地在三巨头的海外版图中,其收益也各有千秋。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位长期关注能源问题的研究员介绍,我国海外石油的项目在非洲最为集中,由于政治地缘关系,有大约7个合作项目正在开发,尤其以中石油开发的苏丹项目,获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据悉,中石油的苏丹的油气项目已经完全收回投资。周吉平介绍,苏丹项目是在1996年中标的,1997年3月1日签定合同,1999年8月30日按苏丹政府的计划原油到苏丹港。此项目投资4.47亿美元,2003年3月31日已经全部收回,现在每年的收益都在2亿~3亿美元左右,“年产量已经达到5500万桶,(项目收购开发)非常成功。”苏丹的项目起到了示范效应,周吉平称,此后很多非洲的国家纷纷主动找到中石油,要求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在南美,中石油的业绩也颇为理想,1996年,该集团投资3亿美元获得了委内瑞拉的一处边际油田的开采项目。据周介绍,中石油中标后,该油田的日产由原来的4505桶,提高到4万桶,在国际上一度引起很大的反响。而“秘鲁的项目也早已经收回投资”。据周吉平介绍,包括南美在内,截至目前,中石油已经建立了四大海外油气基地。这四个基地分别是,非洲基地、中亚基地、、南美基地、亚太基地,主要是在印尼的4个油气生产项目。而俄罗斯和中东也是中石油的重点。但对三巨头的海外大肆觅油,也有人发出不同声音。据中石化的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储量增长大于消费量的增长,储量寿命从81年的33倍增长到现在的43倍。“资源有的是。”而且,我国在海外建立石油资源也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国内的油荒。据该人士分析,实际的情况是,公司在获得石油资源后,由于运输的原因,也是以当地贸易的形式解决的,并不是将原油运回国内。以中东到中国计算,一吨原油的运费是1美元~3美元。而从中美洲运费就更厉害了。所以,国内的石油进口和拥有国外的原油资源并没有直接关系。以中石化为例,该公司进口的石油,50%来自中东,25%来自西非,10%来自北欧,剩下的来自朝鲜和东南非。来自其自身海外油田的数量甚至“可忽略不计”。据该人士透露,在目前原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到海外建立资源成本也相应上升很多。如原先的原油储量每桶价格为5至10美元,当年中石化准备参股的里海石油项目,原油每桶单价为6.8美元,而现在的价格已经涨到至少15美元/桶,此时收购油田成本比以前翻了不少。因此,据这位中石化人士介绍:“在这次的拉美之行,我们集团看的项目比较多,实际谈的没有几个。但用不着太着急。”
更多阅读
万达电商 发展再突破 逆向洄游——电商区域新锐品牌的突破之道
在电商云集、寡头独霸、格局初定、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一个成立短短三个月时间的区域公司,凭什么在虎狼环伺的电商市场上攻城略地?凭什么在巨头们雄视已久的“王的地盘”上立足耕耘?凭什么和淘宝、京东、天猫、苏宁这些大佬们分一杯
万达电商 深度究竟要 电商究竟应该为谁服务?【电商三篇之三】
如果有人否定这两年最火的渠道是电子商务,估计很多人都有要扇TA嘴巴子的冲动。 电商之火,的确出乎了很多行业内外人士的预料。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不仅国内的其他渠道不能比,国外的电商同行估计也只能望其项背。 根据
万达电商 营销的 电商营销的喜与忧
6-18大促之后电商进入了疯狂甩卖期,整整一个月尾货还未甩出去,各种天花乱坠的电商节可信度与营销能力再次狠狠打折。一些聪明的商家避开了费用死贵,效率和效果却很有限的大促时段,此时开始发力暑期销售。但最明显的感觉依旧是扎堆模
万达电商 真容广场 我看万达广场的电商化改造
随着网络化软、硬件技术的创新升级,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等万物互联正在孕育着新的大互联网机遇,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改变,电商化改造已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必修课。从万达广告语“一个万达影响一座城,”,“万达广场就是城
万达电商 悄然腾讯网 电商冲动的泡沫已在悄然破裂
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的思潮下,中国众多的传统企业奋不顾身的去拥抱电商,几年前就流传着一句话,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今天看来难免是平台商为自己的利益站台吆喝的阳谋之嫌。不能否认自从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