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从感情上讲,我们中国人肯定是大都投郑和的票,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哥伦布是哪个国家的 哥伦布的闪光点](http://img.aihuau.com/images/a/0702020707/020712035142201039.jpeg)
第一、郑和下西洋执行的是“厚往薄来”方针,反映出我中华泱泱大国的胸怀,而哥伦布的航海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第二、郑和是和平使者,他把中华民族的物质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哥伦布却是殖民统治者,他的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 第三、郑和下西洋为亚非各国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各国人民的景仰,而哥伦布则给美洲带去枪炮和细菌两件杀伤性武器,夺去无数美洲人的生命。遥想当年,郑和率领一支有62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满载着水手、军卒、医生、翻译、技术人员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船上除装载大量金银钱币、瓷器铜器、丝绸等特产,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油、酒等和各种生活日用品,“惟艄挂席,际天而行”、“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船队在航行中曾多次战胜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袭击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是何等壮观。但话说回来,哥伦布也绝非是个平凡人物。意大利人哥伦布是个梦想家,从其同乡马可波罗的游记里,他知道东方有一个日本,那里黄金铺地,还有一个震旦(即中国),那里有王中之王。于是他的心中开始盘桓着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他要向西航行,到达地处欧洲东方的亚洲。从1484年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开始,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苦苦等待了8年的时间。三艘载着总共87人的轻快小帆船于1492年9月9日终于得以启程。船队在大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见陆地的影子,眼前能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海水,船上的水手们开始沮丧后悔,烦躁的情绪一时间达到顶点。尽管哥伦布一路上使尽一切办法让船员们安心,他甚至故意把航程的计算结果缩短,以使船员们认为航行得没那么远,还有能力返回西班牙去。但是争议还是发生了,包括船长在内的一部分人坚持返航,他们不相信如果继续走下去还能返回西班牙。哥伦布不得不召开会议,他说“我对此事毫不担忧,上帝既然赐予我们这种好天气出航,那也必定会赐予另外一种好天气让我们返航。”他还说“你们是不可能如愿的,因为即使你们把我和我的仆人杀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但你们可以做一件事:给我三四天时间,让我沿原航向继续航行,如在期限内没有发现陆地,就照你们的意思返航。”10月11日,船队开始发现海上漂着的嫩树枝、经过加工的小木棍等来自陆地的东西。每个船员终于相信,亚洲就在前面。10月12日,他们终于看见了一片陆地。虽然那其实是美洲大陆,哥伦布毕竟完成了一个创举。重温哥伦布的探险历史,我们不得不被他的理想、他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的青年,哥伦布在而立之年因为和王室联姻原本可以轻松过起好日子,可他却酝酿实现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然后和反对者论战了8年的时间,最终用一种木制的帆船,仅仅靠着对风向和洋流的精心把握,就朝着茫茫大洋的未知前程勇敢地驶去。且不论郑和的发现比哥伦布早了87年,也不说哥伦布的私欲比不上郑和的崇高,如果仅从创业的角度讲,哥伦布的意义远胜于郑和。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则说,在每一个崭新的认识阶段,我们永远应该以哥伦布为榜样,他勇于离开他已熟悉的世界,怀着近乎狂热的希望到大洋彼岸找到了新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