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举办、由福特基金会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29-30日在北京举行。出席研讨会的8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就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影响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学者们在肯定全球化的一般性定义的基础上,又强调了全球化的一些重要特征,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埃及的Amin 教授认为,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致的。它并非只是利润推动的结果,还包括了民族利益的驱动。全球化也并非新的概念,因此围绕着全球化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百年以来一直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有了新的表现。李琮教授认为,全球化是多种因素推动的,但主要是生产力以及科教发展的结果,反之,全球化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印度的Mahanty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政治经济现象,是必然发生的,是美国霸权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全球化的意义应从军事、安全、文化、信息等多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考察,而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丹麦的Hersh教授认为,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中的进程,而且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把新自由主义强加于这些国家的发展进程。
学者们总的看法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挑战是应该正视的。Amin教授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性,全球化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们面临的是长期的问题。李琮教授认为,当代世界经济是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制约限制的机制。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并非注定是被动的。巴西的Santos教授认为,从拉美的经验来看,尽管参与了世界体系,但是是以依附的形式参与的,因此,全球化给拉美提出了更大的挑战。Mahanty教授认为,在第三世界,争取人们的基本权利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如何在全球化形势下消除贫困,提供社会保障,解决失业问题应是研究的重点。
发言者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落后、技术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要加强南南合作,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力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开放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技术,减免债务等,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今天,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信息化等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赶上发达国家,但一定要创造条件。要解决好国内国际的关系,首先应解决好国内问题,开放和自由贸易并不能代替这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