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二)



3.公有制企业改制与新私营企业主的形成

  在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中,属于通过公有制企业改制而形成的私营企业共计有837家,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5.7%(1/4强),从全国的情况看,这个比例是比较接近现实的。

  公有制企业改制形成新的私营企业主。统计结果表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方式以企业内部人购买为主。从表3-11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来看(部分业主拒绝说出其改制方式),70.4%的企业是以这种方式被改制为私营企业的,其中作为本企业负责人通过购买本企业而成为私营企业主的占了60.6个百分点,公有制企业原企业负责人在改制后的企业主中占有绝对优势。

  从图3还可以看出,公有制企业改制从1992年起逐步增加,而1997、1998、1999和2000年更是高潮。

  四、私营企业主财产的获得与分配

  私营企业主的财产获得与分配,一直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此次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收入与分配状况,进而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看法。

  (一)资本与财富的增长

  1.企业开办时实收资本与2001年底所有者权益的比较分析

  在进行实收资本与所有者权益分析时,我们尽可能使整个分析具有可比性。为此,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分别剔除了实收资本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不清楚的样本,扣除了实收资本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不清楚的样本,还扣除了实收资本构成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中包含全民法人和集体法人资本和权益的样本,分别得到有效提供的实收资本及其构成的样本2297个,有效提供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的样本2130个。表4-1分别反映了开业时实收资本和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的分组分布。比较之下可以看到,所有者权益有较大的增长:开业时的实收资本分组分布主要集中在1万—10万元与10万—50万元两个组,而所有者权益分布在相对集中于10万—50万元与100万—500万元两个组,而介于500万—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也增加显著,所有者权益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大但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合计增长了8.5倍,说明私营企业中出现了一些大企业。开业时实收资本最大的2.68亿元,而2001年年底所有者权益最大的高达12.5亿元。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使开业时的实收资本构成、实收资本总额与2001年底的所有者权益构成、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有效数据完全匹配①,并且剔除所有包含全民和集体法人资本(权益)的样本,这样,剩余有效样本1898个,其资本、权益、投资人数变动情况则如表4-2所示。可见,在不考虑物价因素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本和所有者权益的增长还是较为明显的。

  如果考察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与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发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是很大②。

  2.企业开办时实收资本构成与2001年底所有者权益构成的比较分析

  表4-3分别反映了企业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构成与所有者权益构成。在不考虑借贷的情况下,无论就开业时的实收资本而言,还是就2001年年底的所有者权益而言,公共所有的部分所占比例都不大。在实收资本中,全民法人和集体法人所拥有的比例合计仅为1.3%;在所有者权益中,这一合计比例更低,仅为1.1%。而业主个人所占有的比例分别高达19.0%和79.7%,远远高于其他个人所拥有的份额。

  更具体地说,就2792个样本的有效数据而言,业主个人占有零份额的样本只有20个,占0.67%,而业主个人拥有90%以上份额的样本有1599个,占57.27%;100%为业主个人自有资本的样本1373个,占49.2%。另据2996个样本的数据,在2001年年底的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中,业主个人权益份额为0的样本仅有5个,占0.16%;业主个人权益份额在90%及以上的样本有1500个,占50.07%;而企业所有者权益完全为业主所有的样本也有1257个,占41.96%。

  3.业主开业时自有资金的来源分析

  调查表明,自我积累仍然是大多数业主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表4-4中的资金来源分布是多重选择的结果。如果把所有的选择加总,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来源选择对私营企业主自有开业资金的总体重要性。表中各项选择在总选择结果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小生意积累占28.76%,小作坊生产积累占9.71%,亲友馈赠占8.38%,工资或农业生产积累占16.71%,民间借贷占18.75%,银行借贷占13.85%,遗产继承占0.77%,其他占2.90%。可见,总体上看来,私营企业主开业时所依靠的,主要既不是银行贷款,也不是靠继承遗产,而是主要靠各种积累以及民间借贷。

  进一步的考察表明,73.4%的私营企业主开业时从银行贷款额在100万元以下。

  除了向银行、信用社借款外,还有5.35%的业主在开业时向其他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借钱,平均借款93.85万元,中位数为20万元。

  (二)生产经营情况

  反映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指标主要是它们的销售额、纳税、交费与税后净利润。表4-6运用这些指标初步反映了最近三年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总的来看,增长是明显的,但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差别很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同样采取了完全匹配的方法,来分析私营企业生产的增长情况。

  在表4-7中,完全匹配的样本共计有1874个,而所谓“总计比例”,是指1874个企业的总纳税额、总交费额和总税后净利润与总销售额之比。如果不扣除物价因素,则在近三年中,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等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和19.50%,可见它们的增长都超过了两位数,但税后净利润的增长却很小。

  在使各项指标都完全匹配以后,我们对1874个有效样本的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8所示。可以看到,在最近三年里,纳税额与销售额的相关程度是比较高的,而且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相关性也较高,但有一种下降趋势;而交费额与销售额的相关性是最低的,且同样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总的来说,私营企业越大,其纳税交费也越多,只是从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关系看,虽然相关性显著,但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需要改善,才能避免这种相关性进一步降低。

  虽然存在上述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的纳税率、交费率和税后净利润率都很高。相反,统计分析表明,这三个比率都比较低(见表4-9,完全匹配分析,有效样本1874个)。从表中所反映的平均情况来看,纳税率在5.4%上下波动,而交费率则在1.7%上下波动,由此看来,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似乎并不像私营企业主公开宣称的那样大,两者合计仅为7%左右。当然,它们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交费的负担,一般私营企业的交费负担在6.5%上下波动,而税负的中位数则在4.5%上下变动,两者合计为11%左右。这也许可以被视为私营企业内部存在税费负担不均现象的一个证据。至于税后净利润与销售额的比率,则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但并不算太低:近三年中它们的税后净利润率一直在7%以上。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还反映出,近三年来,部分私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见表4-10),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利润。但这样的企业所占比例都很小,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状况应当被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指望所有企业都能赢利。

  (三)私营企业的财富分配状况分析

  1.私营企业的支出分析

  私营企业的各项支出包括新增投资、投资者分红、应付各种摊派、支付各种捐赠、应酬交际费用以及其他等等。表4-11反映了私营企业的这些支出的分配情况。

  从表4-11可以看出,企业新增投资是企业支出的主体部分,其次是投资者分红,但其规模从平均值看远远不能与新增投资相比。这说明中国的私营企业还处在迅速扩张的阶段,业主的扩张动机非常强烈。其他各种支出,对于大的企业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心企业来说,则可能是很大的负担,或者说是一种很大的社会成本。即使排除主要出于自愿的捐赠,一个企业用于应付各种摊派、应酬交际和其他方面的费用,平均来看已经超过20万元。不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从中位数来看,各种费用的分布就非常偏畸,而标准差也远远大于平均值。

 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二)

  如果把企业的各种支出与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相比较,可以得到表4-12的结果,再一次展示了私营企业的扩张动机:平均来看,新增投资与税后净利润之比达到了5.22∶1,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此外,应酬交际费用与税后净利润之比甚至超过了投资者分红与税后净利润之比令人惊讶。总之,这一统计结果既反映了私营企业主的发展冲动,也反映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分析私企资本构成时,我们发现,在8.1%的私企中有人拿“干股”,“干股”占资本总额的18.53%,“干股”的多少与企业大小规模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即无论企业大小,都存在拿“干股”现象,值得继续关注研究的是:什么人拿“干股”?“干股”的交换物是什么?“干股”现象的后果是什么?这种“干股”现象应该进一步研究。

  有30.3%的私企高层管理人员与主要技术人员持有企业股份,共持有企业资本总额的9.0%,这一现象与企业规模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即企业规模较大,则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持股更多一些,但比例差别不很大。

  ①完全匹配是指:部分问卷没有回答全部要比较的指标,现在只取那些回答了全部有关指标的问卷进行对比、分析。

  ②二者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4(S ig=0.000,双侧检验,N=2723)。在所有相关信息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01(S ig=0.000,双侧检验,N=1898)。

  2.私营企业员工收入、福利与持股情况分析

  表4-13反映了私营企业员工的收入、福利与持股情况。据统计,2001年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0870元,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为11178元。因此,所调查的私营企业的员工平均货币工资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94.3%、相当于国有企业的91.7%。私营企业员工收入的内部差异很大,能够获得的各种福利水平不高。

  3.企业主个人和家庭的收支情况

  与私营企业员工的收入与福利相比,私营企业主们的收入当然是很高的(见表4-13、表4-14)。相应地,他们的生活支出规模也更为可观。不同业主的情况在这里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私营企业主的家庭生活支出构成也反映出他们的富裕程度(见表4-17)。例如,根据对2158个完全匹配样本的统计分析,他们的生活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为30.43%,而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则达到19.88%。这种支出分布表明,私营企业主群体,包括他们的后代,将在占有较多经济资源的同时,占有较多的人力资本,这又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本人,普遍比较重视继续学习,其个人教育投入占家庭教育投入的比重,达到了28.66%。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看,私营企业家的这种自我教育投入是非常理性的行为,将来的竞争一定会证明他们的明智。

  五、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

  (一)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况

  私营企业主参加了哪些组织及组织状况如何?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这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社会团体中他们加入最多的是工商联,有79%的人加入;在政治机构中进入的最多的是政协,有35.1%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在政党组织中加入最多的是中共,有29.9%的人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说明,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态是纳入了现有政治体制框架之中的,他们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商联、政协以及人大是党引导他们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和场所。表5-2是他们参与各级工商联、政协和人大的情况。

  按照中共中央1991年15号文件的规定,工商联不仅是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要配合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而且还是在经济上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民间商会,要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经营中的困难。从这次抽样调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81.4%的人希望工商联增强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职能与能力。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 TO,工商联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如何体现?工商联如何按照市场的规律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会员企业的服务和帮助,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与前四次抽样调查相比,这次抽样调查中的私营企业主党员人数最多,达29.9%。前几次抽样调查中的私营企业主党员人数比例分别是,1993年的为13.1%、1995年的为17.1%、1997年的为16.6%、1999年的为19.8%。为什么这次会出现私营企业主党员人数达到29.9%的高比例?主要原因是这几年有大量的国有和集体的企业改制变成了私营企业,而转制企业的负责人多是中共党员。这次调查共有833个从国有和集体改制而来的企业,其中有422个改制后的企业主为中共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3.1%。如果减去13.1%的比例,私营企业主中的党员人数基本与前几次抽样调查的人数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有192人是在创办企业后入党的,占到党员总数的5.9%。这表明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前就有一些地方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了。另外,有16人是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后入党的,占党员总数的0.5%。

  这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884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7.5%。值得注意的是,在972名党员企业主中,只有483名党员业主的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企业总数的15%,占党员企业主总数的49.7%。另有489名党员业主和50.3%的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显然,在这些党员企业主的企业中尽快建立起党组织,是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

  (二)私营企业主目前思想动态

  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回报社会、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的热情。问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您看来,为了成为合格的建设者,私营企业主最主要应该做好哪些事?”前6位的回答依次是(见表5-3):

  这表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已经认识到了,讲究诚信、积极纳税、努力发展生产、善待员工、帮助政府解决就业、多做公益事业,是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最基本的要素,也说明在党的教育、引导和我国市场规则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他们的思想觉悟在不断提高,经营行为在不断规范,回馈社会的意愿不断增强。

  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阶层,平时主要考虑什么问题和忙于什么事情呢?前几次抽样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思虑的中心与活动的重点。私营企业主人生舞台的基础就在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他们把企业的发展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企业的经营方面,包括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经营管理、投资方向等等。与此相应,他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要求尽快形成更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求在贷款、征地、经营范围、产品进出口权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各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国民待遇,以减轻竞争中的压力。当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也产生了较强的参政要求。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仍处在积极增强经济实力、努力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阶段,虽然有些已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但并未出现强烈的政治欲望;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更愿意成为社会贤达,“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次调查,在提问“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后,您有什么具体打算?”时,回答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达80.6%;另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达”,为68.3%。其余的回答均未超过30%(见表5-4)。

  在回答“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后,您还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回答最集中的是“尽快落实讲话精神,营造更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占74.8%。其次是“在法律上明确保护私有生产资料”,占45.6%。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相同。党的“十五大”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后,党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了私营企业主心中的多种顾虑,激发了他们继续创业的热情。目前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继续创业”,从小规模、低层次、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向大规模、高层次、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希望有更宽松的环境和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要求“社会舆论对私企更为理解”的选择只有21.2%,明显比前几次调查要低。这种情况说明,由于私营经济在解决就业、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能正确对待私营经济的发展。关于以上问题的具体回答见表5-5。

  (三)私营企业主对自身地位的评价

  从1993年的第一次抽样调查到2002年的第五次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论私营企业发展程度和外在环境如何,多数私营企业主都认为自己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参与方面处于中间位置。这次调研与以往一样,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设置了从高至低的1-10个台阶,让私营企业主确认自己的地位。有64.1%、48.9%和50.6%的人分别认为自己在收入、社会名声和政治参与程度上处于4-7的中间位置,中位数分别是4.7、4.1和5.0。历年抽样调查中位数的对比见表5-6:

  尽管有半数的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地位处于中间状态,但是通过对统计资料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对自身地位的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别。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与资产50万-100万元的相比,认为自己地位处于前两位的,在收入方面,前者比后者要分别高出42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在社会声望方面,前者比后者要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在政治参与方面,前者比后者也要分别高出14.3个百分点和近10个百分点。

  另外,党员企业主与非党员企业主在对自身地位评价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党员企业主中认为自己社会地位处于前两位的分别为其总数的11.3%和16.1%,而非党员企业主只有6.7%和12.8%;在政治参与方面,前者认为自己处于前两位的分别为其总数的6.7%和12.3%,而非党员企业主只有4.2%和9.2%。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趋同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致富后,多数人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前几次的问卷调查均表明,有85%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捐助过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1994年,10位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起光彩事业,在统战部和工商联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倡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成了吸引广大私营企业主共同参与的事业。这次问卷调查表明,有近80%的人参加了光彩事业,其中有57.7%的人“为光彩事业捐过款”,有39.3%的人做过“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有16.5%的人“投资兴办过光彩小学”,10.6%的人参与“国土绿化”,8.6%的人参与“市场建设”,有7.3%的人到“老少边穷地区办企业”,还有5.8%的人“利用农产品开发新项目”。

  从上述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建设力量。

  六、私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私营企业主的要求与希望

  (一)私营企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治安问题。对于如何加强和维护社会治安,有8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2.6%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这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还主要要靠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在调查中还有不少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有些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非常突出,被调查人对此深感忧虑。

  行业准入,行业竞争不规范问题。对于打破行业垄断的问题,有26.1%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4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28.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有近半数的人认为应该靠转变政府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转变政府职能是打破垄断、规范行业竞争的关键。

  政府对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乱”的问题上。对于如何解决“三乱”问题,有35.4%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59.8%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4.8%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三乱”问题集中反映在政府执法方面,因此,大部分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加强立法、规范收费。

  对于如何打击假冒伪劣的问题,有67.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9.0%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13.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对于合法的生产经营者保护得不够,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生产者的打击力度不够,说明我们的法律还不很完善,给生产假冒伪劣者留下空子。立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私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的发展(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中位数是100万元。最小资金需求量是0万元,最大资金需求量是100000万元。私营企业对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对企业发展资金的需求量还很不平衡。

  在调查中私营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这是一个老问题。政府、银行、企业、工商联以及其他中介组织都做过很多努力,但成效还不很明显。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私营企业贷款还存在一定难度,私人借贷还占相当比例。

  (三)缺乏诚信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调查中,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情况十分普遍(见表6-1)。

  从这个表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其他企业拖欠被调查企业的现象相对严重,而被调查企业对外拖欠则相对较少。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被调查企业被拖欠的最大值是19000万元。而被调查企业对外拖欠的最大值是5000万元。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企业间的拖欠现象已经需要引起重视了。

  对于如何提高信用、诚实经营的问题,有26.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12.2%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61.1%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行业组织作为规范行业行为和协调业界关系的重要组织越来越被企业家所认同,他们对于行业组织在宣传、引导方面发挥的作用寄予很大期望。

  (四)应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拓展国际市场和对外资易中的作用

  对于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有5.7%的被调查人认为应加强立法工作,有39%的被调查人认为应转变政府职能,有55.3%的被调查人认为应依靠行业组织。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行业组织和政府都被认为可以发挥大作用。政府作为国际间交往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地位不可替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大,其所属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机会相对就越大。这从我们几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广大私营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增多。行业组织在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的作用开始逐渐凸现。

  (五)私营企业主的希望

  目前私营企业主希望在以下方面得到帮助和服务:(1)市场调研(比例为46.0%);(2)市场营销、信息中介工作(39.4%);(3)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占39.0%);(4)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38.5%);(5)制定行业规范(38.1%);(6)扩大宣传企业和企业家的知名度(38.0%);(7)法律咨询(27.8%);(8)组织企业家联谊、交流(18.5%);(9)组织考察或专项研讨会(15.9%)。市场调查研究和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位居前列,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私营企业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私营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是:市场调查研究、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和市场营销、信息的中介工作;中部地区最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是:市场调查研究、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和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西部地区最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是: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市场调查研究和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已经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意识,而中西部地区的私营企业还有依赖政府的倾向,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普遍都希望工商联组织为企业做咨询服务工作。

课题负责人:

  保育钧 曹虹冰 程路

课题组主要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力杰 于丁柱 于明晟 白素明 朱笠文 邵纬生 陈小平 陈光金 张金喜 张厚义 罗力 苗土浇 林蔚然 尚小琴 姜南扬 唐海滨 梁传运 袁建新 鲁咪咪 戴建中

课题组各地实施调研负责人:

  北京:江述高

  天津:王耕深

  河北:王鸿志

  山西:张慎德

  内蒙古:赵集

  辽宁:彭士熙

  吉林:王贵祥

  黑龙江:杜国政 刘志文

  上海:喻德辉 陈琦

  江苏:曹明祥

  浙江:马兆成

  安徽:施广勇 李俊波

  福建:陈亨良 李金福

  江西:沈慧德 王迪洪

  山东:刘廷尚 张济民

  河南:陈立群 郑振东

  湖北:王廷良 王卫东

  湖南:肖翔

  广东:许建新

  海南:张永明 谭辉

  广西:潘国轩

  四川:陈建 刘一

  重庆:吴小渝 王欣

  贵州:刘永德

  云南:马文章 杨锦才

  陕西:蒋土山

  甘肃:路延祖 张小燕

  青海:薛燕 于兴国

  宁夏:常崇贵 刘博承

  新疆:陈新生

  西藏:汪曲朗杰 严文斌

  新疆兵团:王强朱保

课题方案和问卷设计:

  戴建中 张厚义 邵纬生 于力杰 于丁柱 陈光金 林蔚然 于明晟

数据处理:

  戴建中 林蔚然 于明晟

报告执笔:

  戴建中 陈光金 姜南扬 林蔚然 于明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0610.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蓝皮书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导读:10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商业行业仍是最不受信任的社会机构。本次调查显示,商业行业的社会信任加权平均分为56.2

中国生活用纸网 生活用纸企业如何突围(二)

我上网查了一些数据,从2008年开始,方便面行业开始全线下滑,年平均下滑2%-8%,但方便面行业里有一家企业却逆风飞扬,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比上一年度同比增长分别为22.6%、67.4%、

中国营销变革:不可复制性--中国营销变化研究系列(二)

中国营销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用二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半个世纪的历程,说是透支也好,混乱也好,畸形也好,但她就是实实在在成就了许多的国内、国际名牌。海尔、联想、格力、美的、腾讯、百度、360、国美、苏宁、淘宝、阿里、京东等

红豆男装 什么档次 中国男装札记之红豆(六)

系列专题:中国男装品牌多产业笔者在《中国男装札记之红豆(二)》中曾经提到,“显然,如果依靠单一品牌,红豆无法拥有今天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地位,同时如果依靠单一产业,它亦无法屹立于中国民企500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雅戈尔、杉杉等以服装

声明:《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二)》为网友白满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