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已经渐渐远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一如既地高速发展。而入世之后,快速而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也使得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仿佛置身于一趟高速列车上,成就、恐慌、彷徨、失落等感觉,开始潮水般弥漫于周围的空气之中。转型期“生存恐慌症”扫描
据了解,2002届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23万,其后每年全国毕业生都在200万人以上。与往年相比,2003年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在一些大城市中,一些职位的供需比已上升到了20:1,甚至更高。当一个社会的职位供需发生了无限度扭曲之时,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没有理由不感到担忧。
当这种担忧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全社会的生存恐慌之时,为了能更加美好地生活和自身价值能得到充分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寻求再教育之路。在这种背景之下,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也开始如洪水猛兽一般席卷大江南北,培训产业更是方兴未艾。培训方式也从单纯的资格、文凭、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转变。 怀着极大的兴趣,记者对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层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调查,以期能观察、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的所经过的历史留下一片烙印。与企业教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群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像孩子一样抢着话筒争着发言。 一对陷入信任危机的夫妻,当着100多人的面热情拥抱,和好如初。 一个自认为不会轻易动感情的人,泪流满面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一个从不轻易相信他人的女孩,为自己亲身经历的爱心故事而热泪盈眶。 一个徒步走过丝绸之路、从不会笑的艺术家,在众人面前敞开心扉、自由欢笑。这一幕幕,如果不是发生在记者面前,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2002年12月6日到9日,在山东新闻大厦5楼一间大会议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62名在各自领域各有成就的男人女人,临时组成一个团队,就像中国足球队的封闭训练一样,接受了一个名为“博安企业教练——突破性领导力”的研讨会。 这一幕幕尽管已经过去多天,但还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我的手机上,不断地接到培训班“同学”的短信,尽是鼓励和自省的话。回眸企业教练 培训会第一课,来自深圳的教练郑珂首先解释了企业教练的由来。记者这才知道,身边的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同样不知道“企业教练”为何物,他们也不知道以后的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后来记者上网搜索,才发现企业教练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它将运动场上最精彩的部分移植到企业管理上,通过让企业中的员工建立正面的态度去提升企业生产力,经过十年的发展演变,企业教练现在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和专业。 教练技术的诞生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美国一位网球教练在短短二十分钟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打网球的妇女打网球,由于电视台的现场报道启发了企业管理者而将教练技术植入企业界。 虽然教练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它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管理技术,已在欧美企业界广泛运用。如美孚石油公司、IBM公司、宝洁公司、国泰航空、爱立信、BP AMOCO石油公司、英国航空公司、柯达公司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都在内部推行教练文化。 教练技术在中国的第一步落脚在深圳。广东一家媒体的同行告诉记者,目前在深圳、广州、上海,教练技术风靡一时。 培训班上的故事 培训会开始就像一个个情商体验游戏,教练设计了很多游戏,在游戏中接受培训的学员通过身边一个个“镜子”,看到了自己性格、心理上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教练“诱导”下,大部分人意识到,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日常道理,在阻碍着每个人事业的发展。 随着培训会的延伸,记者逐渐明白了教练的授课方式: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情商、性格上的缺陷或者说盲点,然后以体验和交流方式引导学员自己明白该怎么去做才能对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有好处。 比如生活中常遇到被伤害的问题,不少学员讲述了自己被被伤害的经历。教练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对方听,然后讨论。与记者配对的一个厂长,讲述了自己上初中时,多次被英语老师罚站,而且是在教室外面罚站。因为恨这个老师,后来,他对英语彻底失去兴趣,尽管其他学科成绩非常好,但大学还是没有考取,这件事不但改变了他的人生,而且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他。 讨论的结果是达成共识:与其耿耿于怀被伤害的经历,不如忘掉过去,吸取教训,做一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比如诚信与双赢的话题,教练设计了一个游戏,让所有学员分成两队进行比赛,结果是两队都输了。在总结比赛过程时,学员们才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是抱着打败对方、让对方输得很惨的心态去比赛的,这在生意场上本来是很常见的事,但大家越讨论越明白: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双赢才是最好的。一家企业的经理讲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他的企业是生产月饼的,上海“冠生园”事件发生后,他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增加产量追加订单,但意想不到的是,当年全国月饼市场全线下滑。这位企业家说,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只有双赢才是真理。 就在培训会的最后一天,这家企业的一个业务员带着几万元货款跑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这位企业家还是坚持上完了课,并参加了最后的毕业典礼。在典礼上,他向大家公布了这个消息。他说:损失是暂时的,钱可以再赚回来,但这两天学的东西让我终生受益。 潍坊市一家企业的董事长,领着15个分公司的经理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参加了这个培训会。这位年龄比教练大不少的董事长一开始并不完全相信培训会的效果,结果到最后一堂课,他非要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家这才知道,这位功成名就的企业老板,是在被歧视、被打击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些经历一直深埋在他心底,并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性格。当他把这些经历吐出来以后,他说:我觉得自己年轻了10岁。 到最后,培训会几乎成了倾诉的课堂,每个人都流着泪敞开心扉讲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每个人之间都像久别重逢的老同学,眼含泪水,互相鼓励。记者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仿佛卸掉了心理上的沉重的盔甲,身心轻松。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亲切。所以在邀请家人参加的毕业典礼上,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流着泪告诉所有人:就在两天前,他的妻子对他已经绝望了,但培训会没结束,他们已经和好如初,他当场拥抱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眨眼之间他变成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让人真是不可思议。 眼下,各种各样的培训会在各地粉墨登场,其中大部分培训的是技术、技能或者各种文凭的再教育。而像这种针对人的性格和情商的培训,令人耳目一新。 参加完培训会后,记者与每个能联系上的学员交流,每个人的感受差不多是一样的,好像心灵上的觉醒或者修补一样,我知道该怎么对待我的家人、同事、领导以及部下。 与这些侧重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同的是,很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另一种欲罢不能的进修方式,踏上了一条荆棘和鲜花并寸的考研之路。 走上考研不归路
一个“考研漂族”的故事
“人说考研是一条不归路,选择它便选择了孤独,匆匆追寻梦的脚步,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为了前程我们将青春荒芜,为了理想,我们把爱情放逐;有没有一盏灯,为我在暗夜里照亮征途?有没有一颗心,听我在郁闷时将烦恼倾诉;一次次眺望远方,成功的彼岸却总也看不清楚, 一回回跌倒爬起,咬咬牙告诉自己坚强不要哭;没有收获不需要付出,没有成功不经历甘苦, 听吧,是谁正将我们的心声唱出——不到最后,我决不认输。” 在这个入冬以来济南最为寒冷的夜里,记者走进了王林(化名)的房间,飘扬的大雪被抛在了无边的黑夜之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贴在墙上的白纸,以及这些用正楷写就的诗句。这位两年前毕业于省城某高校,且曾经拥有一份理想工作的“漂一族”,似乎想用此来证明自己对于考研的决绝。 2000年7月份,王林在这个流火的季节开始感到为难,那时,他手中握着两份就业协议书,一份来自海尔集团,另一份则来自省内一家著名的媒体。在两个同样美好的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显然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再三权衡之后,王林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绣球”抛给了媒体。“当时干得真是有激情,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市区找新闻,从来没觉过累”,回想起那些曾经的旧时光,王林不由露出一丝得意,脸上竟也露出了笑容。 但过度的激情,有时也会让人失去应有的理智。在自己的一些请求被单位拒绝之后,2001年,“感性多于理性”的王林递交了辞职报告,决定考研。 当王林在饭桌上将自己的决定和盘托出之时,“家里差点闹翻了天”。一向对他疼爱有加的父亲,当场给他拍了桌子,要他“回去老老实实工作”。王林回到了济南,但目的地却是他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王林“背叛了自己的过去”,与别人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艰辛的考研生涯。此时已是2001年的8月份,距明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只有短短的5个月了。事情开始变得简单起来,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赶到学校,生活的主题也只剩下了两个字——“学习”。但是,那一年的结果却很让人失望,王林的成绩和他报考的复旦大学竟有三十多分的差距。 2002年春节刚过,心有不甘的王林决心“破釜沉舟”,再拿出一年的时间准备考研。“从家里来济南时,”王林对记者说,“路过东平湖时,看到冬天里湖水那种特有的萧瑟,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 由于以前的积蓄早就用完,现在的王林只能靠姐姐的接济和一份兼职收入维持平时的开销。为了节省开支,他早在4月份就从学校附近的房子里搬了出去,并通过朋友的关系,住进五里牌坊附近的一间住有6个人的公寓,每天都要挤公交车到学校学习。“毕业两年了还向家里要钱的感觉,别人是想象不到的”,王林眼神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 今年他报考的是清华大学的法硕,200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为期不远。告别王林,记者走进在漫无边际的的风雪之中,不由真诚地为王林祈祷,愿王林好梦成真。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晓晓是容不得别人提起“9903;11”的,在她看来,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自己前往美国的签证或许早就办下来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舅舅,现在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已经为她移民美国做了大量的准备。但“9903;11”事件之后,美国对移民事宜谨慎了许多,晓晓的“美国梦”只得暂时搁浅。 晓晓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父亲在某市市委工作,母亲是该市滨城区环保局副局长,找工作对她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而或许正是因为没有生存上的压力,晓晓不想就此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社会太复杂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还是校园里纯净一些,再说多读一点书终究是很有用的”,说到自己的打算,晓晓兴致高了起来。 她报考的是兰州大学新闻系,而按照母亲的意思,山东大学才应该是最佳选择。晓晓的母亲是该校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她的同学之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山大“实权派”人物。谁都会明白,在这个时候选择山大,对晓晓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晓晓一开始也的确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山大新闻系。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很多同学开始跟她玩笑,“晓晓,你随便考考可能就成了研究生了,哪像我们,拼死拼活还不一定怎么样”。 虽然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晓晓是个很敏感的女孩子,同学们的玩笑还是让她感到了压力。“我其实是很自卑的,我并不想动用什么关系,勉强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更不想因此而让别人说三道四”,说起这些事情,晓晓眼里闪着泪花,显而易见,同学们的“误解”触痛了她的心。 而由此蔓延开来的种种猜测,也逐渐成为晓晓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在考研报名表上,她郑重地写下了“兰州大学新闻系”,而不是把握更大的山大。在那一刻,看到周围同学异样的目光,晓晓说自己“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面对很多人的疑问,她也开始爽快地回答:“我考兰大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喜欢他们指定的参考书目而已”。 现在的日子虽然有些枯燥,但晓晓还是认为自己“很快乐,很充实,而且很有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她觉得,现在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证明自己”。 职场充电在路上明天比今天优秀“我相信我今天比昨天优秀,明天则比今天更优秀。”正在攻读博士的刘百芳教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已经是一个九岁女孩妈妈的刘教授,现在在山东财政学院会计系任教,正在攻读天津财经学院的博士研究生。1988年刘教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后来分配到山东财政学院会计系工作,是一位对生活、对自己都充满信心的人。 大学快毕业时,刘教授本打算继续考研究生。因为是学校学习最好的学生,校方已经给她分配好工作,“那时侯是要听从学校安排的,学校告诉我要么接受分配,要么回家种地!” 刘教授参加工作后总是不甘心,1996年9月开始在东北财经大学读在职硕士,为了学习经常要到大连去,一去就是几个星期,只好把两岁多的女儿交给父母带。“我不是一个为了事业不要家的人,但我确实需要要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充电,因为大学老师要有足够多的知识,才能教好书。人随时都能感受到压力,我也一样。在外边的时候特别想女儿,想家。现在女儿都上四年级了,有时我有空就去送她上学或接她放学,别人以为我宠她,其实我是在弥补。” 那年一块读在职硕士的同学能拿到学位的不多,刘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自豪地说,“不是我幸运,是我真得付出了许多。” 拿到硕士学位后,刘教授又开始了读博士的历程。2000年9月考入了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开始脱产读博。说到读博,刘教授颇有感受:“为了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我不停地查资料,做研究,寒暑假都没回家。”现在,在剩下的一年里,刘教授边工作边写博士论文。“每天都要备课,家里也有很多事情,我只有挤出时间写论文。有时天津学校那边有事,为了节省时间,一般我坐夜里的火车,在火车上睡一觉,一觉醒来到天津正好早上七八点钟,接着去办事,下午返回济南 。”在采访过程中,刘教授始终很乐观。 刘教授认为,人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自己虽然已经在读博士了,但还是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下一步可能继续读博士后。因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她感觉到自己今天比昨天优秀,明天会比今天更优秀。” 不学习就会落后 在贵和购物中心地下超市,每天员工都会在办公室看到经理,即便是周末。这位敬业的经理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人——宋泽涛。 12月7日,星期六,我们来到贵和购物中心的地下超市宋泽涛的办公室,这时他正在看一本《啤酒鉴赏手册》,“这本书是我在上海一位客户那里发现的,觉得很适合我,就买了一套回来。”他解释道,“做超市需要了解各种商品的一切情况,如一种商品有哪些品牌,各种品牌的市场情况等,因此我必须要掌握足够的商业知识。” 1991年大学毕业的宋泽涛在社会上工作10多年了,感觉大学里学的那点东西已经用光,所以工作之余经常拿起书,增加些知识。“像我这样再进大学系统学习很难,只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市场发展这么快,不学不行啊!”宋经理感慨地说。 2000年宋泽涛参加了山大MBA课程培训。他觉得这是一次绝好的充电机会,因此非常珍惜,尽管工作很忙,但每次上课他都坚持准时到。宋经理说,“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也许,走出校门之后的充电学习是一个永远的进行式,职场充电永远在路上。转型期"生存恐慌症"扫描[/b][b]转型期"生存恐慌症"扫描 文字2002年已经渐渐远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一如既地高速发展。而入世之后,快速而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也使得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仿佛置身于一趟高速列车上,成就、恐慌、彷徨、失落等感觉,开始潮水般弥漫于周围的空气之中。[glow=转型期“生存恐慌症”扫描[/glow]转型期“生存恐慌症”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