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中小企业集群分为两种结构类型,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提升与结构调整。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战略
企业的集群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关于企业集群的理论众多,这里特别要提及熊彼特与波特的企业集群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就发现了企业发展的集群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的集群理论,集群现象有多种表现,它有时表现为非相关产品的集群,有时又表现为相关产品的集群。譬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芬兰的环保加工企业集群等。经济的集群发展,更容易使企业形成全球竞争力。1990年,波特在其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中,也提出了企业集群的思想。他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家,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而非孤立的个体组成。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一、当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把社会分工、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组织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过去的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长达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凭借同一产品的大量生产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就可获得稳定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产品生命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些高科技产品更新的速度之快,甚至连准备大规模生产的时间都没有。“灵活性”取代“稳定性”、以“快”制“大”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速度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钱伯斯(CISCO的首席执行官)曾说:“现在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拥有了速度优势,谁就容易抢占市场先机。美国学者戴唯斯曾就不同时代,技术、优势的保持时间与速度作过比较。如下图所示:
经济发展悖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本应使区位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事实恰恰相反,全球经济持久竞争力的获得通常依赖于高技能知识、竞争对手、老练客户、相关业务及机构的集群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形成了世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热。%20%20%20%20%20譬如美国,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0年美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98.5%以上,吸收了2/3的就业人员。美国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小企业是促进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在被统计的1800万家欧盟企业中,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1792.4万家。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占欧盟总产值的55%,吸收就业人数占到欧盟就业总人数的70%。中小企业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仍然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柱石。日本拥有近650万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国职工人数的78%。甚至连一向不太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的英国,也改变了过去的看法。在1998年,英国中小企业几乎涉足所有行业,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产值占到除金融业以外英国CDP的42%。台湾,由于以灵活、机动的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成为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冲击最小的地区之一。%20
%20%20%20%20在世界中小企业发展热的影响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2000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而广东的县(市)、镇经济又占全省的一半。广东乡镇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实现产值8700亿元,出口额达到2300亿元。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广东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
%20%20%20%20总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关注中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20
%20%20%20%20二、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20
%20%20%20%20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明显呈现出集群趋势。这种集群趋势主要不是外生性的,而是内生性的。即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自然形成的。%20
%20%20%20%20日本在其产业革命的发展初期,就明确提出中小企业与大工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口号。其中小企业明显表现出集群发展的特征。盖弟和杨(1982)在研究日本中小跨国公司时曾指出,日本中小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时,明显呈现出“一窝蜂”的特征,这种“一窝蜂”的特征,实质上就是中小企业的集群特征。投资企业可以共同承担海外经营的附加成本,共享贸易公司、银行及政府所提供的便利,从而形成集群“内部化”优势。以日本的丰田公司为例,丰田公司总部仅仅控制企业的一些核心业务,其他非核心业务都发外承包。因而在其总部周围集聚了近3万个中小企业与之配套。%20
%20%20%20%20同样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明显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趋势,在萨洛地区主要集中的是陶瓷行业的中小企业;而在普拉托地区主要集中的是毛纺行业的中小企业,在该地区(总人口仅15万、面积为97.59平方公里)集聚了近14000家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为毛纺或与毛纺有关的企业。%20
%20%20%20%20三、集群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20
%20%20%20%20以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自然形成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群,尤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中小企业集群特征更为明显。每个集群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以2000年广东的10个技术创新试点镇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企业集群的主要产业各具特色。如下表所示:%20
[img]http://www.chinasmb.gov.cn/media/200212/19/NewsMedia_212.bmp" border=0>资料来源:据广东省专业镇建设有关资料整理当然这里一定要避免一个认识误区:一个企业集群内的主要特色产业的存在并不排斥该集群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南海西樵中小企业集群为例:
西樵山旅游度假区位于南海市西南部面积约151.83平方公里,辖4个城区和26个村委会,常住人口约13万,外来人口约7万人,全区中小企业2017家。全区形成了以纺织业为支柱产业(即主要特色产业),三高农业、建陶、五金、化工、夹板、印刷、服装等多样化发展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全区纺织企业总数为1670家,占该集群企业总数的82.8%其中织造厂1636家,染整厂10家、印花厂14家、服装厂25家、化纤厂2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但该中小企业集群内支柱产业的发展,并未排斥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反在该中小企业集群内,三高农业、建陶、五金、化工、夹板、印刷、服装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中小企业为何要选择集群发展的路径呢?
(一)从理论上看,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为广东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强力支持
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认为:在纯市场与纯层级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中间组织模式。它是由组织本身从效益的角度内生性决定的。因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分析,组织明显具备下面两个特点:第一,层级组织内有可能因管理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第二,因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企业集群就是克服企业内部组织低效与组织外部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性的办法。集群内企业一般来说享有比企业集群之外的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通过对中小企业集群的考察,我们发现它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依托式集群(1)分拆依托式集群:由特大型企业分拆而成,即将一个特大型企业分拆成若干个中小型企业,譬如,克罗地亚的造船行业中小企业集群就是由当地政府对造船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造与资产重组的结果。通过分拆,鼓励员工创办中小型私人企业,从事船舶的维修与辅助性零件的生产,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克服企业过去的那种机构臃肿,效益低下的毛病,使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自然依托式集群:是指众多中小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在其周围集聚,并与之配套或关联,从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上面提到的,在日本丰田集团周围集聚并与之配套关联的中小企业集群,就是典型的自然依托式中小企业集群。
2.阿米巴式集群是指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特定的地理、资源与文化历史条件在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自然集群。这种中小企业的自然集群现象在珠三角洲一带十分普遍。譬如在佛山下面的张槎镇就集聚了中小企业3000多家;中山小榄镇更是集聚了中小企业近4000家。这些中小企业集群明显体现了阿米巴结构的特点。在国外像意大利,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也都体现了阿米巴式结构的特点。这是由意大利特定的地理、资源与文化历史条件而决定的。如果细分这种阿米巴式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同类中小企业的集群(指相同产品或行业的集群,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体现较为明显);关联集群(指不同产品或行业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集群);混合集群(指集群中即有同类集群又有关联集群,甚至还包括非关联集群)。关联集群与混合集群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形态。广东中小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阿米巴集群形式。
(二)企业集群效应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现实根据
1.关联效应有形与无形关联效应波特曾指出,企业可以将潜在的关联转化为竞争的优势,企业战略管理者应该学会管理关联。他将关联分为三大类:即有形关联、无形关联与竞争对手关联。有形关联是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而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而产生共享,有形关联即由此产生;无形关联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通过从一个业务单元向另一个业务单元转让基本技能或专有技术,无形关联可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竞争对手关联源于竞争对手的存在,竞争对手实际或潜在的与企业在多个产业内展开竞争。不过,波特所说的关联是指企业组织内的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它所产生的优势是企业的“内部化”优势。企业集群的关联,可以借鉴波特所说的关联,但他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相对企业而言,它毕竟是一种外部关联,它所产生的集群内部化优势本质上还是一种企业“外部化”优势。
无形关联:与波特所说的无形关联仅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即通过从一个业务单元向另一个业务单元转让基本技能或专有技术,从而导致竞争优势不同,中小企业集群的关联是一种更加广泛意义的关联,它涉及信息关联、技术关联、资金关联、人才关联、政策关联等。由这种关联所产生的是典型的“集群效应”。即中小企业集群内形成大量的信息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权力集聚(代言人)等。
以小榄镇中小企业集群为例:小榄镇位于中山市的北部,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9.3平方公里,常住人门15万人,流动人口10多万人,下辖4个城区居委会,17个村委会。全镇共有中小企业3800多家。2000年全镇经济总收人为125亿元,GDP为42亿元,银行存款77亿元。全镇产业分为下面几大类型:食品饮料(25%)、五金塑料(32%)、化工胶(11%)、、服装(10%)、电子电器(12%)、印刷包装(5%)及其他行业(5%)。
从该工业区结构类型上看,它属于阿米巴结构中的混合集群。显然在该集群中既有关联式结构的存在,譬如,几大不同的产业部门通过共享产生直接的关联,像食品饮料、五金、化工、服装、电子电器等都与印刷包装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另外食品饮料、五金、化工、服装、电子电器等行业通过共享金融、餐饮服务、信息、政策等又可产生间接关联;该集群中也有同类集群的存在:一是同类企业之间,譬如固力、华峰等几家制锁企业的直接竞争,二是相同行业的上下游产品的直接关联,仍以制锁业为例,一把小小的锁,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它却要70多种小五金与之配套,因而在该集群中制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小五金的蓬勃发展。该企业集群内,通过企业之间的有形与无形关联,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配套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等。
2.企业集群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它是克服大企业低效与中小企业规模与范围经济劣势的有效手段规模不经济限制了企业边界的无限膨胀。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企业最合理的规模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最佳使用法则的企业规模。科斯认为企业是具有一定的边界的,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因而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它的最佳边界就在企业内部交易与纯粹市场交易成本相等的地方。当企业规模扩张越过最佳边界时,企业就很有可能患上组织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决策过程繁琐、管理成本过高与市场反应迟钝的“大企业病”。如果企业不幸患上了“大企业病”,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压缩企业规模。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分拆企业压缩企业规模;二是出售部分非核心业务,压缩企业规模。分拆企业,压缩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从而使企业在“中间组织”——中小企业集群中克服大企业的低效,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譬如,克罗地亚的造船行业中小企业集群就是由当地政府对造船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造与资产重组的结果。通过分拆,鼓励员工创办中小型私人企业,从事船舶的维修与辅助性零件的生产,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克服了企业过去的机构臃肿,效益低下的毛病,使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出售部分非核心业务,压缩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将部分或者全部非核心业务发外承包,企业自己只需控制与管理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在企业周围可以形成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中小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是克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劣势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虽然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劣势,但它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
第一,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运用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譬如市场信息、资金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等减少集群内企业的搜寻成本。
第二,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稳定与熟悉的关系所形成的隐形契约关系,企业的每个定单都能很方便地在企业集群内找到合适的委托生产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契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同时,由于集群内完整的产销链与隐形契约关系的存在,将大大提高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率。譬如,有些企业不需拿出任何周转资金,而是利用上下游企业的赊帐来计付加工费,最终大大提高资金的周转率。
第三,分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将大大弥补中小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劣势。分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命题,报酬递增取决于分工的进化。在中小企业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专业化分工,这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企业集群内的共享将使集群内的企业享受集群外的企业享受不到的范围经济的优势。譬如集群内企业共享品牌、管理知识与技术技能等。
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例,广东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而广东的县(市)、镇经济(主要是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又占全省的一半。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从广东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企业之间逐步形成了纵向专业化市场分工,产生了内部专业市场和各种专业村、专业镇,集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企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其发展初期,也很难避免一些不足与弊端:如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追求短期利润、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等等。广东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同时也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技术提升与结构调整
1.中小企业集群内技术与结构问题技术与企业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低下。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打工者,绝大多数都是放下“锄头”上“机头”的农民;实现的是一种家族式甚至是一种家庭作坊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第二,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很少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
第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所谓营销理念,许多企业很少主动走出去寻找市场,而是在家坐等定单。
资本结构单一。集群内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式的发展道路,企业很少负债经营,基本上是利用企业自身利润实现滚动发展。从这一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其资本结构单一,仅靠自我积累式的发展很难使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集群内企业发展不平衡。譬如在张槎镇中小企业集群里,既存在一些技术含量非常低的企业,也存在一些发展起点较高的企业。如佛山市锦圣电器有限公司,其发展初期就瞄准国际市场,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生产,由于该公司找准了市场,把握了国际标准,因而很快在欧洲市场打开了销路,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该公司还设有专门的产品研究开发中心,申请国家技术专利。再如,富威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其发展的初期,就制定了符合国际潮流的环保产品的战略定位。
在中小企业集群中,低水平的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的竞争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竞争,其程度已达白热化。譬如在张槎镇,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规模相对较大的制陶企业就有上十家;针织企业1600多家,其中5台机以下的企业就占了74%。许多企业开工不足,有的甚至处于一种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全年平均开工不足40%。
2.技术提升与结构调整由于集群内企业素质的普遍低下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而集群内企业面临技术提升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这种提升与调整主要是靠企业主动地、大力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而不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政府可以通过正面的鼓励与引导,譬如,鼓励企业建立与发展创新发展与风险投资中心,政府在这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与政策支持;通过工商部门来有效控制(譬如,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不发牌照的举措限制其发展)等。
(二)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
波特在1999年曾说,政府在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时,“不要去干扰市场,扭曲竞争,而应去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着手加以改进。如果集群发展受到技能短缺的限制,你应该设法解决教育培训的问题;如果受到低效的后勤设施的限制,你就应该去建设基础设施。”“集群的兴起需要一定的市场基础:首先需要一定的市场需求刺激一些公司的产生,这就保证了该产业的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政府要做的不是削弱市场的力量,而是加强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周到的服务,谨防角色错位。广东中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的市场意识与市场经验大大增加,市场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企业逐步建立了一些良好的营销网络。
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市场的能力与经验也大大增加。由于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政府从市场中逐渐退出,这为企业的下一步的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政府不干预符合市场规范的企业行为,譬如,企业间的兼并,政府不搞过去的那种拉郎配,人为的修造所谓的企业航空母舰,政府只是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具体情况由企业决定,由市场决定。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提升与结构调整,应该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规模膨胀,而是要在质的基础上追求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