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信息化,总会有人把它与“大企业”、“大投入”联系在一起。而没有资金和人才,是中小企业的共有难题,面对信息化投入,很多中小企业都有畏难情绪。那么,亏损企业就搞不了信息化了吗?没钱和搞信息化是不是一个矛盾的对立双方?中小企业没有资金能不能介入和启动信息化?在很多专家和媒体都在关注大企业信息化的时候,思索这个问题似乎更能贴近广大中小企业。
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是一个多年亏损的老国有中型企业,他们以少量投入实现局部环节的信息化,取得显著效益,使企业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实现了“复活”。
案例
小投入解开难心结
——信息化助“双驼”扭亏纪实
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到今天,没人会怀疑其重要作用与效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但仍有一些老、小企业还没有利用这一技术,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钱紧。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这一突出问题,要想干些事情,一动钱就感到捉襟见肘,因而没有钱或舍不得花钱搞信息化。二是不懂。企业没有搞微机、编软件的专业人才,全面利用信息技术不知从哪儿下手。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就曾面对过这样的困难。
曾是非常困难的企业
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前身是地方国营哈尔滨钢板弹簧厂,始建于1958年,原隶属于市农机局,是生产汽车钢板弹簧的专业厂,是黑龙江省生产此产品的惟一一家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厂曾是国家重点生产厂,给国家做出过贡献,企业也曾辉煌过。1978年以后,工厂由于管理涣散、装备落后、机制不灵活等多种原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开始走入低迷,并出现亏损,这一亏就连续亏了20年。
工厂两届领导班子千方百计力图扭转企业的困难局面都未获得成功。1998年企业被下放到香坊区时,已停产两年零八个月,包括在职、下岗、内退和退休的职工在内已有16个月没有开支,职工生活极为困难。当时只剩有土地、厂房和无一完好的部分设备,企业净资产不足500万元,总债务高达2500万元,扣除超过两年没有追讨的法律不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债务,资产负债率竟高达300%,资不抵债的程度早已突破破产线。厂区到处是一人多高的蒿草,满目荒凉,一片令人痛心的破败景象。就当时的状况,在全市困难企业中,也是最糟的。
在下放区管的前二十几天,哈尔滨市农机局党委任命王为群为厂长,并配备了一套领导班子,随同企业一起下放到香坊区。
面对这么糟的企业,企业经营者首先意识到必须通过大胆的改革,进行一次大的手术,才可能医得活这个早该“死”了的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怎么改却是个问题。
信息化是棵“金稻草”
企业百废待兴。工厂发动干部、职工以借款方式集资,共筹到了40万元资金,下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是从精简机构入手,实施减员增效。工厂虽小,但当时也算是五脏俱全,庞大的机构设置和大量的冗员,每年的管理费就在200万元以上,而当时每年的产值也就几百万元。因此,精简机构迫在眉睫,但是减人的同时如何提高效率,否则减了人,效率下降了,等于白减。过去是靠经济责任制来提高效率,现在靠什么来进一步减员增效呢?厂长王为群想到了信息技术。当时,只知道微机应用是企业管理进步的主流这个道理,但具体内容却知之甚少。全厂除了王为群用微机炒过股票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接触过微机的人,反正当时摆在面前的全是困难和问题。
基于对微机应用作用的良好预期和企业重建起点要高的重建原则,企业行文通知全体干部:40岁以下的必须在三个月内学会微机操作,三个月后厂部组织考核,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下车间当工人。厂里花了3500元买了一台组装电脑供干部们练习用,又请了两位老师进行培训,部分人用业余时间去电脑学校学习。厂里当时主要工作是建造,收拾生产设备准备恢复生产,全厂年轻干部在保证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大部分通过了微机应用考核。
有了会用微机的人,企业又下决心动用了3万元宝贵资金以赊欠一部分的方式买了九部组装电脑和二手电脑,同时买进一台扫描仪,两台打印机,共花了5万多元。同时,还有花几十元一套买来的财务、技术、供销等练习软件。
像血一样宝贵的钱花出去了,但是钱没有白花。这些便宜的电脑没有辜负这一大群初学者的期望与努力。近四年来,这批电脑使工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企业转变产权制度的成功、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成功以及在白热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1.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板簧厂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办有劳服公司,劳服公司又与香港合资办一企业,共设了9名财会人员。花2万元购置财务软硬件后,把国有、国有与香港合资、集体、集体与香港合资的四套企业账务放在一个部门管理,就是现在的财务科。财务科设专职出纳员1名,兼职会计1名就做到了财务动态即时清,这在手工处理账务时是不可能的。过去一群人伏案半个月的工作量,现在一个人往微机里输入二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大大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费用。
所谓财务管理信息化或财务电算化,对中小企业而言,就是一台或几台微机加上若干种软件。“双驼”在最初也只选购了一些实用的软件,卖软件的公司还负责辅导培训、升级等等。作为企业,想把企业管多细、管多全,多买几套软件就可以了,什么系统解决方案都一应俱全。至于花钱,一万两万,十万八万都能搞。“双驼”用于财务的软硬件一共才花了2.5万元,困难的企业也能花得起。
2.产品设计实现无图板。过去,厂里技术科共8人,工程师6人,描图员1人,工艺员1人。那时用手工设计新产品,工程师在图板上画,画错了或做修改,都很费事。画好了要描图员描,最后要选择好天气晒,才能成正式图纸。应用电脑绘图之后,错了用鼠标一点,马上纠正。技术科一名员工,就完全可以将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文件管理得井然有序。
3.供销实现零库存。企业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哈飞”与“一汽吉轻”两个汽车厂,产品原材料供应品种也较少。所以供销就用一套进、销、存软件,由全厂惟一的一名保管员管理。管理的水平大致是:产成品无库存,也没设库房。原材料除了一种钢与橡胶复合衬套因外地远程采购运输周期长库存保有量一周左右外,10吨以上钢材,小如螺丝、铆钉都保有3天存货量即可。资金利用效率是比较高的。过去供应科、销售科及总务科共设保管员5名,现在只用一个人管。可以说5个人绝对没有一个人管得清楚、准确。供应科、销售科合在一起,由过去的二十几人精简到目前连经营厂长在内一共才3个人。
由于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化管理,全员机构精简到85人,精简一步到位,生产经营能力却是过去400人维持生产经营的两倍以上。
微机应用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是支柱性的。更令人惊喜的是办公自动化,为企业后来引进香港投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到厂考察的香港客商一看,感觉就好,往下谈判就顺利多了,494万元的投资很快就到了位。合资企业很快办了起来,更名为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国有资本有序退出85%,企业产权结构得到合理改善。由于厂子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合资方远在香港就可以通过网络指导企业,解决了异地合作的沟通问题。利用港商投资又买了全自动卷耳机生产线和自动检测成套设备,增强了生产能力。银行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评定公司为A级信用单位,当即贷款300万元,并确定了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神奇魔法让老设备升值
像许多老国营企业一样,手动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双驼”生产汽车钢板弹簧,主要生产技术与工艺是钢铁热处理。1998年建成的热处理生产线包括一台步进式淬火炉,四台曲型成型淬火机和一台连续回火炉。这条生产线是企业主要生产装备。
总经理王为群与哈工大机器人课题组卢博士谈改装自动化设备时了解到,手动的热处理生产线只要嫁接上自动控制系统就能够使主要生产工序实现程控化。于是他找到中央直属的电站成套设备设计研究所的曲高君高级工程师,与卢博士共同商讨。结论是,目标可以达到,软硬件共需费用5万元左右;两周完成软件编制,购齐处理器、工控机等料件。
没用多久,软硬件全部装上,几根细细的电线经过处理器往电脑上一连就开始试车。两台加热炉的加热温度,电动、液压传动机构的运动角度、速度,机械手、炉门开关、曲型机的张合、摇摆幅度、摇摆时间,维修用的大仰角度等等,凡是想控制的内容及想达到的效果都达到预期目标。全厂职工都感到太神奇了!以前车间产品转换或调整维修,需要电工与钳工共同配合做2个小时的调整工作,现在在中央控制室的电脑上一点鼠标就可瞬间完成。做完了一算账,这套程控设备只花了4.5万元,又建了一个中央控制室,一共正好花了5万元,成本太低了。
钢铁热处理这个工艺的产品质量,过去全靠仪表显示温度加上工人经验保证。十几米长的大炉,分几段加热,炉温在860度到950度之间分段控制,温度出偏差,产品质量就会出问题。产品冷却前工人无法测定产品内在质量,冷却后发现缺陷无法补救。工人手工调整烧嘴控制的温度很难准确、及时,看到仪表显示的温度高了往低调,低了再往高调。仪表的反映速度也较电脑慢,还有工人的身体状况、精神、情绪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实现程控后计算机会根据炉膛内各段的温度要求自动增减燃料供应量、氧气供应量,严格按照设定的工艺要求作业。
过去,4台曲型成型淬火机一年要消耗价值5到7万元的继电器与行程开关,现在设备没有了这种消耗。除此之外,这条生产线由于运行稳定,故障率极低,年生产能力比原先提高40%左右,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这次嫁接改造,很多提质降耗的效益很难量化说明白。有一点是最直接的:据日本、德国、英国弹簧生产设备供应商介绍,与这条生产线的先进程度基本配置相当的设备报价均在100万美元到120万美元之间,就是800万元到1000万元人民币,而建造这套设备时用了150万元多一点,改造花了5万元,两下对比设备已经升值几倍了。
竞争时有了底气
信息化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最终要放到市场中去检验才能得出成功与失败的结论。用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1999年,“双驼”就告别了每年100万元的亏损达到持平,以后利润逐年提高。近3年来,汽车配件市场竞争激烈,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销售价格越来越低,整车厂把降价风险转嫁给配套厂家。1998年前,产品出厂价是每吨7800元,现在是4500元。2001年,企业仅产品降价因素就较1998年前少收入462万,较上年度也少收入300多万元。但是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与良好的管理,向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双驼”消化降价亏损400多万元,2001年工厂仍然实现了50多万的纯利润。从前,给哈飞配套的原兄弟厂有六七家,目前四家关停退出竞争,只有三家坚持下来,“双驼”就是其中一家。
2001年下半年,一汽集团为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自我保护的屏蔽,在国内选择一些资质好的企业进入他们的配套序列,钢板弹簧产品全国只选一家,最终选中了“双驼”。2002年工厂产量、产值、利润都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0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双驼”站住了脚,有了发展的机会。从最困难的企业到能养活自己并有了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应该说,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
“双驼”公司自1998年以来,在企业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生产装备数控化、企业管理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取得了投入少、回报高,花钱省、见效大的良好效果。凭借这些全自动化生产设备与管理设施,在汽车钢板弹簧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有了立足之地,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目前,一汽集团长春轻型车厂、丹东黄海大客车公司等都是“双驼”产品配套的客户。
在深刻体会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实惠之后,“双驼”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困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双驼”增强了进一步实施信息化的信心。他们仍采取半自动加改装的方法,引进一条长全位变截面轧机及配套的加热炉,一下子就能节约600多万元资金,使自动化生产线达到两条。同时,将更换添置新的计算机,使办公、财务、销售等网络化管理再上一个台阶,把信息化工作从启动引向更深的层次。
企业家视点:
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成功与失败概率各50%,但如果别人采用先进技术,而你仍然保守落后,你失败的概率就是100%。
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发展中投入产出比最划算的手段。产品只要有市场,再通过应用信息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就能走出困境。
哈尔滨双驼板簧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为群
经验启示之二:
尽管“双驼”是在局部环节应用了信息化技术,与大企业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却能够帮助困难的中小企业转变观念。
“双驼”的可贵经验在于:
1.无论企业是大是小,经营状况好坏,都可以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信息化不是大企业的专利,所有企业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应用信息化。
2.信息化是企业“三改一加强”的有力支撑。把信息化与企业的改革(精减机构)、改组(合资)、改造(自动化技术嫁接改造手动设备)和管理(办公自动化、财务电算化)紧密结合,使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生产应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对传统的国有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少投入、多回报。“双驼”的事例澄清了许多企业在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并不是投入几百万才能搞信息化,只要消除畏难情绪,困难的企业只要挤出一点资金来,一万、两万也能起步。
4.抓住关键环节。要想少花钱解决大问题,首先要搞清企业最紧迫、最需要改进的环节在哪里?先解决眼前的再考虑长远的,不要一下子都投入,不妨先“头疼医头”再全身调理,明确信息化是逐步实施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5.巧借外力。中小企业没有人才和技术都可以借“外脑”,“双驼”利用电站研究所的技术实现了对老设备的改造,花5万元钱就使设备升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驼”复活的成功虽然是企业抓改革、求发展的结果,但是勿庸置疑的是,信息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用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用信息化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做法是企业起死回生的关键。
企业脱困需要依靠“三改一加强”,但实践证明,就“三改一加强”搞“三改一加强”是不会有什么明显实效的,如果是在原来的底子上改,不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改来改去也不会有质的飞跃。信息化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这又恰好是企业脱困的途径之一,有钱没钱的中小企业或早或晚都要搭上这班快车才能快速发展。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困难的中小企业搞信息化的关键之处在于排除对信息化的畏难情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以小投入迈出第一步。也就是说,不管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适当地介入信息化,可能投入不同,信息化程度有深有浅。没钱有没钱的办法,信息化之门不会拒绝中小企业,只要方法得当,困难企业一样能启动信息化,并借助信息化的作用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