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电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要想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就必须解决七大问题。
一、既要造飞机也要造皮鞋
他认为,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来说,可以说经济结构提升,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结构不是简单地说提升,而是要扩充产业结构。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继续使之增长。今后几十年这些传统的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就业增长的基础,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他认为,中国最理想的状态,从一个国家来思考,是产业不断在扩充,有一个非常宽的产业谱,能把全世界的制造业都接到中国来做,既造飞机、大炮,又造皮鞋、袜子。而造皮鞋、袜子这些机会千万不能丢掉,得保持几十年,一个企业可以不造成皮鞋、袜子,但其他企业可以接过来继续做。大量的农民进城要就业。这个问题,中央政府要考虑,地方政府也要考虑。绝大多数地区传统制造业仍然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不能只考虑发展高科技产业,而应该长期坚持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传统制造业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樊纲说,扩充产业结构理论是从中国发展传统产业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进行论述的。从扩大内需来说,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以来也是中国市场扩大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日本在1966年,韩国在1978年就已经达到这个数字。中国人的购买力在今后几十年会有很大的增长,如果达到现在美国的水平,即人均33000美元,人们用3000美元购买高新科技产品,还有30000美元是购买传统产业的产品,可见,传统产业,包括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以后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的主体部分。
他认为,二十一世纪能够取得长期高增长的国家,一定是内需能够不断增长的国家。现在仅仅靠出口带动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只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时开发,才能取得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全世界都对中国的广大市场垂涎欲滴,就是因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市场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传统制造业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部分。总之,不要小看传统产业,不能轻易提发展高科技而忽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现在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今后几十年仍然是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基础,市场扩展的主要源泉。
三、传统制造业后发制人
过去很多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发展不久,我国可以追上,而传统产业在国外已发展了几百年,无法赶上。
对此,樊纲认为,实际上,高新技术没有赶上去,相反,传统产业在我国发展十来年,市场份额已经占到百分之几十,很多企业排上了世界之首的位置。可见,传统制造业才是中国人利用后发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捷径。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国虽然和发达国家时间相当,但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如同一个飞速移动的靶子,是很难打着的。相反,传统产业技术相对稳定,很多技术已经不再是专利,如汽车、家用电器等它们基本的技术都已经定型了,在这方面追赶就如同我们追一个固定的靶子打,对我们而言难度低,对这方面的技术、市场等的了解我们也更清楚,这就是这些年我国许多传统产业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所在。
就风险与成本而言,新技术创造新市场,但同时新技术的市场、经营模式等都是有待开发和研究的问题,新技术领域都是风险极大的行业,如网络,好像与国外比较接近,但网络作为新技术产业的商业模式还不知道,如何赚钱都还是个未知数。然而,探索商业模式的风险和成本相当大,这注定是个烧钱的阶段。发达国家资本雄厚,能够承受得了,中国企业就可能难以经受考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所有新技术的出现都有一个市场高涨的时期,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本,然而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要被淘汰。优胜劣汰的过程就是探索商业模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成本极高,风险极大。相反,传统产业由于别人已经历过探索商业模式的过程,在市场、营利规模、收费方式、进入门槛等方面都已经很清楚,这对落后国家来说是最容易赶上去的产业,所以,发展传统制造业是我国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首要领域。这个在西方被称为夕阳产业的产业,对中国来说是朝阳产业,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是我国市场规模扩张最快的产业。
四、眼睛要向内看
中国在一定意义应该走出去,如到国外开发资源,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等,某些制造业可以到诸如越南、印度、非洲等成本比国内还低的国家生产,实行某些生产环节走出去,最重要的是产品要走出去到国外开发市场。但是,有些行业不能走出去,应该更多地强调国内的因素,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不能走出去。首先,现在全世界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生产,说明中国劳动成本比较低,到国外尤其到发达国家办厂没有竞争力,而在国内投资环境熟悉,语言交流方便。
其次,加入WTO后要进一步使产品卖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但中国的市场是全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世界各国对此垂涎欲滴,千方百计要把商品卖到中国来,如果仅仅去外国市场,却忽视国内市场这个业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市场,是舍近求远,会增加开发市场的成本。
五、欲大必先小
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世界工厂”的前景,外国公司到中国纷纷来设厂,在很多领域里,中国做整机缺乏竞争力,但也许某个部件具有某种竞争力,通过某种专业化的竞争已经获得某种比较优势,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制造业的重要增长一个重要形式是——先给大的跨国公司做配套,成为全世界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整体和许多企业所要采取的发展策略。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竞争力,如何整合产业,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加入在全球形成的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要在国际分工中寻找自己的竞争力和科学而又实事求是的定位。
六、给人做嫁衣未偿不好
有人说,做品牌才能赚钱,给人加工做品牌挣不到什么钱。如何看待做贴牌,樊纲说,前不久,国内请了一位国际营销大师来中国讲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关于耐克鞋各个环节获利的情况,说一双卖100多美元的耐克鞋,它的生产环节只拿到17%,其中净利润只是2美元,而中间设计、创品牌这个环节能拿到50%以上,最后的零售环节能拿到30%以上。后来几个中国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家,在一次研讨会上谈起此例时表示了不同看法,认为中间环节也没得到50几美元,因为要创造和维持这个品牌,广告费就要花不知多少。最后零售也没有得到30几美元,因为在纽约租个店铺就要花不少钱。也许生产环节赚了2美元,中间环节也就不过赚到2美元,最后零售也就赚到2美元。在现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很大一部分成本构成在流通环节上。反过来,只做加工的企业,不做自己的品牌,没有赚品牌的钱,但也没有花钱作广告,没有品牌成本。有的做品牌的企业利润很低,做贴牌的可能比做品牌的赚钱还多。由此可见,企业要考虑自己发展的阶段,看是否走到做品牌的程度,也许不打广告只做生产,比做品牌赚钱多,这时可以积累和学习。一个好的品牌往往是几百年积累的结果。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成熟到可以做品牌时再做也不晚。
七、再不能听信多元化神话
樊纲说,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专业化竞争,越是国际竞争,越是全球化、专业化越重要。进入世界几百强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专业化企业,都是几十年、几百年兢兢业业、目不斜视地做一种产品或一类产品的结果,有些企业有过多元化的插曲,但是最终都回到专业化的道路,中国的企业,过去形成了一些多元化集团公司,有其历史背景,当时中国市场一个一个地开放,赚钱容易,导致一些企业投资到处开花,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越来越要求企业走专业化道路,要求企业形成特殊的竞争优势。现在中国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的局面,到了突出主业,清理行业,认真专业化,再也不能被多元化所害的阶段,再也不能听信多元化神话的阶段。只有长期在一个领域专业化发展,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特殊的东西,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掌握其中的奥妙,这里包括市场。中国过去有一些企业走多元化之路,包括网络、金融毁了一批企业。中小企业要趁早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集中力量攻某一个项目,这是国际大趋势,眼下国际许多大企业都在清理项目向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