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春节、五一连续三个长假所诱发出的强大消费让"假日"成为一个高频率的词汇。政府靠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商家视假日为难得商机;消费者则趁假日休闲放松,购物玩乐。假日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于是,"假日经济"成为大小媒体追捧的热点,饭后茶余谈论的话资。然而,要使假日持续为经济服务,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向它索取,更应培育它。用智慧做大假日乃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千禧年的国庆快到了,伴随9月开始的一个挨着一个的节日,定会再次掀起假日市场的高潮。商家如何做?消费者如何过?政府有何新作为?……人们在期盼假日的同时,更希望我们的假日早日走向成熟。本版五·一期间曾推出有关文章,读者反应热烈,本版从今日起推出王海忠博士的系列文章,以期对方方面面有所启发。
1、假日市场并非空穴来风
热闹的假日消费深处蕴含着经济的规律,假日不是"井喷",而是必然。假日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产物,更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1/3的时间在休假,更多时间在过节
假日市场实际上包括了法定的休假日和不休假的各式各样的节假日共同引起的消费。
细算起来,中国的假日不少。随着1996年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都有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五一节"、"大国庆节"。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相关行业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的消费,假日市场可以说是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据商家介绍,双休日的日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而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假日的日营业额比双休日更让商家心跳。事实上,1/3的假日时间创造了全年1/2的营业额。
而节假日就更多了,清明节、端午节、妇女节、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元宵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月月有节。不过,目前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是假日,而忽视的是节假日,忽视了节假日的经济价值。
在国外,人们在节假日里商品和服务的日均消费额是平时的3~5倍。欧美国家每年有多达100多个节假日,除了传统的五一、元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假日,如复活节、万灵节、圣诞节等。他们真正休假的时间不一定就比我们多,但每个休假时间安排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节假日的营销策划更到位,因而气氛浓厚,大大刺激了消费。如,德国的啤酒节,是久负盛名的传统节假日,在每年9月10月间相交的两周举行,为期14天。从世界各地慕名而去的啤酒爱好者给当地市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这样看来,中国的假日不少,节假日也不少,但操作这个市场的技术还较差,因而这个市场还远未做大。
2、消费同样是为经济作贡献
加班加点,忘我生产是为社会作贡献;在今天,消费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轮子。
在短缺经济时代,产品供不应求。加班加点工作成为一种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象征。这一思维一直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取向。但从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到结构调整阶段,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长期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于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大内需,包括加薪、银行减息、发展消费信贷、推行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都属于政策性的引导。老百姓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消费的冲动,结果是,老百姓手中的钱全部如数交给银行,钱越多银行的储蓄存款也越多。
"有钱而没有时间消费"便成为一个矛盾。假日的延长,无疑会让消费者思考如何度过的问题。经济条件好的出境、出省旅游;经济条件一般的也可以购物或是一家聚餐、玩乐、放松。原来消费同样也是在为经济增长作贡献。如此,生产和消费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社会经济才会持续均衡发展。
3、人气盛,财源旺:节假日消费构成市场的阶段性繁荣
消费脉搏的波动不过是由放假时的高涨与不放假时的松弛共同促成的。
*节假日气氛刺激突发性购买。
从消费与购买行为来分析,节假日的气氛自然刺激人们消费的欲望和冲动,所以,一些平时不愿或无力消费的商品或服务在节假日也可能产生突发性的购买行为。在经典营销理论中,这种突发性消费往往与女性、儿童的消费行为联系更紧。所以,饮食、娱乐、商场购物总是想法设法吸引女性与儿童的购买。
*扯上二尺红头绳,欢欢喜喜过个年。
假日带来的宽松时间与心情正好实现计划性购买。人们消费购物往往都有一个计划性,而这个计划的重要时间就是节假日。所以,节假日肯定比平时消费多。电影《白毛女》中杨白劳过年还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说明一般老百姓在节假日都有重要的消费购买计划。这种计划性购买行为常常与节假日期间家用电器、服装、家庭耐用品等的消费模型有关。因此,在节假日很多厂家也精心设计促销推广活动,事前广告投放,以期带动节假日的购买。
4、假日市场的副产品:社会财富的一次再分配
假日促进了财富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者流向低收入者,这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节假日掀起消费高潮的现象并不少见。我国商家经常把9月、10月的购物热季形容为"金九银十",其原因在于这两个月份有连续的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教师节;整个下半年我国经济活力一般高于上半年,其重要原因是下半年节假日连绵不断有关,除了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外,还有元旦、新年前的提前购买。假日市场的副产品:社会财富的一次再分配。
假日促进了财富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者流向低收入者,这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节假日消费可以起到把财富从高收入地区和阶层向低收入地区和阶层转移的作用。就目前,我国的旅游景点或为名山大川,或为名胜古迹。前者多位于边远山区,工业发展受到限制。旅游者带来的不只是外面的精彩世界,还有财富。因为在此落脚消费将大城市的财富花费在小城市和农村。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小商人、企业,服务是他们提供的,而政府税库也丰满了。这样,节假日消费事实上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节假日消费属于非必需品,因而,其消费或购买者占有社会财富量比重较大,节假日期间服务提供者往往属于较低收入者,所以,节假日消费事实上将财富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低收入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5、你可知道:休息、闲暇也是人权
众所周知,生存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但并不为你所知的是:休息和闲暇也是一种人权。
曾几何时,你听说过休息、闲暇成为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翻开欧美国家的历史,清晰可见,休息确实是一种基本的权利。有史料为证:
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人人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
1966年联合国《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任何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带薪休假,以及带薪欢度节假日的权利"。
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传》:"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
1982年世界旅游会议《阿卡普尔文件》:既然人们强烈希望,所有国家应该承认其公民享有的假日权利而不是一种奢侈,而且绝对需要,那么各国就有责任不能局限于仅仅承认这一权利,而应创造实际的和恰当的条件,让那些有假日的人更有效地享受。
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权利法案》第一条: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和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以及在法律范围内不加限制地自由来往的权利,已在全世界得到承认。第三条:促进采取一切措施,特别是通过更好地分配工作和娱乐时间、建立和改善年度带薪休假制度和调开休假日期,以及特别注意青年、老年和残疾人旅游等手段,使每个人都能参加国内和国际旅游。
1989年各国议会《海牙旅游宣言》:旅游与人人相关。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结果和决定因素。有鉴于此,各国议会和政府应对旅游予以更多的重视,以便确保旅游与社会的其他需要及基本活动和谐发展。
可以说,休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1/3的时间在休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促使了社会化的旅游业开始萌芽。二次大战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收入增加,工作时间由原来的每周72小时减少到不足40小时,再加上铁路、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旅游成为工业国家大众化的生活方式。60年代以来,带薪休假在所有发达国家普及,这样使大众旅游成为可能,旅游随即从贵族生活方式变化为大众生活方式。如,美国有3~5周、法国4周、德国3周、意大利2周、比利时3周、丹麦5周、荷兰3周、西班牙4周的带薪休假。如此看来,要使中国假日市场真正做大,带薪休假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