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一个“汽车狂人”的造车哲学



 合资就像抽鸦片一样,到最后就摆脱不了别人的控制了

  主持人:在今年科技部和中宣部组织的“国家自主创新报告团”各地巡回演讲中,吉利是报告团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吉利的自主创新带有浓厚的草根痕迹,从草根到树木,显然还有很长的生长期,一切对于成功的预言都还太早。

  李书福:吉利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重大技术项目上的突破都是自己研究获取,而不是靠花钱买别人的成套技术和设备。吉利的自主创新是从“描红造句”开始,一点一滴从根本上去掌握所有的技术,而不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民企是自主创新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深圳能成为“创新型城市”,其自主创新所依靠的就是民企。但是民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难。

  吉利刚刚进入汽车行业时,就面临了一系列的不信任:政府不相信我们能搞好轿车,不给生产权,我们无法立项;不能立项,就没人卖给我们土地,就没有地方建立工厂;更无从谈起招聘人员,技术人员更不可能过来了。这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就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假如我们是大型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我们作为外行进入造车行业,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吉利获得“准生证”的过程相当复杂。我们本身资金不多,而汽车是个资金高度密集型的行业。

  有些媒体也在笑话我们,说“车坛出现模仿秀,我是现代的堂·吉诃德,与风车为伍肯定是死路一条。”又说“吉利是一条鲇鱼”,因为鲇鱼是永远长不大的。而且海洋捕捞,大鱼容易死掉,放几条鲇鱼是为了保存大鱼的性命;大鱼到岸了,鲇鱼没用了就可以扔掉。

  但是我们能走到今天,而且还充满信心,根本的一条就是能自主创新。

  主持人:国家也曾多次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起搞自主创新,攻克自动变速箱等技术难关,但都不够成功。几年走下来,在自主研发问题上,吉利经历的失败也不少。

  李书福:我们搞自主创新是被逼的。想学技术没处学,想买技术又没钱,怎么办?只有自己去搞。

  一开始我们就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主创新能走出一条道路,而其他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依赖合资,依赖别人的技术、产品、品牌以及所有的管理,只要有一张营业执照就可以“生钱”了,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合资就像抽鸦片一样,到最后就摆脱不了别人的控制了。

  所以在大家对自主创新都没有热情的时候,吉利搞自主创新的成本非常低。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没有人聘用,吉利聘请他们的成本很低。我记得很清楚,现任吉利质量总监徐抗来吉利应聘时,我问他一年要多少钱,他说无所谓,只要有地方能发挥作用就行。当时,我只需支付3万元左右的年薪给他。

  另外,我们还可以较低成本聘请一些科研机构来帮助我们搞开发。当初给吉利摩托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跟我们一起转行开始搞起了汽车零部件。我们培养起来的零部件企业的成本优势,最终就转化为吉利汽车的成本优势。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在搞自主创新,合资企业也不例外,也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专款车”。针对目前的竞争局面,坚守低端车的吉利还有哪些优势?

  李书福:我们已经有10年自主创新的基础,形成了非常大的研发能力、配套体系和人才队伍。这种基础不是一两年能搞起来的。

  搞自主创新就像种树,合资企业从国外搬一颗大树过来,放在家门口用泥土一埋就说这颗树是他种的。但是这种树没有根基的,风吹雨刮它就可能会死掉。吉利是从小树苗开始栽培,十几年时间灌溉,根基很深,风吹雨打都不怕。

  大家都搞自主创新,但是并不代表大家都能搞成。很多事情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主创新和搞企业一样,不可能一两天就能成气候。开发一款新车型至少要三年,否则不可能搞出来。而且不可能第一次开发出来就成功,难道就没有你想不到的地方、没有一点儿遗憾吗?没有三五次是不可能成功的。

  国家重视搞自主创新,科技部和中宣部选择我们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典型代表来宣扬自主创新,我们又遇到新的机遇。

  200万辆是一个独立汽车企业的基本生命线,达不到一定会倒闭的

  主持人:你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吉利十年后规模要达到200万辆,其中出口占三分之二。很多人认为,这是你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大话、狂话,是“汽车狂人”在忽悠。

  李书福:200万辆是一个独立汽车企业的基本生命线,达不到一定会倒闭的。因为实际证明,只有达到此规模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去搞研发,参与市场竞争。

  你可能要问,现在吉利没有200万辆,怎么搞自主研发?没有关系,中国汽车市场与欧美、日本不一样,我们现在还在高速成长过程中,中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相对其他国家还是贵,竞争还是没有欧美、日本那样激烈,成熟度也远不及,吉利可以在已有10年的研发基础上创新,把中国已经形成的服装、鞋帽、纺织品、石油、化工、电子电器、模具塑料、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集成、创新、优化,变成汽车行业的优势,这样可以产生比较好的利润。

 李书福:一个“汽车狂人”的造车哲学
  这就好像下一盘围棋,棋子摆在不同的地方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做企业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整合各方资源。在中国市场上,吉利作为本土汽车企业,和外国人竞争有更多优势。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在10年之内必须达到200万辆,否则生存机会就很小了。

  怎么实现200万的量呢?去年我们是15万辆,今年达到20万辆;明年就可能达到30万辆,后年就是50万辆了……都有相应的规划。怎么造出来,怎么卖出去,怎么赚钱,产品怎么规划,质量怎么控制,人才、市场、服务和资金怎么规划,管理怎么规划,流程怎么再造,一系列的工作都在做。

  主持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且画的是十年的一张饼。

  李书福:我们去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展览,在马来西亚建工厂,就是为了将吉利推向国际市场,这些规划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去实现。

  所以我对吉利的管理层和员工说:“认准一个方向,给你一个信念,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完成一种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让吉利走向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车跑遍全中国,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这股力量就是世界上有可能凝聚的力量,包括资本、人才、研发和技术上的广泛合作,达到200万辆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需要毅力和勇气。第二需要智慧,我们企业要用智慧开刀。第三不要太计较,人家骂你笑你都是可以的,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我们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在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一定要很清楚。

  在吉利工作,我们就必须按照吉利的一套做法做事

  主持人:吉利集团已经有了台州路桥、宁波、临海以及上海几个生产基地,是什么原因让你在湖南湘潭和甘肃兰州另起炉灶?

  李书福:临海和台州路桥生产基地是当初无奈的决策,包括宁波和上海都不是我们主动安排的。吉利开始造车时首先选在路桥,但是当地领导认为我李书福不可能搞出汽车来,所以当时没有给地皮。没办法,我们得知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片荒地,就高价买下来。当时告诉我们是800亩,买下来丈量了一下才知道其实只有600亩。

  因为有200万辆产能的基本规划,临海的这800亩地根本不够用。我们就向当地政府申请,要求批给3万亩地。但是政府不相信吉利,不再给地皮。于是我们只好跑到宁波,从日本人手里高价买来了现在的吉利美日厂房。

  宁波美日生产基地建立起来之后,还是觉得太小,和当地政府谈要求增加土地,但也是不给。然后我们再回头和路桥政府谈,路桥政府派人考察吉利,看到我们搞得风生水起,就在路桥给我们一块地,路桥基地就这样建起来了。上海是我弟弟偷偷搞起来的,我都不知道。后来搞不下去向我们求援时,我才把它合并过来。

  但是湘潭和兰州不一样,他们都是我自己规划的。因为考虑到运输成本以及200万辆规模时人流、物流的问题。200万辆要20万人,住在哪里?吃在哪里?路桥、宁波、临海、上海都不可以,这些地方最多只能搞10多万辆,而且东部地区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运输零部件比运送汽车方便便宜,供应商也可以将他们的工厂迁移到湘潭和兰州去。另外,多个生产基地比我们集中起来滚动一个庞大的工厂要简单。民企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可以解决人流和物流的问题。

  主持人:自主创新就是要靠人才。而吉利很多引进的高级人才如南阳、柏杨都离开了。

  李书福:人才非常关键,吉利在人才方面,自己培养的很多,引进的也不少,重点还是自己培养人才。从1998年至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和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大专院校,每年培养2万至3万名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我们希望其中每年能有1万人加入吉利事业中来。这些学生进入企业以后,我们从车间慢慢进行提拔。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班底,不够我们可以从外面请人过来,但是主要从内部提拔,这样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

  吉利之所以能发展,是基于我之前所讲的一些理念,但是外来人员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他们按照自己以前形成的一套文化和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到吉利来做事。从不同环境过来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10个人就有10种方法。也许这10个人都是对的,但是将他们放在一起做的话,那就肯定做不好!在吉利工作,我们就必须按照吉利的一套做法做事,必须要认同我的规则和做法。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否则吉利将会五马分身。

八卦老板

  有人说你英语特别好?

  不是特别好,可以简单应付吧。正式谈判场合肯定要有翻译的。基本的交流其实比较简单。

  听说你很孝顺,曾经为了让母亲能看懂电视剧而请人专门翻译?

  孝顺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这些小事不用说了吧,呵呵。

  很多老板都打高尔夫,一是休闲,二是在球场上来结识商业伙伴,你会不会?

  我不会打。这个太耗时间,我现在还没有到这个时候,现在还需要我去艰苦创业、顽强拼搏。高尔夫对我而言还是很奢侈的享受。

  空闲的时候做什么?

  业余时间就玩玩乒乓球、网球等,比如你们走了之后我可以在房间里像猴子一样翻翻筋斗,活络一下筋骨就行了。

  你崇拜的人是谁?

  所有做企业的人,只要他有正气、有事业心、讲规则,管理人员也好,企业家也好,我都很崇拜。我觉得搞汽车很不容易,尤其在中国。

  平时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

  看书时间还是有的,比如在飞机上。主要是经济类的书籍,我只看原汁原味、真实的报道,不喜欢看小说之类虚构的东西。

主持人的话

冷静“偏执狂”,痛并快乐着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李书福之于造轿车就是“偏执狂”。

  李书福是“踩着钢丝”开始造汽车的。在没有得到国家批准、无法获得轿车生产权之前,李书福就已经砸下了十几亿元的投资,在浙江临海和宁波两地买地建厂。李的疯狂行为连他的哥哥、弟弟都无法理解。

  历史上,福特汽车和本田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和本田宗一郎,也是因为“偏执”,从白手起家,将这两家企业做成“世界汽车产业俱乐部6+3”中的一员。但由于亨利·福特对于T型车过于固执,不容外人对它有任何想法和意见,结果在市场转型期间被通用一举超越。而本田宗一郎却因为自己绝妙拍档腾泽武夫巧妙的“高级干部室制度”及“四专务制”的安排,消除了因为企业创始人一时的刚愎自用而导致的隐患。

  同样固执的李书福在性格上更偏向于像亨利·福特,但是李在战略问题以及资源整合利用上并不盲目。在1997年吉利刚刚进入造车行业时,“汽车狂人”就“耸人听闻”地预言:三五万元的轿车很快就会驶入中国家庭。结果,在吉利正式拿到国家批准,开始大规模生产后的一年——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私家车消费带动下的“井喷”时代。李书福也因为自己的“偏执”而赶上了民企造车的最好时机,随后2004年的市场骤冷导致产业环境迅速恶化,同样是外行造车者,民营企业奥克斯只能铩羽而归。

  “当时中国年均可支配收入1.5万到2万元的家庭很多,我们认为这些消费人群只需要两年的积累就可以买一辆三五万元的经济型轿车。然后我们分解汽车制造成本,认为吉利制造出这一价格区间的轿车把握很大,所以就做起来了。” 李书福解释道。“现在,我们争取做到中国家庭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一辆吉利轿车。”

  “董事长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把脉很准,也是汽车行业内的专家;同样他还是个夜猫子和工作狂。”李的部下这样评价他,经常在半夜里,李书福将公司高层叫过去开会讨论问题。

  通过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准确把握,李书福成功了预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吉利也左右了中国经济型轿车的发展速度。在吉利2005年刚刚取得15万辆销售业绩时,李书福又放出豪言:“10年后,吉利汽车要做到200万辆规模。”业界又是一片哗然,质疑声不断。

  但是李书福对自己定下的宏伟目标依然很冷静,“吉利要生存必须得做到这个规模,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为此,李书福花费高额代价让吉利在香港借壳上市,为吉利的长期发展“造血输血”;先后在中西部落子,完成国内生产基地布局;参加法兰克福和底特律车展,获取空前的知名度,为进军国际市场埋下伏笔……

  “因为是民营企业,所以吉利在投资选址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是自主品牌,所以我能国内国际市场兼顾。”在吉利由“小帆船”向“航母”进化的过程中,李书福痛并快乐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0859.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

李书福: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中找到正确方向

2010年1月9日,第十一届北京大学光华新年论坛在北大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新浪财经独家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分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30年的改革开放选了一个好的路

李书福:吉利汽车掉头

  从农民造车、价格狙击手,到逆势海外收购、利润大幅增长,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如其所愿地让吉利汽车“掉了个头”。对此,这位颇富争议的汽车“狂人”颇为自得,甚至毫不讳言地称,这是将会写进中国汽车工业史中的经典案例。   事实上

李书福:中国汽车标准要有中国特色

国家的标准要体现国家战略,要有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届全国政协会上他就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议案。今年,他也带了一份建立中

李书福:民营汽车企业应获平等待遇

最近让李书福苦恼的事情其实有不少,由于柴油紧俏,吉利不少新车无法运出;而提到最近一本关于他的新书《汽车疯子李书福》,他也很无奈:“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作者,很多事情都不是书里描写的那样。”   记者注意到,这些天惟一能让李书福慷慨激

声明:《李书福:一个“汽车狂人”的造车哲学》为网友薰衣草的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