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九大能源公司——优尼科石油公司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轮新的“中国振荡”,一些美国政客,将近期中国企业的一连串跨国并购交易行为与上一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相提并论,并据此提出“中国企业正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论调。于是, “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中国企业威胁论”在国际社会中应运而生。
并购潮起,中国企业实力何来?
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频频出手国际并购市场。究竟是什么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扩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国家实力,是支撑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最根本的动力之源。中国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对外开放,已经积累了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通过不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现GDP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同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管理经验。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中国企业就一定会通过某种形式把这种国家实力显现出来。于是,“跨国并购”也就成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在微观领域的一种综合表现。
其次,最近一段时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作用。
第三,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企业海外市场扩张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为了尽快地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发展目标,纷纷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另外,一些企业也希望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规避不断激化的国际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加稳固的市场地位,于是跨国并购也就成为一些企业管理层的“理性”选择。
全球出击,中国企业剑指何方?
具体来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资源和能源。资源和能源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国内资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如何获得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相对稳定的资源、能源供应也就成为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战略问题。二是市场。传统上,中国企业通常通过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额的大幅提升,仅仅通过贸易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纷纷对我国的产品实施“反倾销”、“特保”等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的产品出口设置障碍。通过跨国并购尽快建立起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并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就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主要战略考虑。三是技术。与资源和市场相比,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之一。通过并购的方式直接接收外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是中国企业尽快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营造双赢,中国企业威胁了谁?
据统计,2004年度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额约为245.4亿美元,而全球2004年头11个月的跨国并购金额则高达1.536亿美元,照此计算,在2004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占全球并购交易客的比重最多仅为1.5%,这与中国吸引外资占据世界第二的规模极不相衬,也不可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造成威胁。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外国企业中处于经营困境中的部分业务部门,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策略取向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生产成本来盘活外国企业的这些亏损部门,而不是通过恶意收购行为来抢占外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并购交易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而不是威胁。
由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相对有限,跨国并购之后的业务经营并不理想。在完成收购业务后,如何实现并购业务的成功整合,仍然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行为对世界市场的原有格局影响极为有限。
跨国并购作为一项不同国家企业间的交易,其对交易双方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如果这种影响是基于双方的平等谈判而造成的,并且符合自由经济的原则,那么所谓的经济影响就应当视为正当的竞争,不应从政治层面来加以抵制,也不能视为对某一国家的经济甚至国家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