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酒类广告,其诉求点都集中在“纯粮酿造”“年代久远”“不上头”“酿造工艺”“水质”“老字号”等方面,这些亮点曾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时过境迁,还停留在此,就难免味同嚼蜡,魅力全无。就连“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也缺乏创意。“劲酒”推出“八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九十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如今,我们还要喝健康”的广告,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代在变,人们的需求在变,关注点在变,如果还围绕原先的思路进行酒类宣传,十有八九要徒劳。在酒类家族里,传统的白酒大有夕阳之势,啤酒势头还算可以,而有益健康的红酒、葡萄酒、黄酒、果酒大有增长之势,这是由于今天的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注重健康。但这些酒类的宣传也同样没有跳出传统的巢臼。
酒和健康的关系可谓微秒之极,要么有益,要么有害,关键在于喝多少。人们习惯于看谁喝多少醉了,就知道其酒量。但这个量只是衡量人的承载能力,不是衡量有益健康还是有害健康。至今,我没有见过任何一家酒厂声明它的酒喝多少有益或有害。
我们都知道,正规药厂生产的药类都有使用说明书,注明成分、功用、用量(特别注明儿童和成人的区别)、禁忌等事项。也许人们以为吃错药的后果很严重,而喝错酒的后果不那么严重吧。
我们把酒和药作对比,不难看出药的用法远比酒科学。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问题。不是酒不需要准确的量化,而是人们还没有重视起来,也正是这一点,酒危害的后果远大于其益处。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酒的恶名,很少听到有喝酒促进健康的事实报道,唯一正面的效果可能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而李白也慨叹“举酒消愁愁更愁”,最后酒醉溺水而死。
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科学地、量化的饮酒可能是酒类一扫其恶名的契机,从而变为真正促进健康的转机。
我认为,酒类量化饮用有几个条件:
第一,各个酒类生产厂、科研机构有责任进行必要的酒类科学研究和试验,找出不同的酒类、不同的人(性别、年龄、体质)的饮用比例,大力宣传、引导,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并养成好习惯,造就科学的酒类需求。
第二,酒类生产厂家针对各种需求,做出适用各种饮用量的包装,并附有说明书和建议。
第三,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科学引用的好处,量化包装的方便性和合理性,对健康的好处。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应该记得景阳岗下的那家酒店,高挂“三碗不过岗”的招幡,借以宣传其酒力凶猛,提醒人们不要过量。这恐怕是酒类量化宣传的鼻祖。古人尚且知道越过极限,酒只能有害,而非有益。在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科学的、量化的饮酒,化害为益,应该不是梦想,不是做秀,而是现实的,可期待的。谁这样做了,谁就会占得市场先机,得到丰厚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