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宗教从某种意义上值得品牌学习和借鉴,最优秀的品牌总是让消费者成为布道者。本文通过分析宗教和品牌的共性从而希望为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很多时候,对于营销我们总在谈消费者,而对于品牌,我们总是渴望忠诚度,但无论如何,是那些购买并且持续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人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和品牌价值。但是在今天,我们知道市场和消费者总是如此善变,我们突然会陷入营销变局,而消费者会转移到别的产品,而在此之前,他们都不会告诉你,他们会离开,也许有某种信号,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果说总有一部分消费者,甚至是具有很高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总会和我们的品牌分手的话,那么作为企业一方来说,唯一要做到的是尽量更长久而且更多地抓住他们,并且不断地发展新的属于我们的消费者。从现在的群体构成和无政府组织来看,最为稳固的莫过于宗教了,因为人们一旦成为某种宗教的教徒,那么他们通常会永远追随他,并且不断地向身边的人灌输这种宗教思想。这个观念转嫁到品牌经营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消费者转变为我们的品牌信仰者,并进而提升为品牌理念布道者,因为让消费者告诉消费者远远比我们更具有说服力。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宗教组织的几个特点,并且可以将它和品牌构建进行联系,从而发现使消费者成为布道者的一些途径,或者说至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化性 / 感召力:宗教渊源VS品牌故事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才促使人们学习并且接受它,很多时候这些文化甚至是人们在科学尚未完全成熟时候对世界和自然的唯一解释,就如《圣经》里关于天地和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性别的分化,也正是这样它才创造出伊甸园和爱情,当然还有一些更为丰富的故事使人们对基督教有更深的认知,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但是《圣经》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对人们(甚至包括教外人士)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至于其教徒在面对无法理解的情景的时候总会说,哦,这是上帝创造的,或者当人们在失意的时候总会用上帝来鼓励自己,从而也使教徒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产生了感恩的心情,即使是教外人士也常常引用《圣经》典故,因为无论如何,它在某些方面总是积极的。
品牌要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并且永远地占据消费者的心智模式,而只有具有积极文化意味的故事才是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愿意接受的,因此,一个品牌在创建的时候就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必须是具有精神意味的,它应该具有某种强烈的感召力量,从而成为指导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并且不断地在生活中描绘它,这样才能真正地强占有限的消费者资源。统一性:教义VS品牌理念
宗教的教义特点鲜明并且具有良好的统一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基督徒都相信爱是唯一的真理,因此无论他们来自哪里,说哪种语言,什么肤色,他们都能互相理解和接受并且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泛组织,因为他们的认知是一样的。
一个品牌的品牌理念也必须高度统一,并且这种理念必须是你所要占据的市场范围内人们所认同的,在企业追求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让我们的品牌理念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信仰,而不能使品牌在扩张的时候与新市场形成冲突。联想之前一直在谈民族化,但当他开始国际化道路的时候就开始逐渐淡化这种观念,只有全球普遍认同的品牌文化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在这点上很多跨国公司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麦当劳的“I love’in it”,这个新的品牌口号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没有遭受到任何区域的抵制,因为这种具有一定个性化的时尚追求是所有年轻人都喜欢的。传承性:宗教延续VS品牌传播
尽管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着家庭成员分别有自己宗教信仰的情况,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总是传承上辈的信仰,而且男女双方的恋爱或结婚后,总有一方为追随另外一方的信仰以获得更多的互相信任,宗教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因为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潜在地影响周围的人,特别是这种宗教具有很强的话语权的时候。
这种日常行为的潜在传播方式是最为高级而且是最好的传播方式,因为它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即使是神父具有目的的传教也是以其自身的精神力量感动着周围的人,因而具有很高的认知度,因为口碑传播永远是最有辐射力的。品牌传播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让消费者自己主动地告诉另外一些消费者,因此企业除了应做好品牌维护外,控制舆论中心点和具有话语领导权的人也非常重要,别忘记乔吉拉德的“250交际圈”,他的放大作用比任何广告投放区域都大。终身性:信仰VS品牌忠诚
一个人一旦接受并认同了某种宗教往往就会跟随他一辈子,当然也有少数改变宗教的现象,但这只能证明这个转折点对他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或者他对原来的宗教并不那么坚定。因为宗教总是有一种很强的渗透力,同时它的教义会使每个人都觉得和自己息息相关。
品牌忠诚度是从品牌认知度到品牌美誉度而逐渐形成的,要建立消费者的终身忠诚就必须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觉得品牌理念是美好的,而且在关键时候总能帮助甚至感动他们,比如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以便宜的价格输送到前线,让因为面临异地战争的生命危险而感到心理脆弱的美国战士觉得温暖,因为这是家乡的饮料,这无疑是可口可乐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从而一直占据碳酸饮料巨头的里程碑事件。差异性:宗教排斥VS品牌定位
没有人会同时信仰两种或更多的宗教,因为宗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任何一种宗教的神化人物对于教徒来说都具有无穷的力量,人们不需要两个至高无上的神。
一个品牌在定位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这点,因为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产品背后的唯一性才是消费者始终选择你的理由,我们看到在品牌发展仍然不够成熟的中国,鞋业总是在标版自己的运动、休闲或时尚,食品总是在标版健康、安全,这样的定位不仅会混淆消费者视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让喜欢个性的消费者购买你的品牌。形象性:宗教图腾VS品牌识别
从宗教还未真正形成的时候,人类就拥有了图腾,如中国人的龙和玛雅人的蛇,当然这也是宗教最早的雏形。而宗教发展到今天人们很容易就能通过宗教的一些图景而分辨出其教派,如耶酥和十字架之于基督,佛像和木鱼之于佛教。
我们在建立品牌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做到良好的品牌识别,特别需要创造一个鲜明的视觉形象系统,而且品牌形象必须是与品牌理念高度联系的,如耶酥被绑在十字架上焚烧象征着原谅和爱,佛则象征着苦和慈悲。只有建立这样的识别才能让人们一看到某个画面或LOGO就联想到相应的品牌并且会唤起关于这个品牌的美好联想。兼容性:宗教发展VS品牌远景
一种宗教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另外一种宗教的消失,因为人们的认知不同,所以总会有不同的精神支柱,当然宗教的兼容性不仅在此,更重要的是宗教总是经历过很长的发展,通过教徒的不断丰富,才发展得更为成熟,同时规模较大的宗教组织,总是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
品牌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品牌理念应该是具有发展意识的,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仍然被人们所接受,而当品牌老化的时候则应该及时进行更新或转型,同时品牌也应该具有空间的兼容性,包括不同的行业空间和市场空间,也就是说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该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地域适应性,只有兼容的品牌才能创造更美好的品牌远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和品牌确实具有很多相通之处,而我们面对的消费者也只有让他们首先成为品牌宗教的信仰者才能让他们成为品牌教义的布道者,这样的消费者才能保持最高的品牌忠诚度。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苹果出品的每一款产品都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炫耀其设计的美观,哈雷8226;戴维森的摩托车总是年轻人的梦想和疯狂,而维珍的布兰森俨然成为了创业者心目中的教主。
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可能,而他们走过的路是我们朝觐的麦加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