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该方案共12条细则,内容包括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加快个人境外直投试点等内容,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构建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业成为温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多次去温州调研,和当地的机构人员、官员交流时,大家对于国务院没有明确的一些事项显得手足无措,因而他们迫切希望中央层面能够明确将一些审批事项下放,同时,在总体方案难以操作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出台细则,对总体方案进行细化,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现在,众望所归的实施方案出台了,但是,从具体内容看,除了个别事项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之外,很多重大的领域仍然缺乏操作性。比如,在民间借贷合法化的试点反面,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形成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外,对于民间借贷真正的合法化,方案却称要“研究起草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融资法律保障。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也就是说,这些事项在未来仍将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笔者认为,从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方案,到现在将近9个月的时间,温州在金融改革方面鲜有亮点,缺乏作为,并非没有什么具体的实施细则,关键仍然是自身缺乏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作茧自缚于所谓的细则,而没有开拓精神。国务院之所以将温州作为试验基地,一方面希望温州能够在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以及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方面为全国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温州民间金融的活力和想象力,通过具有开拓精神的温州精神,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创造性的经验。而这种改革目的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为民间金融放权的基础上,为“群众演员”发挥想象力给予足够的空间,而不是依赖什么细则,通过官员和行政的意志,为温州金融改革设计一套毫无生气、没有任何创新余地的方案出来。 既然是改革,既然是试验区,既然是试点,为何要缩手缩脚,为何要对方案细化了又细化,为何要强化“管制”意识?在笔者看来,如果五年之后,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并没有实现民间借贷的全面合法化,没有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没有为打破国有银行机构的垄断杀出一条血路,而只是依据一些所谓的细则,多出了很多半死不活的金融机构,多出了很多大权在握的监管部门,那这样的改革,很显然是一次失败的试点。

李克强副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深刻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同时他强调,“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这无疑是在向包括温州在内的很多改革喊话。对于温州而言,金融改革试点是温州未来最大的红利,如果抓不住这么难得的历史机遇,参与者无疑将成为温州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