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要发财,搞药材”,前两年药品行业的确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百万、千万富翁,近来尽管还有“黑马”不断窜出,但现在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现在药品营销越来越难做,原因当然很多,如行业自律、专科医院、平价药店、广告性价比缩水、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成熟理性等。药品经营者自身对广告爱恨交加,多有“切肤之痛”,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不做广告是等死,做广告是找死”, “广告难做”只是“药品难做”的一个方面。不管从“小报时代”到“媒体炒作”,还是从“义诊时代”到“会议时代”,总之,药品营销本身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所谓“药市如棋局局新”,检点药市,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但细琢磨仍有规律可循。笔者总结有目前药市以下特点,兹录于下,抛砖引玉。
一、好竹连山觉笋香,连山笋香是根———谈药品的疗效
最近报纸上又出了个“彝黄金”,药店里还有一些苗药,民族药热方兴未艾。这几年藏药、蒙药在全国不少地方热销,除了“外来和尚会念经”效应给予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和新奇体验,见效快、疗效好应是根本原因。资深药品营销人士李武菁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它惟一的核心是疗效。与日常用品不同,它对售后服务、品牌价值没有太大的附着性。以往我们常用售后服务来弥补药品效果的不足,但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广告日益同质化,售后服务变得愈来愈单薄了。每一种药品的市场启动期普遍拉长,真正能在市场上立住脚的只有疗效了”。药品类操作历来有“长线”“短线”之分,疗效就是试金石、分水岭。二、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净是少年郎——谈目标消费群
药界有句俗话讲——在有油的地方才能采出油来。贫家有钱贫亦娇,贫家无钱可奈何!找准目标消费者是药品营销的前提。现在消费者对广告的免疫力愈来愈强,对五花八门的售后服务已生厌倦。1995年前后,街市上发“报纸”人们会主动去领、去要,去“抢”,甚至准备花钱“买”,现在则是避之惟恐不及、只看一眼随手就扔,所以商家只好往车筐里硬塞了。从三株“专刊打天下”到络欣通的“义诊活动”,再到速立特的“活动营销”和珍奥核酸、双灵固本散的“会议营销”,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科门诊”,消费者什么阵势没见过!这是其一。其二,媒体纷杂,广告竞争异常激烈,上广告即使步步小心也难免劳而无功,目标消费群不见兔子不撒鹰,迟迟不能、不肯浮出水面。靠撒胡椒面就能一抓一大把的时代已经逝去,分众营销、数据库营销时代就要来临。真诚关注消费者,以科学、先进的理念影响、教育消费者,培养潜在消费者,将是大企业、大品牌的必然选择。三、春韭满园随意剪?草色遥看近却无——谈市场的细分与甄别
有些药品的市场看似很大,实则很“小”。比如胰腺炎市场就不宜大炒。解酒、近视市场尽管不乏成功者,但也有类似特征:一种“疾病”一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会等同于一种习惯,当事者就不会太着急。有些市场尚不成熟,盲目闯入容易成为“先烈”,如曾经的VC、补钙市场,目前的排铅、牛初乳和提高免疫力市场(现在热销的不少“免疫力产品”其实是在偷换概念,恕不举例)。还有一个剂型习惯的问题,如治疗痔疮和美容的产品,人们往往更青睐外用药。银百依最早是心血管药,伟哥最早是治疗心脏病的,脑白金的最早诉求是改善睡眠和肠道问题,结果最后成功转型,主打诉求分别让位于癌症、男性功能障碍和礼品。(当然,解决睡眠和肠道问题仍是脑白金的本质功效。)同为蜂胶类产品,知蜂堂成功主打了糖尿病人群,银百依成功主打了肿瘤人群。四、剑走偏锋防伤手,看似容易却艰辛——谈跟风炒作与逆风飞扬
“小产品做大”和“大产品小做”是两个概念。自几年前“洗肺”概念登场之后,“洗目”“洗肠”“洗心”“洗脂”“洗血”“洗胰岛”的概念蜂拥而上。再比如离子、因子、超临界萃取甚至破壁、凋亡、诺贝尔奖。过度跟风,拉大旗做虎皮,就会使先进的技术(如破壁,纳米)和严肃的科学(如凋亡、胀亡)被混淆视听、招人反感,反过来也会影响产品的可信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选心脑血管药、胃药等大路货,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可以通过不同价格策略,独特卖点等“跳”出来;选冷门产品,只要操作得法,不冲着草船放箭,也能挣个盆满钵满。另外还可通过创造“概念”,来细分或扩大市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排毒养颜胶囊的“解毒排毒理论”,吗丁啉的“胃动力”,斯达舒的“十五分钟止痛”,谓尔舒的“专治老胃病”。五、小车不倒只管推,不见棺材不掉泪——谈慎“打”预防人群
“不撞南墙心不死”,“寒号虫心理”至今很有市场,懒惰、拖延、侥幸是人类的天性。小病拖延成大病,大病不治害了谁?道理谁都懂,但为未来投资的人实际并不多。早餐对健康很重要,却仍有很多不吃早餐的人,所以胃药始终有市场。实践证明:心脑血管药“打”预防人群,效果并不明显(有仪器、大夫和高血压患者另当别论)。而患病人群治病很迫切,他们买药更关注疗效、时效,这就不难理解虽然流行歌曲中有《迟来的爱》,但补肾药的温补型却永远卖不过速效型。就全国市场来看,谓尔舒抗衡斯达舒始终敬排后位,它的诉求“胃痛、胃酸、胃胀”从一开始就与斯达舒的“15分钟止痛”拉开了距离。某糖尿病产品试图主打高血糖人群,让人心里发紧。无论是药品、保健品,其核心诉求一定要集中,尽可能短期(或疗程)见效,慎打预防人群(礼品类除外)。气血固本口服液号称“多病一药”,在其治疗范围中也只是打了少量的预防人群。它之所以能获得较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命名巧妙借用了巨大的传统文化力量(如民间即有“人活一口气”“人是血布袋”之类俗语)。六、这山看着那山高,种田不熟不如荒——谈广告媒体操作策略
药品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广告成本日益加大。以省城为例,有人评价说“大体上是两边鼓中间尖——药品经销商没挣钱,老百姓没获得多少实惠,富了的是媒体。没有强势报媒,空气稀薄,压强不够,到处烧水,到处烧不开。”电视广告是“卫视春秋,市台争霸”,即便厂家有实力在央视上广告,也难以一呼百应。电台广告入手早者可能占尽先机,后来者则有较高门槛。据了解,2004年,各地广告价格大幅上涨了30%—100%,经营难度与风险成倍增加。所以,能否合理安排媒体广告已成为药品经营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资源特色决定营销模式,“集中优势兵力作战”永远是经验之谈。经销商应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关系网络、公司特长等选择相应的销售模式:一、广告地毯式轰炸型。通过大版面、高频次报纸广告或高密度电视广告全“面”开花,颠覆市场;缺点是“快热快凉,风险大”。二、游击战术型。宁为鸡口不做牛后,重点开发单一地区或在单一媒体集中投放广告,在“点”上做深做透;缺点是“传播面小,市场预热慢”。三、地面渗透型。发挥专柜和终端促销员优势,终端渗透,促销拦截,抄广告产品后路;缺点是“没有自己的声音”,特别适合补肾产品、医疗器械等。
七、向阳花木早逢春,坐贾常比行商强——谈根据地策略
“胜利、胜利,就是剩下来的利润。”这是一位药界大老板对市场的认识,一方面说出了做市场的艰辛,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资源营销的重要性。今天,发“专刊”和搞“义诊”的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差。“广告引领消费”,药品营销媒体炒作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不利因素,但有些还是必要因素,必须做。这就需要比资源,看谁的资源优势更明显,谁的人气更旺,谁的市场信息更灵敏,谁能经得起扛、熬,谁能坚持到最后。“好汉不进村”“强龙难压地头蛇”———抛开这些俗语消极的一面,我们也能够准确地看出什么叫“一亩三分地”,什么叫“根据地策略”?其实就是资源营销、关系营销。八、香车系在谁家树?亦狂亦侠亦温文——谈市场操作风格的综合运用水无常势,兵无定法。巧妇常伴拙夫眠,拙夫肯定有一套。在药品营销中,不按牌理出牌者往往大获全胜。“一二三”好写,但把这个“伪规律”推广,去写“百千万”,那就大错特错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三下五除二,哑口成俘虏”。做市场需要“匪气”、霸气,灵气,惟独不需要呆书生气。比如:做一个短线产品,就没必要按步就班上车身广告、电视品牌广告、报纸广告。市场是获得灵感的圣地。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对错标准,只有合适与否。呼市经销商、坐庄的普遍文化不高,但敢干,有感觉,结果就做大了。“营销就那几板斧,关键是砍对地方。”他们如是说。曾国藩赠弟联云:“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九、整版过后是寒冬?疗程疗效总相宜——谈整版模式和疗程问题
培元通脑胶囊先期切入,动辄一个、两个甚至四个整版出击,在两个主要媒体上深度沟通,当仁不让,底气十足,终于成为2004年华北地区某特大城市心脑血管药市场第一品牌,颇有张翼德“长阪桥头一声喝,断退曹操百万军”的气势。其他同类产品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跟进。市场成功启动后,培元转而为半版、通栏广告,并开辟新的报媒阵地,寻求新的消费人群,销量稳中有升。整版广告也有局限。老百姓看惯了就要看通版了,总不能一味追求版面最大化吧?所以,应该回过头来在排版形式上,内容沟通上,标题卖点上多做文章。当今药市,鱼龙混杂,药太多,服不够一定疗程就可能背上“无效”的恶名,所以心脑血管类药品销售最好推疗程,否则宁肯不卖。当然胃药类可以免费配送试用装,感冒类单盒卖就够了。重病市场能推疗程的就要推疗程。十、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谈精妙软文的销售力
大量实践表明:用文字堆出来的软文广告是非常有效的。软文可以规避高额资金投入,以相对较少的营销费用,以报媒、书刊等为宣传载体,独树一帜。说得越多,卖得越多,软文把一切能够说服消费者的点都摆上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说服消费者的机会(当然,讲功效仍然是核心)。脑白金的软文炒作大显身手,并使之成为营销广告战术中的后起之秀和抗鼎力作。它最早投放市场的是新闻炒作类,然后是功效类系列,同时用科普资料推波助澜,并辅以引导软文(送礼篇、夏季太阳风篇)。目前上海等地报媒广告发达的城市,3000字整版软文的市场价格是2万元,当然软文创作者也应有十年左右的功力。“软文”究竟应该“软”到什么程度?人们对此见仁见智。许多经销商都狠不下心潇洒地用一篇“顾左右而言他”“形散神不散”的软文广告。这也限制了软文广告的发展。国外软文营销的典型是卡迪拉克轿车公司(Cadillac)的“出人头地的代价”广告,其语言气势磅礴如正义之声,使读者深受鼓舞,一直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企业广告。美国广告学家弗德雷·波普将它比之于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讲词,但大卫·奥格威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这类广告很无聊”。这也许就是“科学广告”与“艺术广告”的不同理解吧!十一、穷途末路正惆怅,直复营销显头角——谈直复营销的魅力
有人说现在“医药市场”不好做,几十人的销售团队一个月才买几万,笔者也曾发现: 几个人一个月卖几十万的营销模式,那到底是好做还是不好做呢?中原终端拦截模式第一人张国栋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第一次把你的产品卖不出是你自己的悲哀,以后卖不出去是产品的悲哀,也就是说,哪怕那个药没有一点疗效,作为合格的营销人都应该把它卖出去。前不久,笔者在沈阳、北京市场意外地发现一个叫“XX康”的产品做法非同寻常,几个人的销售团队一个月能卖二三十万,月利润在8万以上,也就说它采取的模式从理论上讲就是“直复营销”,这类模式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关键的问题把好“患者数据库”关,然后对数据库充分应用,根据患者类别采取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只要能做到这两点,你就能做得稳、做得久,并且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几万元就可以撬动一个省会市场,这里面最有价值的成分就是要有“数据库高手”和“创作高手”。说复杂一点也就是“数据库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健康营销、电函营销、紧迫式营销”等一系列模式的整合直复营销模式。十二、回首营销十余年,柳岸花明在整合——谈医药整合营销
回首医药营销十余年,笔者亲身经历了“医药保健品”的各个营销时代,医药保健品的营销手段可以说在营销界应用是最广泛的,也是最多的,同时国家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也是最严的、法律政策约束也是最多的,但是从整个医药保健品行业来讲,医药保健品的规模都很小,在世界500强企业里面没有一个是中国医药企业,在中国500强企业里面医药保健品企业少得可怜,但从宣传声势上来说,全国往年投入最大最多的恐怕就是医药、医疗、保健品企业的了,笔者认为:医药保健品要靠“战术制胜”已经很难突破了。有人说政府管理太严了,要是松一点可能会好一点。前不久,笔者对患者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最后的得出的结论是:老百姓(患者)几乎都变成了“营销专家”,还给你能点评上三五句。像这种情况下,医药人还有啥方法可用呢?纵观医药行业,医药生产企业6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有资质批发企业15000多家,医疗单位15000多家,药店近20万家,还有一部分游击队还没算在内,做药的人都面临着“狼多肉少”的困境。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到2004年底,中国的医药分销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在这样的形势下,医药市场亟待整合,“战略制胜”将成为下一轮医药行业的热门话题。李武菁,资深营销专家、实战派营销策划师,酷乐团队创始人,现任酷乐团队策划总监。曾在国内知名医药保健品企业红桃K集团、傅山药业集团、修正药业集团等大型企业担任过企划部长、营销总监、策划总监、营销副总助理、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一直致力于市场经济的研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和营销理论——《阿福托市场经济学》、《摇钱树营销论》、《方圆营销策划学》等著作,擅长营销策划、文案创作、体系建设、营销培训、管理咨询、品牌规划、战略研究等,电话:13837109221,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æÂÂÃ¥ÂÂ交åÂÂÃ¥ÂÂä½ÂãÂ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