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叶茂中:为了中国营销,请向我开炮!
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也是双赢时代,做媒体,当然离不开名人效应。要想成就一个名刊,不仅要有名编、名记,当然更离不开名人。巡视一圈,锁定目标,于是决定给叶茂中开一个专栏。电话打过去,老叶欣然应允。于是要求其发照片,发签名,发个人简历。过几天,照片、手写体签名、简历都一并发过来了。照片一共发过来4张,大约是让我们从其中挑一张最好的。下载完照片,浏览的时候,我们又有了新发现:
原来叶茂中不止有一顶帽子。
叶茂中在公开场合向来以戴帽子的形象出现,这是笔者知道的。记得央视名嘴白岩松也曾在一个公开主持时说过,当前内地名人中有两顶帽子最值钱,一是赵本山的帽子,二是叶茂中的帽子。现在说的就是这第二顶值钱的帽子。与叶茂中也不算很陌生,但此前本人一直没有仔细注意或是考究过其帽子,比如其帽子的颜色,帽子的款式,帽子的洁净程度,在不同场合选戴的不同种类,甚至是否还有×帽子(呵呵,这项属于隐私范畴和小报娱记职责,不在本文论述之列)……但这回从发来的四张照片上看得很清楚,叶茂中不止有一顶帽子。如果发现这个应该在预想范围之内,不算什么稀奇的话,那么还有后半句,那就是,虽然叶茂中不止有一顶帽子,但不同帽子之间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款式基本相同。以笔者所见为例,比如这四张照片上的四顶帽子,尽管图案不同,但颜色一致,都是黑底红字。
单说老叶有几顶帽子,究竟每顶是什么样的帽子,笔者也觉得无聊琐碎,但笔者想阐述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作为营销人,尤其是知名营销人,或者说想成为知名营销人的人,还有,通过努力有迹象显示即将成为大腕营销人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志物,有自己特定的品牌文化和个性;同时,虽然容许有不同的变化,但也要注意品牌内涵的一贯统一,VI也好,CI也罢,先得从自身开始。营销别人,先得营销自己;忽悠别人,先得忽悠自己。老叶的成功就是如此。
本句时髦的概括,前半句说的是差异化,后半句说的是品牌塑造的统一性。实践证明,只有差异化才有竞争力,只有统一性才有传播力。
第二,不能仅有一顶帽子。这里的帽子是象征物,可以理解为方法,思路,卖点和技巧等。现在人们常说整合营销,而放弃甚至是打倒了“点子”,为什么?时代和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须要有多角化的思维,不断变幻的技巧和手法,只有这样才会活得如意,活得滋润,活得有品味,活得与一般人相比有境界,有区别。还拿叶茂中说事,“叶茂中这厮”就很懂得这一点,这些年来他不断地颠覆,不断地创新(显然他更善于颠覆),不断地“制包袱”,又不断地“抖包袱”(也显然他更善于利用媒体作秀、“抖包袱”)。从他的“拔毛”理论,到他的“大鱼小鱼”理论,再到他的“鲜花牛粪”理论,他不断变幻着,他的帽子看似一顶,但呈现出来却有无数顶,也引来了不少的追随者(本人不想拍马屁,只想阐明事实),后者不信,有例为证呀,翻开《销售与市场》,他的“叶茂中曾经做过什么、叶茂中能做什么”的传播广告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了营销界的一大恶俗,现在的营销人,无论是真的,假的,无论是山大王,还是街头小混混,无论实战派,还是忽悠派,动辄以“×××曾做过什么,×××能做什么”来“恶心”别人,“恶心”自己。
总结这“第二”,这一条不止说营销人,还说生产与销售者。
说这事的时候,不禁想起一个有点仙风道骨高深莫测的哥们(也是营销人,男性),刚认识他的时候,蓄着络腮胡,扎着马尾辫,很有些特别,那时,他手里有几个项目,整天给人讲课和策划。但一年以后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把辫子剪了。问他原因,他黯然;
“项目匮乏,营销难做,正在潜心著述攻读,出门很少,没必要留了……”
原来如此!
最后的结论是,要想成功,首先得有一顶帽子;还不止得有一顶帽子。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糖烟酒周刊》杂志社主编,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