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思考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 品牌思考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国际上流行的这一新的经营理念,使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愈益显示出非凡的意义。于是乎,打造“浙江品牌”、“建设浙江品牌大省”的呼声日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经济学家们认为:发达的块状经济是“品牌的摇篮”。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的块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经形成了500多个产值过亿的特色产业区块,广泛涉及了175个行业的24万家企业。在这些块状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原料充足、人力资源集中、国内外市场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这种优势大环境下培养一个著名品牌,要比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白手起家容易得多。虽然拥有巨大的块状经济优势,但我省如今只拥有45个中国驰名商标。 

  既然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块状经济优势,为什么就发展不出足够多的强势品牌?究其原因,有三大障碍:

  一是实力不济。

 浙江思考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 品牌思考

浙江制造业近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这进步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技术的引进。这些引进的技术当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收,成为自主创新的基础,但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开发能力不足。尽管我们具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绝好条件,国家发展自主品牌的产业导向也相当明确,可是企业创新技术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制造”还只是停留在“浙江制造”的层面。

  二是意识不强。

很多厂商从众心理强,没有产品特色,缺少产品文化,缺乏品牌经营的能力和意识,习惯于下游加工,以挣“辛苦钱”为满足。比如,有的手机代理商,没有生产能力,成天跑外国,看什么机型好卖就订购一批,给某些国内手机厂商交一点“品牌管理费”,贴上他们的牌子就开始卖。即使是一些本已知名的制造商也以“傍洋品牌”为荣,争相“换标”,眼里只有短期效益。跟踪、模仿、从属的心态压抑了创新的激情。

  三是环境不利。

从消费者层面看,尽管大多有支持国有品牌的意识,但到了实际购买的过程中,除了部分家电产品,更多的时候还是倾向于选择洋品牌,一些消费者甚至在买了国产品牌汽车之后,又花几百元钱换成“洋车标”。从政策导向层面看,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引进外资,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战略研究,致使许多政策并不配套,一些自主创新的企业得不到政策优惠的支持,创名牌又从何谈起?

  随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在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和复杂化的买方市场中,企业只有针对对手尚未顾及的消费需求,达到对手无法达到的质量水平,提供对手难以提供的使用功能,传播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以此立起响亮的品牌,方能在同类产品中鹤立鸡群,立于不败之地。在品牌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应当也不可能把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寄托于某几个强人、某几家企业或某一单项的政策。只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励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信心和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174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 《创意经济》 一个名为“创意经济”的理念在流行。关于它的说法林林总总,有肯定,有批判,但都不否认,创意产业将是未来财富的重要来源。在全球智慧和劳动力合作无间的“扁平世界”里,谁控制了“制创权”,谁就能站在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珠宝,从“制造”到“创造”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我国珠宝市场的销售额约有1800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10%以上。届时,中国将取代欧美,成为继日本之后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中国的深圳是世界珠宝的集散地,中国现已成为珠宝首饰

李书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3月2日晚,李书福到达北京。  作为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了两份提案,《加大保护和扶持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力度》和《简化程序,增强实用性,取消或规范“道路货物运单”的使用,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声明:《浙江思考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 品牌思考》为网友我会笑咆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