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0亿美元的估值,让业内很多人热血沸腾。一时间,巨头们蜂拥而至,都想通过手机快速杀入移动互联网。 除了互联网巨头,新晋创业者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可乐手机、博F16、北斗智薄大K……这似乎又是一个电商式的繁华景象。 然而,小米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拼入口价值,不赚钱是美丽谎言。何时挣钱,以前做个旁观者很热闹,进来很煎熬,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大可乐手机CEO丁秀洪在大可乐手机发布当天,就直言煎熬。 曾是网易副总编辑的丁秀洪认为,未来移动娱乐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推一个网民平等享受的移动视频产品会很有市场。于是,丁秀洪组建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团队,成员来自网易、腾讯、摩托罗拉、汤姆森等企业,涵盖互联网、通信、市场、传统手机行业等。有了这样的团队,几家投资人很爽快地决定参与投资,一周之内就把首期款打了过来。
![梅格雷的陷阱 模仿的陷阱](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136483109.jpeg)
“这样的团队之所以能说服投资人,因为和小米的初创团队很像。”丁秀洪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模仿小米的意思。 大可乐手机在营销中的定位,同样学习了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定位,将大可乐手机用户群定义为喜欢随时随地上网的“微人类”。同时,也学习了小米利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与网友互动,从而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然而,这种“微人类”的定位与小米的手机发烧友相比,明显缺乏精准性,999元定价的手机到底瞄准的是哪类人群,很难定义。 小米手机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于渠道。雷军曾表示,纯互联网渠道可以节省30%~50%的成本,这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互联网手机的精髓。在这方面,大可乐手机也是自采取这种发售方式。比如通过开论坛,聚集大量粉丝,甚至官网的手机介绍信息,都和小米官网十分类似。 这样的复制,能否再造一个小米?在小米投资人童世豪看来,小米的崛起不仅仅是找对了人,看清了方向,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对了时机。那时,摩托罗拉,诺基亚刚刚倒下,无论是品牌空间还是产品空间都还足够,但是现在,拼低价、拼配置,国产品牌与海外品牌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 依赖一个微人类概念和一个5英寸大屏,能否拿下自己的独特用户群,目前尚难以判断。北京博思咨询董事总经理龚斌认为,做终端经营,不论是产品规划抑或产品选型,还是做品牌或传播企划,基于细分市场做更精准的策略规划才是基本功。 科通芯城执行副总裁朱继志认为,市场对“第二”的反映没那么高。互联网手机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东西,也给营销带来了很多启示,个性化要求高的手机瞄准的是多元化的市场,企业需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11月20日,原定对11月15日当天在大可乐官网及苏宁易购网站下单的可乐粉发货。但是,大可乐手机官方微博贴出:因不可抗因素延迟发货。 朱继志指出,互联网喜欢单点突破,但是对于产品公司就不一定能行。只要有一点问题,生产链就玩不转了。终端产品有许多综合要求,无法单点突破,因为线下生产有自己的节奏。互联网手机玩的是快,而把传统和互联网结合,需要考虑的不是快,而是要平衡快和慢的关系。 在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看来,互联网手机对行业判断比较欠缺,到底这个手机做怎样的配置,生命周期是多久,下订单要提前多久,这些都是问题。如果判断错了,要么缺货,要么就会变成库存。互联网可以做到八成,就推出来,然后再不断升级,但是对于传统的制造型产品——手机来说,要做成八成就推出的话,显然牌子就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