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止二元期权交易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二元化结构的中国经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困惑表象,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中国创造的寂寥刮颐强吹搅酥泄弥泻芏喾追备丛拥你B邸?

  悖论1: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强还是弱

  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35.7%相当于2001年的2.3倍;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进口5613.8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

  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有人说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但是衡量中国制造有没有竞争力,不是看卖出去了多少鞋子、T恤、多少微波炉与空调,而是看赚了多少利润,中国制造的最大受益者是外商投资企业,国外的进口商,零售商及国外的消费者。因为,90%的利润被国外商人夺取,中国最多也只能够拿到那10%的利润,而最后纯留成可能小于10%。有些中国制造,为了能够保住国外订单,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帐期长达半年,一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中国企业,甚至把呆帐留给了中国企业。

  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呈现出一片旺盛的势头,但是制造这些产品的机械设备却要依靠进口。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设备都被进口产品所占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繁荣,依赖进口装备的局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在另一个方面,虽然中国制造的总量很大,但是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零部件,例如数码相机、气体压缩机、制冷空调、高精度机床、发电设备等,却被外资控制,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最低端的位置。

  没有利润的制造,无论其规模多大,在本质上都是虚弱的。

  悖论2:中国制造的效率,高还是低?

  有人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创造。其实,制造业也有创造,例如流程创新。业务流程上的创新,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算发展成熟,才能为中国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以格兰仕微波炉为例,在生产效率方面,格兰仕现在每年的产销量是2000万台,平均每人一天生产三台,而竞争对手只是每人三天生产一台,格兰仕的生产效率是其9倍。

  格兰仕的效率主要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利用劳动力便宜的方式获得的。国际一流制造企业的制造效率则是通过改革制造流程获得的。最著名的是戴尔公司,他们每年都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戴尔每年的生产率都至少能提高10-20%。五年前,两名工人14分钟才能生产一台个人电脑,现在只要一名工人五分钟就行。因此,戴尔才能在美国制造业纷纷外迁的时候,仍然在美国制造。

  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效率模式,遭遇深远的危机,民工荒就是一个表现,而从流程变革的角度来提高制造效率才是最终的出路,这正是中国制造应该努力的方向。

  悖论3:为大众制造,还是为小众制造

 中国禁止二元期权交易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消费者是细分的。有一部分消费者以价廉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但还有很多消费者以物美和品牌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在国内如此,在欧美国家更是如此。

  但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低端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制造都是走大规模制造、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同质化的道路,极端缺乏创新的、高价值的、个性化的产品。这就使中国制造走在了低价格竞争、低利润回报的恶性循环中。而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据。

  今后的中国制造,是只为大众制造,还是兼顾“小众”?别看“小众”人少,但是他们需要产品要有创新、创意、个性化、高增值,只有当中国制造也为“小众”制造的时候,才能从粗糙的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中国创造。但是,要想为“小众”制造,绝非一厢情愿,需要企业在品牌、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仍然只能在为“大众”制造中苟且。

  悖论4:劳动力,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些劳动力大多是初级劳动力,真正的技术工人的比例很低。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却只有5%,而且年龄普遍偏高,这种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

  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工人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导致相当比例的企业难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两千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为职工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的缺陷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尴尬和危机,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制造、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必须首先解决制造人才的瓶颈,否则,中国制造就只好依靠劳动要素的低廉和配套能力,最终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但是要解决上述问题,绝非个别企业的力量能够达到,而必须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推动,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问题。

  悖论5:人性关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廉价不仅不能使劳动力本身享受到中国制造的回报,同时也不是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低价是中国制造的最大的杀敌武器。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工人加班加点,每月甚至只能休息1-2天,一天近15个工作时间的工资待遇不到30元,而且还可能被无故拖欠。很多老板的财富就是来自于数百、数千低薪工人的血汗。

  最近几年的“民工荒”暴露了低薪劳动力的艰辛,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他们最基本的休息权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不关注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担心,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会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导致外资外流,工作机会的减少反而会伤害初级劳动力的利益。

  这种担心似乎有理,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根本机遇在于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稳定的投资环境,和中国巨大市场。现在的低薪是不正常压榨的结果,适当提高工人待遇并不会减少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反而会促进企业主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内涵,最终反而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法律的形式提高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待遇,不仅是道德需要,还能促进中国制造实现升级。

悖论6: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谁有“比较优势”

  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本质就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比较优势”理论家们总是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要素便宜,所以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应该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似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永远掌握高端技术,制定游戏规则;而发展中国家永远要依靠低廉劳动力来谋取所谓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每个若干年就会发生变化,德国、美国、日本都是从“比较”落后实现赶超的。

  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是美国的6倍,这就是中国创造的底气。善用中国的劳工与工程师的成本优势,建立生产经济规模,练好中国制造的基本功,再建立产品研发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外观设计;发展中国品牌与销售渠道;最后实现以自主品牌进军国际舞台,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又有人认为“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我国尚有数以亿计的初级劳动人口,这种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内业不会改变。制造业是这些人主要的就业机会,即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即使中国创造已经享誉全球,我们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否则,你让那些初级劳动人口到哪里去寻找就业机会,服务业能创造出那么多就业机会吗?

  所以,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我们不仅需要精益制造、为小众制造、高效率制造,也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相对粗放型的制造,这是中国独特国情决定的。

  思考1:谁拖了中国创造的后腿?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制造虽然很大,却明显太弱,同时,中国创造无疑太少。

  对于大量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应该首先致力于做好中国制造;已经有了一定制造基础的中国企业则是应该做强中国制造;而那些领先型企业无疑应该在中国创造方面多做一些尝试,要成为中国创造的先行者。

  问题在于过去20年来,中国市场机遇太好,太容易赚钱,中国企业无需创造,只需做好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就能成功。现在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是由于抓住市场机遇、建立了好的销售渠道而获得成功的,在他们的成功中,本来就没有创造的影子,现在突然要求他们做好中国创造,真是赶鸭子上架,他们即使有想法,暂时也做不到。

  最近几年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很多企业感到创造能力的贫乏而导致的竞争力衰退,穷极思变,很多优秀企业已经把研发能力提高到战略地位,也许这将开启中国创造的大幕。

  思考2:中国创造能一步到位吗?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中,产品设计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事实是,产品设计的附加值很高,但是设计在产品总体成本中的比例却很小。产品设计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被认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新的突破点。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不断挺进,产品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生产制造企业开始把产品设计提升到企业战略的位置。 

  在三星发展的三大战略(即改进企业管理层、树立全球化观念、重视设计的价值)中,“重视设计的价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三星运用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管理系统,大大增加了工业设计师在产品开发、营销等领域的参与度。无论是三星手机、数字电视、显示器还是MP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重视“设计”这是三星在最近10年来能够突飞猛进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行进途中,直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很不容易,在这个特殊阶段,设计的价值会变得越发重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必要以“设计”为突破口。“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产品领域的核心技术做起,而是可以从商业模型的转变、设计观念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做起,通过“设计”这个环节,强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创新型应用,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最现实的成长道路。

  思考3:在昨天和明天之间寻找答案

  80年代中期,还没有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当时颇有一些“高人”讽刺中国产品只能在美国的地摊上卖,连超市也进不了。20年后,又有一些人沉迷于中国制造的表面繁荣。实际上,中国制造既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糟糕,也没有某些人想得那么好。中国制造的危机和潜力同样巨大,中国创造的贫乏和潜力同等惊人。具体到企业,则分别面对不同的挑战:

  对于没有中国制造的企业,是否能首先实现中国制造?

  对于已经有了初步的中国制造的企业,能否从组装车间进化到工厂、再进化到高效率的精益制造?

  对于大规模生产、为大众制造的企业,能否也为“小众”制造?

  对于单纯制造型企业,能否实现推出自有品牌,向价值链的高端进军?

  对于贴牌的企业来说,能否自己创牌?

  对于领先企业来说,能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创造的旗手?

  对于不能直接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型企业,能否先从“设计”入手,做到有声有色?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未来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将长期共同成长,我们必将看到一幕结构复杂、内容多元化、光彩照人的大制作,就象过去20年已经发生的那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82660.html

更多阅读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家庭在一年内不买中国货的生活试验。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琐事说明:不买中国货提高了她们的生活成本,并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说明: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而具有竞争力,中国的产品广泛的进入美国家庭的方方

中国制造的“中式英语”很给力 中式英语之鉴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满世界都是,人们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除物质的“中国制造”外,在过去一年的国际媒体涉华报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为了能更加形象地描述中国特有的现象,记者们在报道中掺杂“中式英语”,甚至在报道一些中国新闻时,创

夷萍:性价比或可成为中国制造的突破口

   高附加值成功的秘密  高附加值主要源于产品的高稳定性和高质量。在中国,很多产品在实验室和试投产的时候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一旦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产品质量就变得不够稳定,而且可靠性较低,这是中国制造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印度:中国制造的暂时优势

     令中国制造尴尬的是,目前印度市场充斥的都是中国的廉价商品,有时这些商品的毛利只有5%~8%,中国工厂赚取的仅是制造环节的微薄利润。印度最大的零售集团Pantaloon Retail主管桑迪普·波德尔表示,中国制造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

声明:《中国禁止二元期权交易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为网友沋質莮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