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 看不见的创新
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是哪家?“不是 IBM,也不是微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肖马丁(Martin Scheurer)博士告诉财富(中文版),“以软件开发人员和每年所开发的软件数量而论,应该是西门子。”西门子开发和生产的软件被称为“内嵌式”软件,结合在西门子的产品(如其知名的医疗和自动化设备)之中。
同样,也不会有很多人认为西门子是创新型公司,西门子(中国)公司总裁贝殷思(Ernst H. Behrens)对此并不避讳:“西门子在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中的创新技术很难被普通公众意识到,因为我们的大多数业务都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例如,西门子是先进发电技术的主要供应商,但只有业内人士了解这一点:即使是让发电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的“细微”技术改进,都是巨大的进步。
西门子是一家多元化企业,业务覆盖了信息与通讯、自动化与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系统、家用电器和照明等七个核心领域。广泛的产品线正是西门子很少被认为是创新型公司的第二个原因,贝殷思说,“通过某一种类型的创新区分出西门子是困难的。”目前,西门子在中国建立了 40 多家营运企业,其产品线的复杂可想而知。
我们来看看数据吧。2003 年,西门子创造了 7,000 多项发明,对其中大约 2/3 的发明将申请专利。而且,西门子目前所销售的 3/4 产品均为最近五年内开发的。西门子现在拥有的专利超过 45,000 项,是德国最大的专利申请者,在欧洲排名第二位。
西门子内部有一份关于研究与创新的杂志《未来之窗》(Pictures of the Future),每半年都会对公司所定位的七个核心业务领域未来的情景进行推测和猜想。如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未来之窗》中,西门子推测到 2030 年人类的能源将主要来自天然气,天然气和煤等能源将被转化为液体进行传输,而且发电厂将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存贮和隔离技术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编辑《未来之窗》杂志的是西门子公司技术部,而该部门正是西门子创新最重要的驱动器。
虽然西门子的七个核心业务集团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它们主要是从事自身业务的产品开发和创新。公司技术部则不仅根据这些业务集团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而且还会进行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公司技术部第一种类型的研发资金来自各个业务集团,占技术部所有研发资金的 65%,而第二种类型的研发资金则由总公司提供,占所有研发资金的 35%。
西门子中国公司的技术部成立于 3 年前,而此前各业务集团的技术部门早已存在。像其他跨国公司一样,西门子在中国的研发一开始也主要是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调试。公司技术部成立之后,经过两年的观察期,西门子决定在中国成立基础性的研发中心,明年公司技术部将由目前的 20 余人增加到约 200 人。
这几年,肖马丁博士拜访了许多在全球或中国领先的研究机构及高校。他坦言,如果从全球的角度看,在中国出现的创新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或早或晚都已经存在了,在中国还没有那种全新的东西,即还没有达到完全是发明性质的研发水平。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出现全新创意的创新条件,因为中国是一个全球领先的市场,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
西门子认为,创新是能够成功地在市场上得到实施的新想法和创意。一开始,研发人员会提出 100 个创意,但最终推向市场的可能只有几个,因此创意的筛选过程非常重要,而中国目前这方面的研发水平还比较低。肖马丁所领导的公司技术部近期的主要工作,恰恰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新的技术,而是引入中国并推向市场的技术,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中国筛选创意的研发水平。肖马丁认为,在未来五到十年,发明性质的创新将会在西门子中国出现,他希望到那时中国能达到真正产生全新创意的研发水平。
5 月初,温家宝总理访问德国的时候,参观了西门子的一家汽轮机工厂,当他看 到汽轮机内部的燃机转子时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打开的汽轮机”。可能没有人认为汽轮机这种庞然大物是高科技,但贝殷思告诉记者,温总理所看到的燃机转子上的每个页片的价值,相当于一辆帕萨特轿车,而且这种页片在燃机转子上有数百个,“是真正的、但没有人知道的高科技”。
三星 : 视技术为生命三星在创业初期,技术水平不高,主要靠引进国外技术,生产或仿制欧、美以及日本等地厂商的产品,因此一度非常被动。但 80 年代以后,三星毅然下决心投入巨资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力争在尖端技术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如今, 三星已经成为一家视技术为生命的企业,把约占销售收入 10% 的资金投入研发。2003 年,三星在美国取得专利 1,313 项,在世界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三星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目前三星有近 20 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之首。以三星集团旗下的龙头企业三星电子为例,它在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年度工业设计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简称“IDEA”)评选中连续数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曾说过,21 世纪的特点是低成长率和高科技,因此三星一定要进行持续的技术变革和全球化。这被认为是指导三星创新的圣经。
三星拥有今天的技术实力,与其鼓励创新的有效举措密不可分:三星努力在公司内部营造开放性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摆脱陈旧的工作和思维模式,向上级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建议;同时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并相应建立各种奖励制度,这些兴趣小组的很多建议、发明、研究成果为公司创造了不小的收益。如三星有四名员工组成了名为“技术谷”的兴趣小组,他们不仅研究出了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植入广告的技术(即“SA-TV 回路设计”,三星已经在十几个国家申请了该项技术的专利),而且还写了一本题为《PC 是我的朋友》的畅销书。三星物产一个名为“Top Gun”的基础材料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具有抗菌、保鲜、产生红外线的材料,公司随即为他们提供全部研究经费,还派他们参加博览会。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研制出将食物保质期延长 3 到 4 天的新型冰箱,并最终实现了商用化。
随著三星在中国的战略转型(由制造中心向市场中心转变),三星的研发力量也开始向中国倾斜。到目前为止,三星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半导体、通信、多媒体、软件等多家研发机构及设计中心。其中三星(中国)通信研究所在 2004 年 4 月正式升格为三星(中国)通信研究院,并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诺基亚 : 创新上追求世界第一在手机行业,许多新的概念和功能都是由诺基亚第一个推出,如:第一个推出手机换壳的概念,使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时尚消费品;第一个推出了手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的新应用,不仅为运营商创造新的增长点,而且培养了一批无线内容提供商;第一个推出手写输入的手机;2002 年开发了第一款照相手机,到 2003 年底带照相功能的手机比数码相机的销量还要高;最近,诺基亚又开发出了第一个双模手机(即包括 GSM 和 CDMA 两种制式)。“在手机行业,诺基亚的创新精神有目共睹,领导地位也当之无愧,”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对财富(中文版)说。
诺基亚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手机的一些新功能和新应用的开发上,而且还体现在制造环节之中。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实行了非常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以生产效率最高、手机生产成本最低著称。2001 年,诺基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星网(国际)工业园,该工业园吸引了全球和国内 20 多家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如三洋能源有限公司、台湾富士康公司以及日本揖斐电公司(IBI DEN)等。工业园一期投资占地 50 公顷,投资规模超 过 100 亿人民币。该工业园实现了零库存管理,是诺基亚在全球按照产业链模式建设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通过对人员、信息和实际物流的全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了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资源使用的效率,在手机行业绝无仅有。每天早上,诺基亚的零部件供应商从全球各地调来各种元器件,在星网(国际)工业园进行研发与生产,下午即可提交给诺基亚进行组装,当天晚上刚刚生产出的手机便可以坐上飞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星网工业园是一种非常先进和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个,”何庆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