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董事长向本报透露,日清投资的15个亿,一是用于研发高品质、高营养的方便面,二是向“面”以外的产品沿伸。但华龙没有透露,有可能向哪个方向延伸,不过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龙有可能在奶业上做文章。 与统一分手后的日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家民营企业,作为与顶新、统一贴身肉搏的筹码。
4月19日,日本日清食品株式会社与河北华龙面业集团举行合资项目签约协议。
会议主持人赵忠祥说,双方合作成立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制面企业诞生了。
根据协议,日清将出资2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5.54亿元)注入华龙。日清、华龙双方股份比例分别为33.4%和66.6%。
华龙集团副总经理王革新表示,此次合作双方磋商近5个月,此间,日方曾多次组织人员来华龙参观、考查,其中最多的一次来了有近百人。“谈判很谨慎。”王说,华龙只有董事长、总裁、副总裁等很少的高层参与,而王作为集团副总经理,直到签约仪式开始还不知道谈判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是华龙,为什么是15亿
“投资15亿元有点离谱了。”一位知情人士说,据他对华龙的了解,华龙资产全拿下来也就值这个钱。
有知情人士透露,华龙集团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有一定官方背景。2002年4月27日,华龙集团获得了省农行2亿元的授信额度,是邢台市首家获得省农行公开统一授信的民营企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2个亿授信额度,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既没有上市,又不属于重点扶持行业。
之所以肯投资这么大,该人士分析,日清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33%股份可以获得一部分股权收益,另一方面日清想利用这种战略合作的关系,使日清在日本的研发投入在中国市场部分收回来,“这可能是他更大的一个企图”。因为方便面在日本属低端性的产品,附加值非常低,所以日清希望通过合作在中国市场上再捞回一部分来。
此外,“由于日清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占2%,日清也可能会考虑把日本低附加值的制造生产能力甩到华龙来。”东方高胜公司证券分析师冀书鹏分析。因为包括水、电、劳动力等成本在日本都远远高于河北地区。而且,中国消费市场基数大,中国人口本身就多,对方便面食品需求比较大,而这样的人口消费结构也更适合日清开拓市场。
合作后,华龙的品牌是否更换成日清的品牌?
华龙副总王革新说,至少从目前看来,华龙并没有拱手相让的迹象。
冀书鹏分析,品牌的问题不取决于谁占的股份多少。但日清要想更换品牌,就必需出更多的钱,买下这个品牌,之后藏起来不用。但以目前日清出资情况看,暂时还没有这种想法,据北京北方亚事资产评估公司评估:“华龙”商标权无形资产目前已达82.8999亿元。此外,华龙也不会轻易地把自有品牌拿出来换成日清品牌。
“华龙一不缺品牌,二不缺资金为什么要与日清合作。”华龙一内部人员有些困惑。
华龙高层解释,华龙一直专注于农村市场,引进日清技术后,可以进攻城市。
“合作过程中,双方还可能遇到一些难题。”冀书鹏说。
首先,因为华龙不上市,本身又是一个类似家族似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成本核算比较粗糙,而日本是一个成本会计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此双方谈判过程中缺乏一个良好的财务基础,有可能因华龙财务账目不健全,导致合作研发之后转移支付利益分配问题产生磨擦。
另外,从双方持股比例看,日清不是大股东,这意味着其不可能在品牌市场和技术市场上跟华龙有太多的协同。而且日清如何参与华龙的经营管理也还是个问题。
痛过就不能再痛
日清急于要在中国找到一个突破口。去年5月,日清迫不及待地宣布要与统一合作拿下中国12%的市场份额。并扬言,力争2006年销售额达到300亿日元。
日清本很现实,与统一合作是既可迅速扩大其在中国的营业范围,并可获得“统一企业”在生产厂房、营销、物流及账务收取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好景不长。
2003年10月9日日清在自己网站发了一条关于取消和统一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的通知。对于日清与统一分手的原因,有媒体报道是因为双方在经营权、控制权上互不相让,在如何分享利益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
但安滕宏基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主要是因为政策上的原因,因为国内有一些规定,如投资性公司就是外资公司不能进行合资,而统一是一个百分百的外资公司,“这样如果我们跟他们合作的话,就不能与它的下属公司进行合作,这样开展业务,非常繁琐。”
但在日清的“取消合作通知书”上,记者看到,日清对于统一的多元化经营方式以及今后人员使用上有所担心。
业内人士认为,统一有“除了棺材不做”什么都可以做的经营说法,这种不专心与日清迫不及待地要冲上中国老大位置的初衷多少有些相悖———也许这是日清与统一分手的真正原因。
与华龙的合作似乎可以看出日清的确需要一个“专心”的伴侣。对统一,日清的投资额只有20亿日元,其持有的股份是10%,而对于华龙,日清则显得放心得多,日清不仅一次性投资相当于与统一合作时的10倍,而且在股份持有上也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
华龙高层向记者透露,他原来一直担心这15亿元人民币不知要等多少年才能打过来,没想到,日清这么痛快,说在7月份左右资金就全部到位。
有媒体认为,日清的举措是给顶新内地布局来下马威,也许不无道理。当日清以20亿日元收统一时,天津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腾鸿曾掐指一算说,20亿日元只相当于1000万美元,顶新任何一个生产基地的投入都在几千万人民币左右。
如今日清拿出200亿日元,而且与全国第二大的整个华龙集团合作时,顶新和统一如何看待?记者连续给顶新天津总部和统一上海打电话询问,电话里都以口气生硬的“不知道”告终。
合作并不只是玩玩而已,华龙日清公司已经动了真格。日清上海总部的戴先生说,合作后,日清将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华龙王革新也说,日清投进的15亿主要用于研发。
华龙董事长则进一步指出这15个亿的去向,一是用于研发高品质、高营养的方便面,第二,向“面”以外的产品沿伸。但华龙没有透露,有可能向哪个方向延伸,不过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龙有可能在奶业上做文章。
华龙原来一直以低端产品“甲一麦”来打农村市场。华龙希望以合作为契机,进军垂涎已久的城市市场,从而与顶新、统一共分一杯羹。
过去的几年,华龙凭借“今麦郎”打前锋已经在中国主要城市取得不俗业绩,华龙提供的资料表明,去年,仅“今麦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亿元人民币(2003年华龙全部方便面销售40个亿)。
今年,华龙希望在日清的推动下再上一个大台阶,投资5个亿建10个生产基地,争取明年销售额达到60个亿。
在这样的铺垫下,华龙希望于2007年前成长为在中国市场份额占首位的企业。
日清欲破局
据日本媒体报道,合资消息从日清传出后(2004年4月13日)上午9时07分,日清食品在东京股市就大涨了3.6个百分点。
“这一次暴涨就差不多将日清将要投资的这15亿全部捞回来了。”一位业内人士估计。
进入中国10年,只占领内地2%的市场份额,相比于“康师傅”(顶新集团)约占市场份额45%,“统一”(统一企业集团)约占16%,这使号称世界方便面鼻祖的日清深以为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华龙合作,更像是为了了却自己多年来一直未完成的心愿———做中国方便面市场的老大。
为了在内地打开市场,日清的创始人安藤百福,曾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走访了上海、南京、扬州、广州、厦门、福州、北京等数十个大城市,品尝了300多种面条。其后日清以香港为据点,从1993年开始先后在广东珠海、山东、上海、河北设立了生产据点。但时至今日,日清在中国内地只拥有7家生产企业,4条生产线。
在日本,日清曾凭借其先进技术打败了300多家竞争对手,之后又以同样方法敲开了美国大门。从日清推出鱼香肉丝面、炸酱面、UFO炒面、咖喱炒面、泡菜炒面等系列方便面新品种看,日本人还是希望这一招在中国也能行得通。但令其无奈的是,它在内地受到了顶新和统一的强劲挑战。
相比于顶新、统一的市场战术,日清自我感觉良好的技术战,和单薄的华南、华东、华北三线布局,更显得有点“小儿科”。
“康师傅”短短三年,其市场占有率就达到30%。在战略布局上,顶新走了一条与日清完全不同的道路———避开当时繁华的沿海另辟蹊径进入大西南。
知情人士表示,当初顶新选定进驻西南,一举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销售成本。二是市场价格合理化,更好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三是市场细分化。重庆建厂以后,顶新集团就根据西南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推出“辣系列”口味方便面,赢得了可观的利润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西南市场也充满了巨大的潜力与机会:如消费群巨大、政策优惠、竞争少等。据1995年市场调查分析显示:当时全国人均方便面之消费,西南仅占到一半的量。以重庆为例,3000万人口如人均每月消费一袋面,则一年就是5.4亿。
而这些细节恐怕是日清没有想到的。
凭着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统一自1992年开始布局内地,10年的时间已由沿海一级大城市稳步走向内陆中小型城市,虽然统一先期所走的道路与日清相同,都在东南沿海,但统一却不是单腿走路,而是把另一腿伸向了华北、西北等内陆城市,从而完成了“T”字形初步据点布局,而且生产厂家也相对密集,增至11个。
华龙更是另辟蹊径,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全然不同的道路,这使其在短短10年时间里在全国建了16个生产基地,去年越过统一成为全行业老二。
目前“除了香港、台湾,我们的产品已经遍及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华龙王革新说。
但日清加上华龙,能破掉顶新和统一的局吗?
据了解,顶新在天津、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了12个生产基地、122条生产线,现已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可谓固若金汤。
而早于日清与华龙合作,去年12月底,顶新还斥资3亿元与河北中旺联盟,几乎断了华龙的中原后路。
从三大集团的现状看,最为不利的可能就是统一,原本内地的市场份额就在下落,日清与统一分手后,统一更显得人单影孤。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但新耶旧耶,笑耶哭耶,非一时之定论